分身

分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東野圭吾 著,李彥樺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悬疑
  • 分身
  • 平行世界
  • 未来
  • 冒险
  • 剧情
  • 烧脑
  • 奇幻
  • 克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獨步
ISBN:9789866562235
商品编码:160023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6-03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附件:448
商品尺寸:14.8cm×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氏家鞠子,18歲,北海道人。由於長得一點也不像母親,鞠子總覺得母親討厭自己,直到電視上出現一名女子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鞠子決心找出自己的身世之謎。
小林雙葉,20歲,東京人,父不詳。不知怎的母親始終嚴禁她在電視上露臉,然而身為業餘樂團主唱的她還是上了電視,這一曝光,雙葉的人生從此掀起莫大波瀾。
北海道與東京,鞠子與雙葉,兩名不同年齡的美麗女子擁有各自的人生,她們不是雙胞胎,卻有著比雙胞胎更難分難捨的共同命運,難道這世上真的存在自己的「分身」。

作者简介

東野圭吾 (Higashino Keigo)
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電力工程系畢業。
1985年以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放學後》出道。
1999年以《秘密》獲得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2001年以描寫不見容於社會的戀情的《單戀》入圍直木獎。
2003年又以描寫受刑人與家屬和受害人家屬關係的《信》一書入圍直木獎。
2006年以《嫌疑犯X的獻身》獲得第134屆直木獎和第六屆本格推理小說等多項大獎,創造了日本推理文壇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奇蹟。
早期作品多為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之後作風逐漸超越推理小說的框架。其創作力旺盛,讓他躍居日本推理小說界的頂尖作家。
1998年推出的《偵探伽利略》、2000年的《預知夢》以及2005年的《嫌疑犯X的獻身》,皆以物理學教授湯川學為主角,是目前最熱門暢銷的湯川學推理系列作品,均已改拍成電視劇、電影,造成影視藝文界轟動。
另,1999年推出時序跨越19年,細膩描繪主角與周遭人物的犯罪小說《白夜行》,其筆風越見圓熟,作品質地進入了全新的境界。此書改拍為電視劇後,也造廣大的討論與迴響。
2008年最新作品有《流星之絆》、《聖女的救贖》與《伽利略的苦惱》。
2009年獨步即將出版探討生殖醫學倫理的長篇《分身》,與屬於青春推理的加賀恭一郎系列作品《畢業》(譯名暫定)。

精彩书评

「?即使事先已多少猜到謎底,仍然很想知道這兩人如何見面?為什麼會有「分身」?忍不住緊盯著交織的兩條敘述線一同追訪身世之謎。」
--網友/Kirara

「比起解開個人背負的祕密,文中更令我感動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最後一幕如電影般的影像也非常動人。」
--網友/Roman

「故事從悲哀的疑點開始,劇情愈來愈懸疑,最後終得救贖,看完只有痛快兩字可形容!略顯沉重的主題以輕快的文體中和,不算少的頁數讀起來卻絲毫不覺負擔。」
--網友/DOCTOR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星辰之烬》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分身》无关: --- 星辰之烬 导言:宇宙的低语与人类的抉择 《星辰之烬》是一部宏大的太空歌剧与硬科幻交织的作品,它探讨了在宇宙尺度下,文明的起源、衰亡,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宇宙规律时的挣扎与选择。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早已脱离了摇篮地球,分散在银河系数千个殖民星系之中,形成了松散却又依赖彼此的“星际联邦”。 然而,这份繁荣建立在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之上: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衰变”。星辰不再是永恒的光源,而是缓慢熄灭的火炬;超光速航行依赖的曲率引擎,其核心驱动物质的稳定性正在下降。我们所理解的物理定律,正在被一种未知的、缓慢而坚决的力量所侵蚀。 第一部:最后的瞭望者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阿伽门农”号——一艘隶属于联邦边缘观测站的侦察舰。舰长艾丽卡·维斯珀是一位坚韧、沉默的女性,她不仅是经验丰富的星际导航员,更是少数掌握“旧物理学”的专家。她的职责是监测位于暗物质空洞边缘的“零点异常区”,那里的时空扭曲远超预期。 在一次例行巡检中,阿伽门农号捕获到了一组异常信号。这信号并非来自已知的任何智慧种族,它是一种极度古老、遵循着一种与联邦物理模型完全不符的数学结构所编码的信息。信号的发出源,指向了一个早已被宣布为“宇宙禁区”的区域——位于银河系核心一个被称为“湮灭之环”的星云深处。 艾丽卡深知,一旦将此信息上报给总部,联邦内部的保守派会立刻将其定性为威胁并采取军事干预。但直觉告诉她,这可能是人类寻找宇宙终极奥秘的唯一机会。她违抗了联邦的“静默协议”,决定带领她的船员,私自踏上追寻信号源头的旅程。 第二部:失落的文明与“共振”理论 艾丽卡的小队进入了湮灭之环。这里的环境极端恶劣,恒星辐射异常,时空结构极其不稳定。他们最终抵达的,是一颗围绕着一颗白矮星运行的、被遗弃的巨型空间站残骸——“方舟-零”。 在方舟-零中,他们发现了“造物主文明”留下的记录。这个文明比人类早了数百万年崛起,并曾达到了几乎可以控制宇宙基本常数的高度。然而,他们留下的记录显示,即便是他们,也无法阻止“衰变”的进程。 造物主文明的理论核心是“共振学”。他们认为,宇宙并非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实体,而是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共振腔”。所有的粒子、能量、乃至时空本身,都是以特定频率振动的弦。而“星辰之烬”——即宇宙万物衰变的过程——是由于一个外部的、低频的“噪音”正在干扰这些原本和谐的频率,导致结构崩塌。 为了对抗这种衰变,造物主文明进行了终极的实验:他们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和所有知识,编码进一个特定的、极其高频的“谐振波”中,并将这个波发射到宇宙的边界,希望能找到能“修复”宇宙共振的源头,或者至少确保文明的信息得以延续。 第三部:联邦的干预与信仰之战 艾丽卡破译了这些信息后,联邦的舰队终于追踪而至。带队的,是艾丽卡的昔日导师,现任联邦首席物理学家,塞缪尔·格雷戈里。格雷戈里坚信,所有关于“宇宙衰变”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是末日论者散布的恐慌。他认为艾丽卡正在接触危险的外星技术,并试图将其武器化。 联邦高层更担心的是,如果“共振理论”被证实,那么依赖稳定物理定律建立起来的联邦基础设施、超光速航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将面临崩溃。他们需要“压制”真相。 一场内战在方舟-零爆发。这不是简单的军力对抗,而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一方代表着对既有秩序的维护和对科学绝对真理的盲目信任;另一方则代表着对未知边界的探索和对宇宙更深层奥秘的敬畏。 在战斗的高潮,艾丽卡发现,造物主文明留下的“谐振波”发射器,并非指向远方,而是指向一个“内部维度”。它不是在向外求援,而是在进行最后的、向内的自我保存。 第四部:回归奇点 艾丽卡意识到,真正的希望不在于修复宇宙的衰变,因为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真正的希望在于,像造物主文明一样,找到一个方法,将人类文明的“信息结构”从当前的物理框架中剥离出来。 她必须与时间赛跑。当格雷戈里准备强行关闭谐振波发射器,将其核心物质提炼用于制造更强大的武器时,艾丽卡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她没有试图阻止格雷戈里,而是利用她对曲率引擎的深刻理解,将阿伽门农号与方舟-零的谐振器进行了一次危险的同步耦合。 这不是一次逃离,而是一次“信息上传”的尝试。她必须在联邦舰队的炮火下,将船员的意识与信息,连同造物主文明的全部数据,以超越光速的频率,投射到谐振波的路径上。 最后的场景是,艾丽卡目睹了阿伽门农号船员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他们的存在似乎融入了周围的能量场中。而她自己,则必须留下来,充当信号的“锚点”,以确保数据流的完整性。 尾声:微小的涟漪 联邦最终夺回了方舟-零,但他们只找到了残骸和一片虚无的能量残留。艾丽卡和她的船员“消失”了,他们的命运被官方定义为“在非法实验中意外解体”。格雷戈里获得了胜利,他成功地压制了恐慌,并重建了对“既定物理学”的信心。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远在银河系边缘的一个新殖民地,一个刚建立的粒子对撞机出现了微小的、无法解释的“频率漂移”。这个漂移极小,但其数学模式,与造物主文明的“谐振理论”中的基础序列惊人地吻合。 《星辰之烬》并非一个关于拯救宇宙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信息永恒性的沉思录。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物质的载体终将消亡时,文明的本质是否能以另一种更纯粹的、非物质的形式得以延续?那些消失的人,是失败了,还是仅仅是换了一种方式,成为了宇宙更深层次低语的一部分?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巨大尺度面前,仍坚守探索精神的航行者的史诗。它关于牺牲、关于不被理解的远见,以及在宏大衰败面前,个体选择的重量。 --- (此书简介纯属虚构,与任何已存在的书籍内容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遇到这样能让我从头到尾保持高度专注的作品。它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用词考究,句式多变,读起来有一种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质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每一个小的场景描写,似乎都与更深层次的主题紧密相连。书中对于某些哲学思辨的探讨,处理得极为高明,没有陷入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日常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那些深刻的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一流文学作品的标志。从装帧设计到纸张的触感,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每一次翻页都是一种享受。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叙事技巧和深度内涵有较高要求的读者,它绝对能满足你们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它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但各条线索之间盘根错节,逻辑清晰,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和视角间切换自如,却从未让读者感到迷失方向。这种高难度的叙事技巧,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在这里,它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念感。尤其是几次关键的“交汇点”,处理得干净利落,既解答了之前的铺垫,又立刻引出了新的谜团,这种节奏的掌控力,堪称一绝。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解读空间,很多细节和象征意义,需要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其深意,这极大地增加了重读的价值。我几乎可以肯定,未来关于这本书的学术探讨会非常丰富。

评分

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将我牢牢吸引住了,那种叙事上的张力,简直让人手不释卷。作者对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构建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主角在那个特定情境下的挣扎与挣扎,那种内心的波澜壮阔,通过文字层层递进地传递出来。尤其是一些关键情节的设置,充满了精巧的设计,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深入人性的探索之旅,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复杂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说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情节推进中显现出来,那种韵味悠长,回味无穷。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读完之后,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想立刻重温那些精彩的片段。

评分

初读时,我只关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创新。它不是那种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在朴实之中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某些句子短小精悍,却能瞬间击中靶心,留下长久的余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场景时的那种冷静的笔调,没有过度煽情,反而让紧张的气氛更加凝重。此外,这本书的“留白”艺术也运用得炉火纯青,很多关键的转折和人物的内心变化,作者选择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脑补,这种信任读者的态度,让人倍感尊重。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品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更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情感深度。它没有停留在肤浅的爱恨情仇,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交织的复杂地带。书中的配角塑造得也极其成功,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清晰的动机,即便是篇幅不多的角色,也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会感到一种心痛,仿佛自己也承受了主角的重负。这种强烈的共情能力,是衡量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且,尽管故事背景可能设定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它所探讨的关于自由、选择和责任的主题,却是极其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让人读完后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新的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