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版 立体化教材)
定价:39.0元
作者:白中英,戴志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369642
字数:53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计算机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 本书是作者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综合改革的具体成果之一。 本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楚,系统性强,注重实践环节与能力培养,形成了主教材、辅教材、CAI光盘、试题库光盘、网络教材光盘、教学仪器、实验、课程设计等综合配套的教学体系。全书文字流畅,便于自学,有广泛的适应面,是大专院校计算机系的教材,也可作为全国成人自学考试用教材。 本书版获1992年教材特等奖,第二版获199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版于2000年12月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全国畅销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我当时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一个程序运行起来会快或者慢,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代码或者选择合适的硬件来优化性能。这本书的“无盘”字样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猜想这可能意味着它在讲解某些原理时,会侧重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而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平台或者操作系统。这对于打好理论基础来说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容易陷入对具体实现的细节纠结,比如某个CPU的流水线有多深,某个缓存的替换算法是什么。但如果能够抓住核心原理,比如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的传输路径、存储的访问机制,那么即使硬件发生了变化,基本概念依然适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清晰地阐述CPU的设计哲学,内存管理的重要性,以及I/O设备如何与CPU交互。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经典的例子,比如不同指令集架构的优劣对比,或者内存层次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分析,那就更有价值了。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它们在底层硬件设计上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让我回想起当年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时光,那时候我们讨论的还是CPU、内存、存储设备的基本架构,而现在,GPU、TPU这些专用计算单元已经成为主角。虽然说时代在发展,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思想,比如如何设计高效的指令集,如何优化数据通路,如何管理内存层次结构,这些 fundamental 的概念依然是理解 modern 硬件的关键。这本书是第五版,应该涵盖了近些年的发展,比如一些新的总线技术,更先进的缓存策略,或者是一些新的指令集架构的理念。我尤其好奇它在“白中英”这个方面做得如何,我记得当年学的时候,很多教材要么全中文,要么全英文,遇到中英混杂的情况,有时候翻译会有点生硬,或者术语不统一。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语言流畅、术语规范,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英文原词,那对提高学习效率会很有帮助,尤其是在接触国际前沿技术的时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老旧的纸张质感,加上书名几个字,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日子。我当初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时候,用的不是这一版,但大致的知识框架应该还是相似的。我记得最头疼的就是数字逻辑和时序电路那部分,虽然理解了原理,但实际画图和推导起来总是容易出错。后来接触到一些更高级的课程,比如微处理器设计,才发现扎实的组成原理基础有多么重要,很多概念比如流水线、指令集架构等等,追根溯源都能在组成原理里找到影子。这本书的“立体化教材”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加入了更多的图示或者交互式的内容?如果是的话,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应该会很有帮助。我当时学的时候,纯文字和简单的框图确实不够直观。尤其是一些关于总线、内存组织、I/O接口的设计,如果没有好的图例,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希望这本教材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让读者能更轻松地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计算机底层技术一直保持好奇心的读者,我对“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一向抱有较高的期待。他们通常在学术内容的严谨性和前沿性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这本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个主题本身就非常重要,它是连接软件和硬件的桥梁。我学习这个课程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抽象的指令和数据,在硬件层面找到对应的实体和操作。例如,理解寄存器、指令计数器、程序计数器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在指令执行周期中的作用,就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本书的“第五版”意味着它应该吸收了过去几年在该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和教学经验,或许在内容组织上会有所优化,更加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我比较关心的是它在讲解那些容易混淆的部分,比如中断和异常的处理机制,或者 DMA(直接内存访问)是如何绕过 CPU 来提高效率的,有没有一些清晰的流程图或者状态转移图来辅助理解。
评分我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一些性能瓶颈问题,有时候问题的根源能够追溯到非常底层的硬件层面。这就促使我重新拾起当年学过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的书名中“立体化教材”几个字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暗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字加图表,而是会采用一些更具互动性或者多维度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记得当年学的时候,对于一些关于时序控制、时钟信号传递、或者不同总线协议(比如PCIe)的工作原理,纯粹的文字描述是比较枯燥且难以深入理解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模拟仿真工具,或者通过动画来展示指令的执行流程,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体验和理解深度。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解释各种存储设备(SSD, HDD)的工作原理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CPU内部是如何处理并行指令的,比如乱序执行和超标量技术。这些都是现代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