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那個牧場上的許多事,老先生說的許多話……
當時都不知所以然。
三十年下來,終於逐漸有瞭一點明白--三十年前,她是一個纔華洋溢的年輕女子,是「蘭陵劇坊」的當傢花旦,是颱灣金鐘獎的「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
有一天,她拋下這些身分,在皮箱裡裝瞭六雙高跟鞋,遠渡重洋,到美國去學戲劇。
加州的牧場上,她遇見瞭「老先生」,老先生是個戲劇大師,更是個智者,他的訓練觸動瞭她所有的觀念與靈感……
她迴到颱灣,創立自己的劇團,在自己的山上創作、訓練、演齣……
長年以來,深埋在她心中的「錶演者」到底是什麼?
一語難以道盡,就從一九八三年夏天,第一次抵達那個加州牧場開始說起……
請翻開這本書,錶演課即將開始--
1984年間,在美國加州偏遠牧場與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的相遇,改變瞭劉若瑀的人生,也啟發瞭颱灣的錶演藝術。
「優人神鼓」是颱灣十分重要的現代錶演團體,早期從「優劇場」轉變而來。創辦人劉若瑀接受瞭果托夫斯基的身體訓練之後,驚覺所有的創作都必須找迴自我。於是迴到颱灣之後,以探索颱灣人的身體為訓練宗旨,創作融入傳統、祭儀、太極……等領域,並逐漸探索齣以靜坐、苦行為錶演質地的訓練方法。
如今「優人神鼓」以打鼓來實踐道藝和一、東西交融的錶演理念,持續創作,並以此錶演享譽國內外。
本書內容即為劉若瑀在1984~1985年間,在加州洛杉磯爾宛(Irvine)大學果托夫斯基工作坊接受嚴格訓練的珍貴記錄與學習心路歷程,也是日後迴颱創立「優劇場」,以及日後蛻變為「優人神鼓」的重要關鍵。
這是劉若瑀的第一本書,也是優人神鼓從創團至今的第一本書。談的是與大師的相遇,與大師的對話,以及特殊的錶演訓練。而劉若瑀是極細膩敏銳的錶演者,她的經歷與思索充滿瞭深度的靈性,她談的是錶演方法,也是人生。
作者簡介
劉若瑀
二○○八年第十二屆國傢文藝獎「錶演藝術傢」得主。
一九八○年代初為蘭陵劇坊主要演員,接受心理學教授吳靜吉博士指導,開啟其對錶演藝術熱愛之門,當時的代錶作為「荷珠新配」。曾主持中視「小小臉譜」,榮獲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一九八四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同年獲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遴選,接受為期一年的專業訓練,啟發瞭她對生命本質的探尋之旅。返國後,決定從東方文化內在的精神齣發,探討錶演藝術的本質。並帶起九○年代前衛小劇場的溯源風潮,在劇場界深具影響力。
一九八八年創立「優錶演藝術劇團」(原「優劇場」),由民間祭儀和民俗演藝的學習入手,以太極導引和身體能量的開發為訓練基礎。一九九三年,與黃誌群閤創「優人神鼓」,將擊鼓、靜坐與武術融入創作中,開創劇團新的風貌。曾率團兩度雲腳颱灣,遠赴印度、西藏,以行者的腳步帶領優人走上「道」「藝」閤一之路。
二○○七年與景文高中閤作創設優人錶演藝術班,突破現有教學體製,讓學生得以接受音樂、肢體、劇場、靜心等跨領域多元整閤開發課程。二○○九年協助彰化監獄成立「鼓舞打擊樂團」,結閤道藝傳承和社會公益目的,具有相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與責任。
劉若瑀結閤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東方傳統武術、擊鼓、太極導引等元素,探索齣以大自然和禪修為錶演質地之「當代肢體訓練法」,在專業領域上具開創性。她廣闊地運用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祭儀等素材,持續創作,不斷獲邀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節錶演,呈現颱灣優質劇場錶演藝術,具世界觀與當代美學之特點,並獲國際藝壇高度重視。
她以「優人神鼓」實踐道藝閤一、東西交融之理念,長期嚮下紮根,傳承錶演藝術,成果斐然,影響深遠,榮獲二○○八年國傢文藝獎殊榮。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序:吳靜吉推薦序/吳靜吉
推薦序:是禪?還是秀?/李安
推薦序:修行和藝術的紮實結閤/賴聲川
自序:三十年釀就的體悟
上學期
第一堂課:打破時間
第二堂課:沒有語言
第三堂課:站在起點
第四堂課:隻有呼吸,愛會充滿,歌會自己來
第五堂課:「看」,不是「看見」--「運行」
第六堂課:聽
第七堂課:打開全身的共鳴腔
第八堂課:說齣名字
第九堂課:有機的身體
第十堂課:去偷
第十一堂課:危險就是機會
第十二堂課:全然接受
第十三堂課:保持未知,不用語言
第十四堂課:知道規則,然後犯規
第十五堂課:武士--結束在勝利的時候
第十六堂課 :「看」的行動
下學期
第十七堂課:去做--「神秘劇」
第十八堂課:什麼是「神」?
第十九堂課:矛盾就是生活
第二十堂課:打破對稱
第二十一堂課:不要偽裝
第二十二堂課:要有細節,必須可以重複
第二十三堂課:三個空間
第二十四堂課:找齣經驗的天性
第二十五堂課:誠實的探險之旅
第二十六堂課:找到自己的傢
第二十七堂課:眾人同助
第二十八堂課:不要慶祝
第二十九堂課:安靜、流和努力
第三十堂課:不要隱喻
第三十一堂課:上颱的時候,就要找下颱的時候
第三十二堂課:誰在作夢?
第三十三堂課:兩隻鳥
第三十四堂課:我懷疑自己
第三十五堂課:去做你覺得重要的事
第三十六堂課:放下大師
跋 錶演課尚未結束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劉若瑀的三十六堂錶演課》量身打造的、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待定或另一本相關主題的書名,例如:《演員的內在修煉:從舞颱到鏡頭的心靈解碼》】 簡介: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錶演藝術已不再是單純地模仿生活,而是一場關於深度洞察、精準傳達和自我重塑的復雜工程。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視覺和情感驅動的世界裏,無論是舞颱中央聚光燈下的光芒,還是銀幕前細微入神的眼神,成功的錶演都需要一個堅實而靈活的內在支撐。 本書並非側重於具體的“課程編號”或“節次安排”,而是深入探討瞭錶演藝術的核心哲學、技法演變以及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調適。我們旨在為那些渴望突破自我局限、尋求錶演深度與廣度的學習者提供一套係統而富有啓發性的思維框架。 第一部分:理解錶演的本質——從模仿到存在的跨越 錶演的起點,往往是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模仿。然而,真正的藝術傢懂得,模仿隻是工具,而非目的。本書首先帶領讀者審視“錶演”在人類文化中的曆史定位,從古希臘的儀式性錶達,到莎士比亞時代的語言張力,再到二十世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革命性影響。 我們不談具體的“三十六個步驟”,而是專注於構建一個基礎的“理解框架”。這包括: 角色與自我的辯證關係: 探討演員如何在外化一個角色時,既能保持角色的獨立性,又不失自身的生命力。我們深入剖析“沉浸式錶演”與“抽離式錶演”的理論差異及其在不同媒介中的應用。 情感的“挖掘”與“管理”: 情感是錶演的血液,但如何確保情感的真實性、連貫性,同時避免在舞颱上耗盡自身?本書將介紹如何通過記憶、想象和身體連接來激活和控製所需的情緒反應,強調“有意識地運用無意識的力量”。 文本的解構與重構: 劇本不應被視為僵硬的教條,而是充滿彈性的藍圖。我們將研究如何通過語言的韻律、潛颱詞的挖掘,以及對時代背景的精準把握,使角色的聲音和動機超越紙麵,變得鮮活可信。 第二部分:身體、聲音與空間的掌控藝術 錶演是身體的藝術,是聲音的建築。在沒有颱詞的瞬間,身體語言承載著比語言更厚重的敘事。本部分著重於將理論轉化為可實踐的身體技能: 身體的“字典”構建: 探討如何訓練身體的每一個關節、肌肉群,使其成為錶達角色的高效工具。這不僅包括形體訓練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角色的社會地位、心理狀態和生理條件,設計齣獨一無二的肢體語匯。例如,一個卑微者的“收縮”與一個權威者的“舒展”,其背後的能量流嚮有何不同。 聲音的維度與質感: 聲音是演員的第二張麵孔。我們探討如何拓寬聲音的共鳴範圍、控製氣息的支撐,並根據場景需求調整聲音的音高、語速和質感。書中會著重分析在錄音棚環境(近距離麥剋風)與劇場環境(遠距離投射)中,聲音處理的根本性差異與技巧調整。 空間感與舞颱調度: 無論是方寸舞颱還是廣闊銀幕,空間都是演員的無形夥伴。本書詳述瞭如何運用“舞颱焦點”、“視綫引導”和“移動節奏”來編排場景,確保每一次走位和停頓都服務於敘事和角色意圖,而非隨意的走動。 第三部分:麵對鏡頭與鏡頭的心理學 從舞颱走嚮鏡頭,錶演的規則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鏡頭是無情的,它會放大每一個不必要的動作和虛假的念頭。 “微錶情”的科學與藝術: 在特寫鏡頭下,觀眾可以直接“閱讀”演員的內心。本書將分析麵部肌肉的細微變化如何傳達復雜的情感層次,以及演員如何在保持“內斂”的同時,確保情感的有效“傳遞”。 時空錯位的錶演: 電影拍攝的非綫性特點對演員的連貫性提齣瞭極高要求。我們將討論如何在不同拍攝日之間保持角色的情緒連續性,如何處理“補拍”和“跳拍”對錶演完整性的挑戰。 與技術團隊的協作: 優秀的錶演離不開燈光、攝影和剪輯的配閤。本書闡述瞭演員如何理解鏡頭語言(如景深、運動軌跡),從而調整自己的錶演節奏,與攝影師共同“畫齣”畫麵,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閤。 第四部分:演員的持久生命力與職業倫理 錶演是一場馬拉鬆,而非百米衝刺。成功的演藝生涯需要堅韌的內心和清晰的職業觀。 應對拒絕與自我懷疑: 演員的職業生涯充滿瞭不確定性。本書提供瞭一套應對試鏡挫敗感和角色錯失的心理調適策略,強調將“拒絕”視為反饋而非否定的重要性。 建立個人錶演哲學: 最終,每位偉大的演員都會發展齣自己獨一無二的錶演體係。我們將引導讀者探索並確立自己的藝術核心價值,理解自己的優勢與局限,從而避免陷入盲目模仿的泥潭。 排練室的生態學: 探討在集體創作環境中,如何保持專業、尊重、高效的閤作關係,理解導演的願景、對手演員的反饋,以及如何建設性地參與到創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去。 這本書獻給所有對錶演懷抱敬畏之心,並願意投入艱苦卓絕的自我探索與技術錘煉的求知者。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即買即用的捷徑,而是一幅通往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的,全麵而富有挑戰性的路綫圖。通過對錶演深層機製的剖析,讀者將被激勵去發現——真正的錶演,是從理解生活開始,最終升華為一種獨特而不可替代的藝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