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整個城市就是你的藝術館,
走在東京,遇見無所不在的設計美學。
「我的設計夢想在這裡流動,而幸福,就住在這些設計中。」
解釋東京讓旅人愛不釋手的理由,
剖析日式美學讓世界驚艷的祕密。
購物天堂東京、設計聖地東京、藝術殿堂東京、美食娛樂東京,
MUJI 無印良品、FRANC FRANC、CLASKA、MADU 、MoMA東京、AFTERNOON-TEA;
TOKYO MIDTOWN、六本木、錶參道Hills……,為什麼東京總令人瘋狂不已?
奢華vs.簡約、精緻vs.狂放、時尚vs.樸質、傳統vs.顛覆……
展示陳列Display╳街景巷弄Sign Board╳商品藝術Design Goods╳美食品味Food Life
樸素但有深度、簡潔卻又細膩,
在東京與令人驚艷的設計相遇,
遇見讓你沉溺上癮的 東京隱美學。
作者簡介
SONG WHA JIN 宋和真
韓國知名品牌設計師。
比誰都適閤「設計師」這個頭銜,非常熱血創新的30多歲女性。喜歡到與眾不同的地方參觀,或觀察一些新事物。1996 ~ 2005年,為韓國愛敬產業(株)和CJ(株)設計師,經常齣差於海外,企劃並實現嶄新的設計理念。近年為自由設計師,著手推動質感包裝設計和編輯設計潮流。
工作時會變成頑固的完美主義者,帶著從不曾熄滅的熱情,把愉快與幸福的能量散播給身邊的人。她所期望的不隻是單純的開發、販賣設計商品,更希望將「設計」打造成一種「文化」。本書即是她實踐個人設計夢想的代錶作品。
.CJ食品包裝與B.I 設計
.Pulmuone泡菜博物館、東遠F&B;等廣告料理拍攝風格指導
.巴黎貝甜(Paris Baguette)蛋糕設計企劃與設計
.愛敬產業化妝品包裝與生活用品設計
.獲得韓國包裝設計協會(社)主辦之PACKSTAR獎
.獲選Design House設計月刊主辦「本年度優秀包裝」
.獲得WORLD PACKAGING ORGANISATION化妝品包裝 World Star獎
.全州大學傳統烹飪係特別演講「Color & Food styling」講座
.F&C;食物設計課程廣告料理設計講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 李清誌(實踐大學建築設計係副教授) ╳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品味推薦!
目錄
Design 1 Display 超越想像的交流起點
MUJI(無印良品)
OMOTESANDO HILLS(錶參道Hills)
TOKYO MIDTOWN(東京中城)
CLASKA、MADU
AFTERNOON-TEA、NARURAL KITCHEN
FRANC FRANC、LIVING SHOP
FOOD&SWEET SHOP
Design 2 Sign Board 創造力的街道與藝術品
WALL&NEON SIGN 牆壁&霓虹燈
STANDING SIGN 立牌
BANNER 旗幟
SALE&EVENT 特價&活動
POSTER 海報
Design 3 Design Goods 不斷進化的設計小物
CIBONE IDEE
MoMA SPIRAL
TOKYU HANDS DESIGN PROPS
ON SUNDAYS NADIFF
TSUTAYA ROPPONGI
GIFT SHOW
Design 4 Package 設計與商業的結閤──包裝藝術
CHOCOLATE&SWEET 巧剋力&甜點
FOOD 食物
SUPERMARKET 超市
ETC. 其他
QUIL FAIT BON
Design 5 Food 裝載生活的食物設計
DEAN&DELUCA(汀恩德魯卡)
BEIGE、KAORI
SWEET FACTORY、IDEE CAFE
MEAL MUJI、FRESH MARKET
KINOKUNIYA(紀伊國屋超市)
BAKERY
TRAVELLER’S FOOD(旅行者的食物)
AIRLINE MEAL(飛機餐)
精彩書摘
自序:我的設計夢想在這裡流動,而幸福,就住在這些設計中。我以一個設計師的身分工作,經常行走於國內外各大都市,不過東京這地方對我來說,從一開始就非常特別。我從東京這個都市中獲得設計靈感的地方,並不是市區內的高樓大廈或美術館,而是街道上隨處可見的購物中心、超市、餐廳等日常生活場所。在過去網路還不流行、資訊流通還不這麼發達的時代,我趁著每一次到東京齣差的機會,透過在東京留學的友人們獲取資訊,或是靠自己在東京街頭挖掘、創造齣屬於自己的靈感。從第一次齣差起直到現在,纍積齣一份仔細記錄哪些商店值得一逛的筆記,是我無論如何都不願交換齣去的珍寶,也可說是齣版這本書的基本資料。
不管是世界何處,隻要有值得當成設計素材的東西,我就會不辭辛勞地親自跑一趟。不過,和其他都市相比,隻要一到東京,我就會像小朋友到瞭最喜歡的遊樂園一樣,變得異常興奮。市中心隨處可見的小公園、等電車的月颱、能夠吃頓便餐的拉麵店……,在在都讓我感到設計的氣息。
幾年前,我偶然在自由之丘附近的公園,看見一個禁止腳踏車齣入的路障,因此受到極大的感動。路障上放有幾隻雕刻精巧的麻雀,這個讓冷漠都市一下子變得溫暖又有趣的小設計,能夠令看到的人再次迴顧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讓人覺得如果想瞭解東京的設計,一定要先融入當地的環境。以這種想法為齣發點,環顧東京充滿設計感的日常生活,就可以瞭解何謂「東京風格」,也會深刻認同日式美學為何獲得世界認同,並成為世界先驅。
對長期從事插圖設計的我而言,東京是個給我無盡靈感的魅力都市,至今仍是如此。特別是充斥在東京街道中,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設計美學,更是一份無盡收穫的大禮……。我將過去10幾年來,來往於東京時用相機拍下的龐大資料整理成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設計夢想依舊在心中滾滾流動著,讓我感受到龐大的幸福,也因此決定齣版這本書。
藉由這本書,我想確認過去這10幾年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像病癥一般逐漸蔓延開來的設計病毒,並找齣深植在日常生活中、帶來幸福感受的設計癥候群,和大傢一起分享我往來於東京的軌跡,希望大傢也能夠感染到同樣的深刻感動。
幸福的設計師
SONG HWA-JIN 宋和真
前言/序言
拾光集:街角的哲思與時間的痕跡 一捲行走在曆史脈絡與現代肌理之間的視覺筆記,一次對城市日常的深度凝視。 本書並非對宏大敘事的追逐,而是一次關於“瞬間”的溫柔打撈。我們拒絕宏偉的城市地標敘事,轉而將目光投嚮那些被高速生活所忽略的角落——生銹的金屬閘門、被雨水衝刷齣獨特紋理的混凝土牆麵、午後陽光穿過百葉窗在地麵上切割齣的幾何光影,以及那些被時間慢速侵蝕的物件錶皮。 《拾光集》是一部混閤瞭攝影、隨筆與非虛構觀察的文本,它試圖捕捉的,是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在日常呼吸中所展現齣的,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美學噪音”與“時間美學”。 --- 第一章:水泥的褶皺與光影的雕塑 本章專注於城市建築的“不完美”之處。我們深入探討那些非設計主流所推崇的材料與結構——它們如何因使用、氣候和疏忽而産生新的紋理與形態。 1.1 銹蝕的詩學:鐵與時間的對話 我們細緻描繪瞭那些被氧化和風化的金屬物件:老舊的消防栓、被反復塗抹油漆的指示牌邊緣,以及工業遺址上鐵架結構的斑駁。銹紅、赭石、深褐,這些色彩構成瞭工業時代的暮光色譜。書中的影像和文字分析瞭銹蝕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如何轉化為視覺上的粗糲與厚重感,這種“衰敗的美”與新事物光潔的錶皮形成瞭強烈的張力。我們觀察到,每一次雨水的洗禮,都像是對物體生命曆程的一次重新刻畫。 1.2 混凝土的自白:紋理與尺度 混凝土,這種現代城市最基礎的骨架材料,在本章被重新審視。我們記錄瞭模闆拆除後留下的木紋細節、澆築時氣泡逸齣留下的蜂窩狀孔洞,以及因地基沉降或溫度變化而産生的細微裂紋。通過微距攝影,這些原本被視為缺陷的紋理,被放大成具有抽象錶現主義特徵的圖案。章節探討瞭這些“無意之美”如何反過來挑戰瞭標準化的設計美學,暗示瞭材料在時間麵前的謙卑與屈服。 1.3 幾何的錯位:陰影的建築學 光綫是塑造城市景觀的無形雕塑傢。本章的核心在於捕捉一天中不同時段,光綫在垂直與水平結構間投下的、不斷變化的幾何形狀。我們記錄瞭高層建築投射在低矮街道上的巨大陰影,它們如巨獸般移動;也記錄瞭午後時分,樹葉和窗框將光綫切割成細碎的、不斷閃爍的馬賽剋。這些陰影不僅是光綫的缺席,它們自身構建瞭另一層短暫而深刻的城市空間結構。 --- 第二章:日常的裝置與無聲的物件語匯 本章將焦點從“建築本體”轉移至“嵌入建築的日常物件”,探索那些被遺忘在街角、陽颱或後巷中的物品,它們如何通過組閤與擺放,形成自發的、臨時的藝術裝置。 2.1 晾曬的儀式:布料與風的舞蹈 在許多城市的非核心區域,晾曬衣物的場景構成瞭一幅生動的都市風俗畫。本章收集瞭晾衣架上不同顔色、材質的布料在風中舒展、翻飛的瞬間。這些色彩的交織、布料的動態張力,構成瞭對靜態街道的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補充。我們關注瞭衣架的排列邏輯,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晾曬方式所透露齣的生活秩序。 2.2 遺棄的肖像:物件的生命周期 一個被丟棄的輪胎、一個破損的塑料花盆、一把遺落在長椅上的雨傘。本章對這些“功能終結”的物件進行瞭近距離的肖像式記錄。這些物件的形態、汙漬和損耗,無聲地講述瞭它們被使用、被遺棄的過程。它們是城市新陳代謝的殘骸,是關於消費主義周期和時間流逝的隱喻。 2.3 街角的臨時標記:符號與塗鴉的對話 本章考察瞭那些非官方的、臨時性的城市標記——手寫的告示、模糊的油漆箭頭、偶爾齣現的塗鴉。這些標記往往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地方性,它們是居民之間、個體與公共空間之間進行的私密對話。我們分析瞭這些符號的結構,它們如何粗暴地介入既有的視覺秩序,卻又迅速地融入背景,成為新的“背景噪音”。 --- 第三章:交通的節奏與流動的劇場 城市交通係統是巨大的、機械化的生命體,本章聚焦於其運動中的美學與節奏感。 3.1 信號燈下的靜默瞬間 在交通燈變紅的短暫間隙,街道會湧現齣一種奇特的、集體性的靜默。本章記錄瞭車輛與行人在綠燈亮起前一秒的姿態——引擎的低吼、行人抬腳的瞬間、司機專注的麵容。這些瞬間的張力,是城市運轉的“暫停鍵”,充滿瞭未爆發的動能。 3.2 軌跡與重影:夜晚車流的光軌 通過長時間曝光攝影,本章將夜晚的車流轉化成流動的光帶。紅色尾燈的溫暖綫條與白色前燈的冷硬光束,在黑暗中相互交織,形成瞭抽象的、動感的綫條藝術。這些光軌超越瞭交通工具本身,成為城市電力與速度的視覺符號。 3.3 站颱的冷峻與期盼 地鐵站颱和公交車站颱是城市中人流交匯與分離的高頻場所。本章關注站颱的材料特性——冰冷的瓷磚、反光的金屬欄杆——以及等待者的肢體語言。人們帶著不同的麵部錶情和姿態,在等待中構建瞭集體性的、略帶疏離感的“期盼劇場”。 --- 結語:在細節中尋覓歸屬 《拾光集》的最終目的,是鼓勵讀者放慢腳步,重新校準感官,去閱讀那些被忽視的城市低語。這些細微的觀察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通過擁抱日常的、不完美的美學,來建立起一種更深層次的、與我們所居住的物質世界之間的情感連接與文化認同。真正的城市肌理,往往藏於這些被忽略的、時間留下的深刻印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