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百年,糖鐵、林鐵、鹽鐵是台灣的三大產業鐵道,再加上工程鐵道與礦業鐵道,以及舊東線都是使用762mm軌距,「糖林鹽工礦東」,成為台灣六大輕便鐵道體系。《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將台灣輕便鐵道相關的知識以及圖片做了極完整的收集,有歷史的資料也有現況的認識。更延伸介紹國外的輕便鐵道運作、轉型等參考,提供國內對於鐵道文化的重視與保存的思考。
除一般人所熟悉高鐵1435mm、台鐵1067mm之外,台灣的火車還有哪些軌距?您可知道台灣最大的鐵道體系,並非高鐵、捷運、台鐵,而是輕便鐵道嗎?日治時期的台灣輕便鐵道,誕生於1906年,以762mm軌距為最大宗,包含糖鐵、林鐵、鹽鐵、礦鐵、工事用鐵道、舊台東線等體系,它曾經密如蛛網,高達三千六百多公里,分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它的總里程遠超過台鐵1067mm軌距一千餘公里,高鐵1435mm軌距345公里,然而,如今絕大多數都面臨淘汰的命運,連知名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都面臨浩劫,它是台灣農業經濟時代的重要發展命脈,今日卻成為台灣鐵道最大的弱勢族群。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作者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經年累月地,投入國內外的調查與努力,將台灣輕便鐵道所有的車輛,有系統的整理,成為鐵道文化資產的經典之作。《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圖片有一千四百餘張,打破作者過去二十四本著作的最高紀錄。閱讀這《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您將感動的作者投入的努力,了解台灣輕便鐵道的來龍去脈,更讓我們懂得飲水思源,珍惜我們祖先所留下的鐵道文化資產。
蘇昭旭,推動鐵道資訊透明化與實現公義社會,以建立臺灣軌道工具書體系為終身職志。2010年親身走訪全球37個國家的鐵道,繁體中文領域鐵道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兼任「專技助理教授」;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人人出版鐵道圖書雜誌資深總編輯;鐵道文化協會理事;中華環遊世界協會常務理事;臺南社區大學理事與資深教師;林務局阿里山鐵路顧問。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那一定是「驚艷」。這本書超出了我對一本「火車百科」的任何想像。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著枯燥數據和技術規格的書籍,但實際翻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感染力的視角,將這些「小火車」塑造成了一個個有生命、有故事的傳奇。書中對台灣早期輕便鐵道的歷史溯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台灣的產業形態(例如糖業、礦業、林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這些探討卻絲毫沒有令人感到沉悶。取而代之的是,我被書中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線條流暢的插畫,以及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所深深吸引。我彷彿親眼看到了蒸汽機車的轟鳴,聞到了煤炭燃燒的味道,感受到了貨物滿載的沉甸甸。書中對於不同種類輕便火車的介紹,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分析,更著重於它們在實際運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這讓我對台灣的鐵道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這些「小」火車在台灣發展史上所扮演的「大」角色。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鐵道文化經典,它用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讓我重新連結起台灣的過去。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台灣鐵道歷史的寶藏!身為一個對火車充滿熱情但又自認對台灣鐵道史已有些許了解的讀者,我原以為這本書只會是過去資料的堆砌,頂多增添一些細節。然而,《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徹底顛覆了我的預期。它不只是一本介紹火車的百科,更像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書中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大量珍貴的老照片、手繪圖和地圖,將那些曾經活躍於台灣土地上的「小火車」,以一種生動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這些輕便鐵道在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農產運輸、甚至地方文史中的重要角色的描寫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著人們生活記憶、產業脈動的時代印記。作者彷彿是一位時光旅人,帶領我們穿梭在昔日的糖廠、礦區、茶園,感受著那時的辛勤與活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仔細端詳那些黑白照片中的老面孔,想像著它們曾載著滿滿的甘蔗、煤炭或是茶葉,在蜿蜒的鐵軌上緩緩駛過。書中對於不同類型輕便火車的分類、演變,以及它們所扮演的具體角色,都做了非常細緻的考證和介紹,讓我對台灣的鐵道發展有了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這本書絕對是鐵道迷不可錯過的入門磚,也是所有對台灣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打開一段塵封記憶的絕佳鑰匙。
评分我必須說,《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所展現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我原先的預期。原本以為只是一本聚焦於特定車種的圖鑑,沒想到作者以如此嚴謹的考據和豐富的史料,將台灣輕便鐵道的發展歷程做了全面而細緻的梳理。從早期日治時期引進的各種小型蒸汽機車,到戰後逐步發展的柴油動力車輛,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各種車型的技術特點、製造背景,更重要的是,探討了它們在台灣不同產業(如糖業、林業、礦業、製鹽業等)中的具體應用和演變。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還穿插了許多珍貴的地圖和路線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輕便鐵道在台灣地理上的分佈網絡,以及它們如何深入各個角落,扮演著運輸貨物、便利居民的關鍵角色。這些詳細的地圖,讓整個歷史脈絡變得更加清晰易懂,也讓我對當時台灣的交通運輸系統有了更宏觀的認識。此外,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似乎也充分考量了不同層級的讀者需求,既有供專業鐵道迷深入研究的詳盡數據,也有適合一般讀者輕鬆閱讀的生動敘事,這種平衡做得相當出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百科」,更是一部關於台灣輕便鐵道發展的「學術考察報告」,對於追求知識深度和歷史細節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坦白說,我對鐵道歷史的認識相對入門,以往總覺得那些火車、鐵路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然而,《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拉近了我與這段歷史的距離。書中並沒有過於學術化的術語,而是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獨特風貌。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於這些小火車如何融入在地生活、如何扮演「生命線」角色的細膩描寫。像是書中對於糖業鐵道的介紹,讓我驚嘆於它們在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而對於礦業鐵道的描述,則展現了無畏的開採精神。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火車的規格和歷史,更透過照片和文字,捕捉到那些操作火車的人們、搭乘火車的民眾,以及圍繞著這些鐵道發展起來的聚落。彷彿每一節車廂、每一段軌道,都承載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體會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火車,其實是構成台灣歷史肌理的重要部分,它們串聯起過去的產業、交通和人群,也塑造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台灣。對於像我這樣對鐵道歷史有濃厚興趣,但又想從一個更貼近生活、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去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一次意外卻又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我本身並非鐵道專業人士,對火車模型的收集也僅止於皮毛。但《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卻用一種非常藝術化、甚至是詩意的方式,將台灣的輕便鐵道小火車介紹給我。書中的照片,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幅幅充滿時間質感的畫作,捕捉了小火車在山林、田野、海岸線旁的身影,也定格了那個時代人們忙碌的身影。那些手繪的插圖,更是將不同型號的小火車,以精緻細膩的筆觸呈現出來,彷彿每一筆都飽含著作者對這些老伙計的深情。文字的部分,並沒有艱澀的學術辭彙,而是帶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情懷,講述著這些小火車如何陪伴台灣走過艱辛的歲月,如何在地方發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我尤其被書中描寫的,關於小火車如何連結起各個偏遠地區,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故事所感動。它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火車本身的機械構造,更是它們承載的生命故事和歷史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火車,更是關於一段屬於台灣的,溫暖而堅韌的歲月記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