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昭旭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铁路
  • 轻便铁路
  • 小火车
  • 铁路历史
  • 交通工具
  • 台湾文化
  • 火车百科
  • 铁路模型
  • 怀旧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人出版
ISBN:9789866435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6030292
包装:平裝
丛书名: 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歷經百年,糖鐵、林鐵、鹽鐵是台灣的三大產業鐵道,再加上工程鐵道與礦業鐵道,以及舊東線都是使用762mm軌距,「糖林鹽工礦東」,成為台灣六大輕便鐵道體系。《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將台灣輕便鐵道相關的知識以及圖片做了極完整的收集,有歷史的資料也有現況的認識。更延伸介紹國外的輕便鐵道運作、轉型等參考,提供國內對於鐵道文化的重視與保存的思考。
  除一般人所熟悉高鐵1435mm、台鐵1067mm之外,台灣的火車還有哪些軌距?您可知道台灣最大的鐵道體系,並非高鐵、捷運、台鐵,而是輕便鐵道嗎?日治時期的台灣輕便鐵道,誕生於1906年,以762mm軌距為最大宗,包含糖鐵、林鐵、鹽鐵、礦鐵、工事用鐵道、舊台東線等體系,它曾經密如蛛網,高達三千六百多公里,分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它的總里程遠超過台鐵1067mm軌距一千餘公里,高鐵1435mm軌距345公里,然而,如今絕大多數都面臨淘汰的命運,連知名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都面臨浩劫,它是台灣農業經濟時代的重要發展命脈,今日卻成為台灣鐵道最大的弱勢族群。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作者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經年累月地,投入國內外的調查與努力,將台灣輕便鐵道所有的車輛,有系統的整理,成為鐵道文化資產的經典之作。《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圖片有一千四百餘張,打破作者過去二十四本著作的最高紀錄。閱讀這《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车百科(2)》,您將感動的作者投入的努力,了解台灣輕便鐵道的來龍去脈,更讓我們懂得飲水思源,珍惜我們祖先所留下的鐵道文化資產。

作者简介

  蘇昭旭,推動鐵道資訊透明化與實現公義社會,以建立臺灣軌道工具書體系為終身職志。2010年親身走訪全球37個國家的鐵道,繁體中文領域鐵道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兼任「專技助理教授」;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人人出版鐵道圖書雜誌資深總編輯;鐵道文化協會理事;中華環遊世界協會常務理事;臺南社區大學理事與資深教師;林務局阿里山鐵路顧問。

内页插图

目录

臺灣輕便鐵道小火車
認識輕便鐵道篇
糖業鐵道篇
林業鐵道篇
監業鐵道篇
工程鐵道篇
礦業鐵道篇
東線鐵道篇
其他的輕便鐵道篇

《鐵道風華:見證臺灣百年運輸變遷》 一部深入剖析臺灣鐵路發展史,從傳統蒸氣牽引到現代電氣化軌道的壯闊史詩。 本書旨在全面梳理臺灣鐵路自日治時期奠基,歷經戰後重建與現代化轉型的百年軌跡,深入探討不同歷史階段的建設重點、營運特色,以及其對臺灣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超越單純的車輛圖鑑,著重於描繪鐵路在國家建設中的戰略地位與文化意涵。 --- 第一章:黎明與拓荒——日治初期的軌道建設與產業運輸 臺灣鐵路的發展史,是與近代化進程緊密交織的篇章。本章聚焦於明治維新後,日本殖民政府為強化對臺灣的統治、開發資源而推動的鐵道鋪設工程。 1. 縱貫線的誕生與其戰略意義: 詳細解析臺灣第一條骨幹鐵路——縱貫線(基隆至打狗)的興建過程。這不僅是一項土木工程壯舉,更是島嶼空間結構重塑的開始。書中將考究其選線的地理限制、克服的工程難題(如濁水溪橋樑的建造),以及如何迅速將南北主要港口與腹地資源緊密連結,實現物資快速集散。 2. 糖鐵與林鐵的興盛: 區分主線鐵路與支線產業鐵路的重要性。臺灣的糖業經濟在當時佔據核心地位,本章將詳盡介紹臺灣糖業株式會社及其相關糖廠鐵路網的佈局、營運模式,及其與客運鐵路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同時,也將追溯阿里山、太平山等林業鐵路(註:此處不涉及輕便鐵道)的建設背景,著重探討其在山區運輸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與技術挑戰。 3. 早期車輛的引進與運用: 探討日本本土引進的初期蒸汽機車車型,如20t級、B6級等,分析其馬力特性與臺灣多山地貌的適應性。同時,也將呈現早期客車與貨車的構造特點,以及在日語時代的乘車禮儀與票務制度的演變。 --- 第二章:戰後重整與島嶼動脈的強化(1945-1970年代) 戰後初期,臺灣鐵路遭受戰爭破壞,如何迅速修復並適應經濟起飛的需求,是本章的核心。 1. 鐵路重建與技術傳承: 戰後接收的資產盤點與重建工作。重點分析中美經濟合作時期,美國援助對臺灣鐵路現代化初期設備引進的影響。探討初期對舊有蒸氣機車的延續使用,以及在人力與技術傳承上的困境與突破。 2. 臺鐵的客運黃金時代: 隨著經濟起飛,人口流動增加,鐵路成為主要的長途運輸工具。本章將回顧「光字頭」特快列車的黃金歲月,描繪當時民眾的搭乘體驗,分析特快列車在縮短城際時間、促進社會融合方面的貢獻。詳述早期的號誌系統、車站管理標準的建立過程。 3. 貨運量的爆炸性增長: 臺灣經濟轉向出口導向,鐵路在煤炭、水泥、糧食等大宗物資運輸中的關鍵地位。詳細介紹戰後用於重載貨運的標準軌距貨車種類,以及隨著工業區發展而增設的專用線路。 --- 第三章:邁向現代化——電氣化與高速化的前奏(1970-1990年代) 這一時期是臺灣鐵路技術層面最為劇烈的變革期,為後來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1. 北迴線的貫通: 專章剖析北迴線的艱鉅建設,這條路線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東部地區的運輸格局。深入分析隧道工程、邊坡穩定技術的應用,以及它如何打破臺灣東部長期的孤立狀態,將花東納入全國鐵路網。 2. 柴油化與機車的更新換代: 徹底告別蒸氣時代的關鍵一步。詳細介紹引進的R系列、LDH系列柴油機車的性能,分析柴油化對營運調度、維護保養帶來的效率提升。探討柴油機車在平原線與山區支線的差異化運用策略。 3. 臺鐵的標準化與自動化嘗試: 介紹CTC(集中號誌控制系統)的引進與逐步推廣,分析這如何提升行車安全與調度效率。同時,探討早期電腦化票務系統(如TRACS系統前身)的雛形發展。 --- 第四章:轉型與分流——鐵路體系的專業化發展(1990年代至今) 隨著公路運輸的興盛與高鐵的興建,臺鐵面臨乘客結構的調整,必須尋求自身的定位。 1. 電氣化的全面實施: 聚焦於西部幹線的電氣化工程,分析直流電化對營運的革命性影響,包括引進新一代的電力機車(如E1000型)與電聯車(如DMU、DR2800/3000型替換)。闡述電聯車投入使用後,對通勤服務速度與舒適度的顯著提升。 2. 客運服務的精緻化與分級: 探討臺鐵為應對高鐵競爭而推出的區間車、區間快車、莒光號、自強號的服務定位策略。分析推拉式自強號(PP自強號)的引進,標誌著臺鐵向現代化客運列車邁進的決心。 3. 地方線路與觀光鐵道的定位: 討論在幹線現代化的同時,地方支線(如平溪線、集集線、內灣線)如何從單純的運輸工具,轉型為具備文化觀光價值的鐵道資產,並分析其營運上的特殊考量。 --- 結語:臺灣鐵路留下的集體記憶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總結鐵路對臺灣社會、文化、城鄉發展留下的無可磨滅的印記,從車站建築的風格變遷,到鐵道迷群體的興起,展現鐵路作為「集體記憶容器」的價值。 (本書嚴格聚焦於標準軌距(或既有幹線的產業支線)的發展脈絡,不涉及對輕便鐵道網絡的詳細敘述,而是著重於臺灣鐵路作為國家主動脈的歷史演變。)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那一定是「驚艷」。這本書超出了我對一本「火車百科」的任何想像。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著枯燥數據和技術規格的書籍,但實際翻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感染力的視角,將這些「小火車」塑造成了一個個有生命、有故事的傳奇。書中對台灣早期輕便鐵道的歷史溯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台灣的產業形態(例如糖業、礦業、林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這些探討卻絲毫沒有令人感到沉悶。取而代之的是,我被書中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線條流暢的插畫,以及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所深深吸引。我彷彿親眼看到了蒸汽機車的轟鳴,聞到了煤炭燃燒的味道,感受到了貨物滿載的沉甸甸。書中對於不同種類輕便火車的介紹,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分析,更著重於它們在實際運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這讓我對台灣的鐵道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這些「小」火車在台灣發展史上所扮演的「大」角色。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鐵道文化經典,它用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讓我重新連結起台灣的過去。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台灣鐵道歷史的寶藏!身為一個對火車充滿熱情但又自認對台灣鐵道史已有些許了解的讀者,我原以為這本書只會是過去資料的堆砌,頂多增添一些細節。然而,《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徹底顛覆了我的預期。它不只是一本介紹火車的百科,更像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書中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大量珍貴的老照片、手繪圖和地圖,將那些曾經活躍於台灣土地上的「小火車」,以一種生動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這些輕便鐵道在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農產運輸、甚至地方文史中的重要角色的描寫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著人們生活記憶、產業脈動的時代印記。作者彷彿是一位時光旅人,帶領我們穿梭在昔日的糖廠、礦區、茶園,感受著那時的辛勤與活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仔細端詳那些黑白照片中的老面孔,想像著它們曾載著滿滿的甘蔗、煤炭或是茶葉,在蜿蜒的鐵軌上緩緩駛過。書中對於不同類型輕便火車的分類、演變,以及它們所扮演的具體角色,都做了非常細緻的考證和介紹,讓我對台灣的鐵道發展有了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這本書絕對是鐵道迷不可錯過的入門磚,也是所有對台灣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打開一段塵封記憶的絕佳鑰匙。

评分

我必須說,《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所展現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我原先的預期。原本以為只是一本聚焦於特定車種的圖鑑,沒想到作者以如此嚴謹的考據和豐富的史料,將台灣輕便鐵道的發展歷程做了全面而細緻的梳理。從早期日治時期引進的各種小型蒸汽機車,到戰後逐步發展的柴油動力車輛,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各種車型的技術特點、製造背景,更重要的是,探討了它們在台灣不同產業(如糖業、林業、礦業、製鹽業等)中的具體應用和演變。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還穿插了許多珍貴的地圖和路線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輕便鐵道在台灣地理上的分佈網絡,以及它們如何深入各個角落,扮演著運輸貨物、便利居民的關鍵角色。這些詳細的地圖,讓整個歷史脈絡變得更加清晰易懂,也讓我對當時台灣的交通運輸系統有了更宏觀的認識。此外,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似乎也充分考量了不同層級的讀者需求,既有供專業鐵道迷深入研究的詳盡數據,也有適合一般讀者輕鬆閱讀的生動敘事,這種平衡做得相當出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百科」,更是一部關於台灣輕便鐵道發展的「學術考察報告」,對於追求知識深度和歷史細節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坦白說,我對鐵道歷史的認識相對入門,以往總覺得那些火車、鐵路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然而,《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拉近了我與這段歷史的距離。書中並沒有過於學術化的術語,而是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獨特風貌。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於這些小火車如何融入在地生活、如何扮演「生命線」角色的細膩描寫。像是書中對於糖業鐵道的介紹,讓我驚嘆於它們在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而對於礦業鐵道的描述,則展現了無畏的開採精神。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火車的規格和歷史,更透過照片和文字,捕捉到那些操作火車的人們、搭乘火車的民眾,以及圍繞著這些鐵道發展起來的聚落。彷彿每一節車廂、每一段軌道,都承載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體會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火車,其實是構成台灣歷史肌理的重要部分,它們串聯起過去的產業、交通和人群,也塑造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台灣。對於像我這樣對鐵道歷史有濃厚興趣,但又想從一個更貼近生活、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去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次意外卻又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我本身並非鐵道專業人士,對火車模型的收集也僅止於皮毛。但《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台灣鐵路火車百科(2)》卻用一種非常藝術化、甚至是詩意的方式,將台灣的輕便鐵道小火車介紹給我。書中的照片,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幅幅充滿時間質感的畫作,捕捉了小火車在山林、田野、海岸線旁的身影,也定格了那個時代人們忙碌的身影。那些手繪的插圖,更是將不同型號的小火車,以精緻細膩的筆觸呈現出來,彷彿每一筆都飽含著作者對這些老伙計的深情。文字的部分,並沒有艱澀的學術辭彙,而是帶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情懷,講述著這些小火車如何陪伴台灣走過艱辛的歲月,如何在地方發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我尤其被書中描寫的,關於小火車如何連結起各個偏遠地區,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故事所感動。它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火車本身的機械構造,更是它們承載的生命故事和歷史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火車,更是關於一段屬於台灣的,溫暖而堅韌的歲月記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