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愛上莫內

360度愛上莫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治桂,鄭麗卿 著
图书标签:
  • 莫奈
  • 印象派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
  • 传记
  • 法国
  • 文化
  • 艺术欣赏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原點
ISBN:9789866408359
商品编码:1603175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4-0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莫內是印象派的領導人物,也是印象派理念最純粹的實踐者,1840年出生於巴黎,童年在法國西北部的哈佛港度過,就莫內的自述,求學時期視學校為監獄,無法靜心過學校生活,覺得在清新空氣中奔跑或水中嬉戲才舒暢。
1874年莫內與畫友籌組聯合畫展,以「印象·日出」參展,還遭當時藝評記者諷刺,但卻在西洋美術史引爆美學震撼,之後「印象派」一詞就此衍生,影響20世紀抽象藝術發展。
莫內創作生涯60多年,徹底實現印象派理念精神,不間斷地以各系列主題繪畫,像是盧昂教堂、乾草堆、白楊樹、睡蓮池、日本橋等,在相同主題下,莫內捕捉不同時間點、氣候所造成的視覺景象、光線流動等大自然中最細緻的變化。
他愛水一如戀慕情人,為了近距離觀察水波,他買下一條船,作為他的漂流畫室,讓他能夠更直接觀察他喜愛的「水面」,獲得更直接的感受。
莫內花園:美麗的註腳
此次北美館的「莫內花園」主要展出莫內在巴黎西北方郊區塞納河與沿岸的吉維尼(Giverny) 花園時的經典畫作,莫內從1883年移居至吉維尼後至晚年,幾乎沒有離開過,直到1926年逝世於這座他親手照料的花園。
莫內說他的家與花園分不開。為了使吉維尼花園日益完善,莫內花了畢生的精力。莫內花園是分兩個階段建成的。首先是房子前面的花園,第二部分的庭園水池要到1893年才開始闢建。莫內在一位日本園藝師的指點下著手設計花園,而池水由塞納河的支流所灌入。「不必知道他如何建造這座花園。一定是根據眼睛的要求,根據對色彩的要求而建的。」
1980年,重新整修後,將莫內花園成立莫內美術館,重新開放參觀。其實,莫內美術館內並沒有典藏他所有的作品,只陳列著有關〈睡蓮〉的巨作和一些收藏品。但它呈現的意義在於告知世人:莫內「他觀察一片蓮葉、一朵蓮花已到了忘我的境界。如此接近大自然的態度,在西歐的畫家中是極為罕見的。」

作者简介

鄭治桂,畫家、大學藝術教師。
2011年「莫內花園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11年「生日快樂──夏卡爾愛與美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10年「永遠的他鄉──高更特展」導覽手冊撰稿人。
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08年「驚艷米勒」、「印象畢沙羅」特展導覽課程講師
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系列演講主講人
聯合文化天地系列講座策劃∕主講人暨書評撰述
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造型碩士,專研十九世紀法國風景繪畫史,柯洛研究(Camille COROT)。
著有《360度看見梵谷》、《360度發現高更》、《360度夢見夏卡爾》。
鄭麗卿,屏東縣人,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從事編輯工作與創作。作品曾入選《98年九歌文選》、《99年九歌散文選》、二魚文化《2010飲食文選》,曾獲台北縣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小品文類、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類。

内页插图

目录

I 關於莫內這個人
1-1 少年莫內
1-2 前進巴黎
1-3 印象派的誕生
1-4 莫內的謬思
1-5 哈日一族
1-6 波濤洶湧的大海
1-7 美麗的吉維尼
1-8 光影印象的捕捉
1-9 四季·睡蓮
1-10 老畫家的堅持
1-11 莫內之後

II 10個莫內印象
II-1 草地上的野餐
II-2 卡蜜兒
II-3 日出印象
II-4 塞納河畔
II-5 都市風情
II-6 天空與海
II-7 盧昂大教堂
II-8 麥草堆與白楊樹
II-9 日本橋與花園
II-10 睡蓮

前言/序言


《光影的呢喃:印象派大师的色彩世界与时代变迁》 一部带领读者深入十九世纪法国艺术革命核心的深度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以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为底色,深入剖析了印象派——这场颠覆了传统学院派艺术的革命性运动的全景面貌。我们将穿越到那个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科学思想蓬勃发展、巴黎焕发出前所未有活力与喧嚣的年代,去理解艺术是如何从僵硬的殿堂走向光影斑驳的户外,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之美。 第一部:旧秩序的崩塌与新视角的诞生 本章将从社会背景入手,描绘拿破仑战争后法国艺术生态的保守与僵化。详细阐述沙龙(Salon)制度如何扼杀了艺术家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通过对学院派绘画主题(历史、宗教、神话)的分析,揭示其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脱节的本质。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几位早期先驱者——如库尔贝(Courbet)和马奈(Manet)——如何以“现实主义”的姿态,用前所未有的坦诚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和都市景象,为印象派的“现场感”奠定哲学基础。马奈的争议性作品(如《草地上的午餐》)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挑战,更是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观的直接冲击。 第二部:光线的物理与笔触的革命 印象派的核心在于对“光”的痴迷。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十九世纪光学理论(如谢弗勒尔的色彩对照理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艺术家的调色板。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一场基于科学观察的色彩实验。 我们将细致解构印象派的绘画技法: 户外写生(Plein Air): 艺术家们如何将沉重的画架和自制的、便于携带的管状颜料搬到塞纳河畔、田野间?户外写生如何迫使他们放弃精细的素描基础,转而追求快速捕捉瞬间光影的“印象”? 分色与并置: 告别传统中性的调和色,画家们开始将纯色并置于画布上,让眼睛在观看时进行“光学混合”。通过对特定作品中笔触方向和颜料厚度的分析,展示这种技法如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振动感和空气的流动性。 主题的解放: 从神圣的叙事转向日常的喜悦——咖啡馆的喧闹、新兴的火车站台、郊外的家庭野餐、歌剧院的幕间休息。艺术的主体从“英雄”转向了“现代人”。 第三部:地域性集群的兴衰与风格的分化 印象派并非铁板一块。本章将以地理坐标为线索,探讨不同群体和地域的侧重点: 巴黎的都市脉搏: 重点分析德加(Degas)对动态瞬间的捕捉,尤其是在芭蕾舞女、赛马场等场景中对光影和人动态的几何化处理。探讨他如何将照相技术的影响融入到构图之中。 阿让特伊的田园诗: 聚焦于莫雷(Monet)早年在塞纳河畔的探索,以及雷诺阿(Renoir)对女性与欢愉氛围的热衷。分析他们如何通过轻快、破碎的笔触来描绘水面的波光粼粼和树影的摇曳。 静默的观察者: 探讨卡萨特(Cassatt)和玛丽·布拉克蒙(Berthe Morisot)作为女性艺术家,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圈中,如何通过她们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闺阁生活、母性光辉和私密空间,为印象派增添了更具人性的温度。 第四部:从印象到后印象的过渡与时代的遗产 随着艺术家的成熟和对“印象”局限性的反思,本部分将探讨印象派如何催生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探索。 结构与情感的回归: 介绍塞尚(Cézanne)对形式的重建,他如何试图将光影的瞬间稳定为永恒的几何结构,预示着立体主义的到来。 主观色彩的爆发: 分析高更(Gauguin)如何抛弃对客观光线的忠诚,转而使用强烈的、符号化的色彩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光线的内在化: 探讨梵高(Van Gogh)的作品,他的笔触不再是对外在光线的记录,而是内心澎湃情感的具象化,色彩成为灵魂的呐喊。 结语:现代艺术的奠基石 《光影的呢喃》最终会总结,印象派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改变了“如何看”世界的方式,更在于它彻底解放了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不再是为权力或宗教服务的工具,而是艺术家观察、感知和诠释自我的独立疆域。这场革命为二十世纪的艺术探索铺平了道路,使一切皆有可能。本书旨在让读者在欣赏那些绚烂的色彩时,也能体会到背后那段充满挣扎、创新与辉煌的艺术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不喜欢那种过度渲染情感,堆砌华丽辞藻的“文艺腔”作品,总觉得那是一种掩盖内容空洞的障眼法。但此书的文笔虽然华美,却无一处是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排比句,都精准地服务于它想要传达的意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未完成”状态的钟爱与赞美。他似乎在暗示,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存在于那种永恒的“进行时”之中,一旦被完全定义和固化,其魅力便会大打折扣。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和对“不完美”的拥抱,非常具有现代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艺术家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创造力”的颂歌,激励着每一个在生活中追求某种创造性表达的人,去拥抱自己的探索和摸索,即便前路迷茫,那份探索本身就已价值连城。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艺术鉴赏类”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通常这类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但这一本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构”手法,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被神化的艺术品,一层层剥开,展示了它们诞生背后的挣扎、妥协乃至是革命性的冲动。作者的批判性思维非常强悍,敢于质疑那些被历史定论的“完美时刻”,转而探讨那些被忽略的草稿、被放弃的尝试,这些“未完成”的部分,反而揭示了天才更真实、更人性化的一面。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出手机去搜索相关画作的放大细节,因为文字描述已经把我带到了那个临界点,需要视觉的辅助来完成最后的拼图。它不是在“歌颂”艺术,而是在“审视”艺术的诞生过程,这种不迎合读者的诚实态度,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精妙,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索铺陈,而是通过几个核心的主题概念,像螺旋一样层层深入。比如,某一章聚焦于“光线的物理性”,下一章则跳跃到“情感对色彩的扭曲”,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更贴合人类记忆和感知的随机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引用了大量同时期其他领域(比如音乐、文学)的作品来佐证观点,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渗透、彼此呼应的巨大文化场域。阅读体验是流动的,时而是学术研讨会上的严谨分析,时而又像是咖啡馆里与一位博学的友人促膝长谈,轻松中透着洞察。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求证需求,也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切入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为期数月的精神洗礼。它给予我的震撼,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触动,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作者在探讨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时,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关于美学的本质、关于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寻求突破、关于如何与时代和解。其中有几段文字,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孤独感”,描写得入木三分,那种天才特有的、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让我这个身处完全不同行业的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一种创作上的挣扎与执着。这本书不像是“教你如何欣赏”,而更像是“引导你如何感受”,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感官滤镜,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那种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感知力,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对光影的捕捉如同印象派大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层次感。我仿佛能闻到普罗旺斯阳光下青草的芬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水汽。那种将瞬间感受凝固在文字中的能力,让人不得不惊叹。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刻板地罗列生平事迹,反而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引领读者走入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复杂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文字的运用极其考究,时而轻盈如羽毛拂过水面,时而又沉重如厚重的油彩堆叠,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的体验。特别是对色彩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如何用文字去“翻译”色彩的语言,让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人也能切身体会到那种“蓝得令人心碎”、“黄得充满生命力”的震撼。整体而言,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触摸、可呼吸的艺术世界,读完后,我立刻就想去博物馆重温那些经典画作,因为现在看它们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