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愛上莫內

360度愛上莫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治桂,鄭麗卿 著
圖書標籤:
  • 莫奈
  • 印象派
  • 藝術史
  • 繪畫
  • 藝術
  • 傳記
  • 法國
  • 文化
  • 藝術欣賞
  • 藝術作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原點
ISBN:9789866408359
商品編碼:1603175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4-01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莫內是印象派的領導人物,也是印象派理念最純粹的實踐者,1840年齣生於巴黎,童年在法國西北部的哈佛港度過,就莫內的自述,求學時期視學校為監獄,無法靜心過學校生活,覺得在清新空氣中奔跑或水中嬉戲纔舒暢。
1874年莫內與畫友籌組聯閤畫展,以「印象·日齣」參展,還遭當時藝評記者諷刺,但卻在西洋美術史引爆美學震撼,之後「印象派」一詞就此衍生,影響20世紀抽象藝術發展。
莫內創作生涯60多年,徹底實現印象派理念精神,不間斷地以各係列主題繪畫,像是盧昂教堂、乾草堆、白楊樹、睡蓮池、日本橋等,在相同主題下,莫內捕捉不同時間點、氣候所造成的視覺景象、光線流動等大自然中最細緻的變化。
他愛水一如戀慕情人,為瞭近距離觀察水波,他買下一條船,作為他的漂流畫室,讓他能夠更直接觀察他喜愛的「水麵」,獲得更直接的感受。
莫內花園:美麗的註腳
此次北美館的「莫內花園」主要展齣莫內在巴黎西北方郊區塞納河與沿岸的吉維尼(Giverny) 花園時的經典畫作,莫內從1883年移居至吉維尼後至晚年,幾乎沒有離開過,直到1926年逝世於這座他親手照料的花園。
莫內說他的傢與花園分不開。為瞭使吉維尼花園日益完善,莫內花瞭畢生的精力。莫內花園是分兩個階段建成的。首先是房子前麵的花園,第二部分的庭園水池要到1893年纔開始闢建。莫內在一位日本園藝師的指點下著手設計花園,而池水由塞納河的支流所灌入。「不必知道他如何建造這座花園。一定是根據眼睛的要求,根據對色彩的要求而建的。」
1980年,重新整修後,將莫內花園成立莫內美術館,重新開放參觀。其實,莫內美術館內並沒有典藏他所有的作品,隻陳列著有關〈睡蓮〉的巨作和一些收藏品。但它呈現的意義在於告知世人:莫內「他觀察一片蓮葉、一朵蓮花已到瞭忘我的境界。如此接近大自然的態度,在西歐的畫傢中是極為罕見的。」

作者簡介

鄭治桂,畫傢、大學藝術教師。
2011年「莫內花園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11年「生日快樂──夏卡爾愛與美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10年「永遠的他鄉──高更特展」導覽手冊撰稿人。
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榖特展」語音導覽撰稿人。
2008年「驚艷米勒」、「印象畢沙羅」特展導覽課程講師
颱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係列演講主講人
聯閤文化天地係列講座策劃∕主講人暨書評撰述
國立颱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造型碩士,專研十九世紀法國風景繪畫史,柯洛研究(Camille COROT)。
著有《360度看見梵榖》、《360度發現高更》、《360度夢見夏卡爾》。
鄭麗卿,屏東縣人,輔仁大學歷史係畢業。從事編輯工作與創作。作品曾入選《98年九歌文選》、《99年九歌散文選》、二魚文化《2010飲食文選》,曾獲颱北縣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小品文類、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類。

內頁插圖

目錄

I 關於莫內這個人
1-1 少年莫內
1-2 前進巴黎
1-3 印象派的誕生
1-4 莫內的謬思
1-5 哈日一族
1-6 波濤洶湧的大海
1-7 美麗的吉維尼
1-8 光影印象的捕捉
1-9 四季·睡蓮
1-10 老畫傢的堅持
1-11 莫內之後

II 10個莫內印象
II-1 草地上的野餐
II-2 卡蜜兒
II-3 日齣印象
II-4 塞納河畔
II-5 都市風情
II-6 天空與海
II-7 盧昂大教堂
II-8 麥草堆與白楊樹
II-9 日本橋與花園
II-10 睡蓮

前言/序言


《光影的呢喃:印象派大師的色彩世界與時代變遷》 一部帶領讀者深入十九世紀法國藝術革命核心的深度探索之旅。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個人傳記,而是以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時代畫捲為底色,深入剖析瞭印象派——這場顛覆瞭傳統學院派藝術的革命性運動的全景麵貌。我們將穿越到那個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科學思想蓬勃發展、巴黎煥發齣前所未有活力與喧囂的年代,去理解藝術是如何從僵硬的殿堂走嚮光影斑駁的戶外,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之美。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塌與新視角的誕生 本章將從社會背景入手,描繪拿破侖戰爭後法國藝術生態的保守與僵化。詳細闡述沙龍(Salon)製度如何扼殺瞭藝術傢的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通過對學院派繪畫主題(曆史、宗教、神話)的分析,揭示其與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脫節的本質。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幾位早期先驅者——如庫爾貝(Courbet)和馬奈(Manet)——如何以“現實主義”的姿態,用前所未有的坦誠描繪日常生活場景和都市景象,為印象派的“現場感”奠定哲學基礎。馬奈的爭議性作品(如《草地上的午餐》)不僅僅是技法上的挑戰,更是對資産階級虛僞道德觀的直接衝擊。 第二部:光綫的物理與筆觸的革命 印象派的核心在於對“光”的癡迷。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十九世紀光學理論(如謝弗勒爾的色彩對照理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藝術傢的調色闆。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自然,而是一場基於科學觀察的色彩實驗。 我們將細緻解構印象派的繪畫技法: 戶外寫生(Plein Air): 藝術傢們如何將沉重的畫架和自製的、便於攜帶的管狀顔料搬到塞納河畔、田野間?戶外寫生如何迫使他們放棄精細的素描基礎,轉而追求快速捕捉瞬間光影的“印象”? 分色與並置: 告彆傳統中性的調和色,畫傢們開始將純色並置於畫布上,讓眼睛在觀看時進行“光學混閤”。通過對特定作品中筆觸方嚮和顔料厚度的分析,展示這種技法如何創造齣前所未有的視覺振動感和空氣的流動性。 主題的解放: 從神聖的敘事轉嚮日常的喜悅——咖啡館的喧鬧、新興的火車站颱、郊外的傢庭野餐、歌劇院的幕間休息。藝術的主體從“英雄”轉嚮瞭“現代人”。 第三部:地域性集群的興衰與風格的分化 印象派並非鐵闆一塊。本章將以地理坐標為綫索,探討不同群體和地域的側重點: 巴黎的都市脈搏: 重點分析德加(Degas)對動態瞬間的捕捉,尤其是在芭蕾舞女、賽馬場等場景中對光影和人動態的幾何化處理。探討他如何將照相技術的影響融入到構圖之中。 阿讓特伊的田園詩: 聚焦於莫雷(Monet)早年在塞納河畔的探索,以及雷諾阿(Renoir)對女性與歡愉氛圍的熱衷。分析他們如何通過輕快、破碎的筆觸來描繪水麵的波光粼粼和樹影的搖曳。 靜默的觀察者: 探討卡薩特(Cassatt)和瑪麗·布拉剋濛(Berthe Morisot)作為女性藝術傢,在以男性為主導的藝術圈中,如何通過她們獨特的視角,細膩地描繪瞭閨閣生活、母性光輝和私密空間,為印象派增添瞭更具人性的溫度。 第四部:從印象到後印象的過渡與時代的遺産 隨著藝術傢的成熟和對“印象”局限性的反思,本部分將探討印象派如何催生瞭更深層次的藝術探索。 結構與情感的迴歸: 介紹塞尚(Cézanne)對形式的重建,他如何試圖將光影的瞬間穩定為永恒的幾何結構,預示著立體主義的到來。 主觀色彩的爆發: 分析高更(Gauguin)如何拋棄對客觀光綫的忠誠,轉而使用強烈的、符號化的色彩來錶達內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光綫的內在化: 探討梵高(Van Gogh)的作品,他的筆觸不再是對外在光綫的記錄,而是內心澎湃情感的具象化,色彩成為靈魂的呐喊。 結語:現代藝術的奠基石 《光影的呢喃》最終會總結,印象派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它改變瞭“如何看”世界的方式,更在於它徹底解放瞭藝術傢的主體性——藝術不再是為權力或宗教服務的工具,而是藝術傢觀察、感知和詮釋自我的獨立疆域。這場革命為二十世紀的藝術探索鋪平瞭道路,使一切皆有可能。本書旨在讓讀者在欣賞那些絢爛的色彩時,也能體會到背後那段充滿掙紮、創新與輝煌的藝術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不喜歡那種過度渲染情感,堆砌華麗辭藻的“文藝腔”作品,總覺得那是一種掩蓋內容空洞的障眼法。但此書的文筆雖然華美,卻無一處是多餘的贅述,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排比句,都精準地服務於它想要傳達的意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未完成”狀態的鍾愛與贊美。他似乎在暗示,藝術的生命力恰恰存在於那種永恒的“進行時”之中,一旦被完全定義和固化,其魅力便會大打摺扣。這種對“過程”的尊重和對“不完美”的擁抱,非常具有現代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特定藝術傢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創造力”的頌歌,激勵著每一個在生活中追求某種創造性錶達的人,去擁抱自己的探索和摸索,即便前路迷茫,那份探索本身就已價值連城。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次為期數月的精神洗禮。它給予我的震撼,更多是精神層麵的觸動,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作者在探討藝術傢的心路曆程時,融入瞭大量的哲學思考,關於美學的本質、關於如何在既定的規則下尋求突破、關於如何與時代和解。其中有幾段文字,關於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感”,描寫得入木三分,那種天纔特有的、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疏離感,讓我這個身處完全不同行業的讀者,也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瞭一種創作上的掙紮與執著。這本書不像是“教你如何欣賞”,而更像是“引導你如何感受”,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感官濾鏡,讓你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那種由內而外煥然一新的感知力,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作者對光影的捕捉如同印象派大師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層次感。我仿佛能聞到普羅旺斯陽光下青草的芬芳,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濕潤水汽。那種將瞬間感受凝固在文字中的能力,讓人不得不驚嘆。它不像傳統的傳記那樣刻闆地羅列生平事跡,反而更像是一場深入靈魂的對話,引領讀者走入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藝術傢復雜而敏感的內心世界。文字的運用極其考究,時而輕盈如羽毛拂過水麵,時而又沉重如厚重的油彩堆疊,這種張弛有度的文筆,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藝術的體驗。特彆是對色彩的描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如何用文字去“翻譯”色彩的語言,讓沒有接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人也能切身體會到那種“藍得令人心碎”、“黃得充滿生命力”的震撼。整體而言,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觸摸、可呼吸的藝術世界,讀完後,我立刻就想去博物館重溫那些經典畫作,因為現在看它們的眼神,已經完全不同瞭。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堪稱精妙,它並非完全按照時間綫索鋪陳,而是通過幾個核心的主題概念,像螺鏇一樣層層深入。比如,某一章聚焦於“光綫的物理性”,下一章則跳躍到“情感對色彩的扭麯”,這種非綫性敘事反而更貼閤人類記憶和感知的隨機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巧妙地引用瞭大量同時期其他領域(比如音樂、文學)的作品來佐證觀點,這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知識邊界,讓我明白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相互滲透、彼此呼應的巨大文化場域。閱讀體驗是流動的,時而是學術研討會上的嚴謹分析,時而又像是咖啡館裏與一位博學的友人促膝長談,輕鬆中透著洞察。它成功地做到瞭“雅俗共賞”,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求證需求,也能讓初學者輕鬆入門,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切入點。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種“藝術鑒賞類”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通常這類作品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又流於錶麵缺乏深度。但這一本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采取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解構”手法,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被神化的藝術品,一層層剝開,展示瞭它們誕生背後的掙紮、妥協乃至是革命性的衝動。作者的批判性思維非常強悍,敢於質疑那些被曆史定論的“完美時刻”,轉而探討那些被忽略的草稿、被放棄的嘗試,這些“未完成”的部分,反而揭示瞭天纔更真實、更人性化的一麵。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拿齣手機去搜索相關畫作的放大細節,因為文字描述已經把我帶到瞭那個臨界點,需要視覺的輔助來完成最後的拼圖。它不是在“歌頌”藝術,而是在“審視”藝術的誕生過程,這種不迎閤讀者的誠實態度,非常值得稱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