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集郵藏品

圖片集郵藏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寶鴻 著
图书标签:
  • 图片集邮
  • 藏品
  • 收藏
  • 邮票
  • 集邮
  • 图片
  • 爱好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284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50312
包装:平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說郵票本身是一位美麗的姑娘,陪襯的首日封便是一襲華貴的衣裳;而在上面蓋上的一兩枚戳印,正是一兩件令人炫目的首飾。三者配合,有相得益彰之妙。事實上,首日封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圖片集郵藏品》以專題的方式、配以二百六十多幅照片,扼要介紹了香港民間、官方、集郵組、市政局以至各大機構發行的首日封和紀念封的發展歷程。此外,也兼及各種郵戳的歷史和集郵藏品,如郵政明信片、郵資信封、包裹紙和航空郵柬等。頗值得集郵人士參考。本書作者鄭寶鴻累積了多年的集郵經驗和資料,以及無限的精神心血編成此書。其深入淺出和涵蓋面之廣,歷來少見。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民間首日封(一)
  蓋銷1891年1月22曰郵戳的香港開埠五十周年紀念郵票,乃香港的第一套紀念郵票。圖為當時的首曰封影印本。
  所謂「首曰封」,是指在新郵票發行的第一天,將整套郵票貼在一個信封上,並以當日郵戳蓋銷郵票者。可是,香港自1862年發行第一套郵票開始,至1885年為止,郵局尚未採用日期郵戳去蓋銷郵票(當時只用編號B62及62B郵戳蓋銷郵票),所以「首日」的概念便無從談起。
  直至1891年,郵局發行一枚開埠五十周年金禧紀念郵票’加上當時已改用日戳蓋銷郵票,香港第一個首日封才告誕生。從蓋有首日郵戳(1891年1月22日的郵票大量留存看來,當時的首曰封數量不算太少。不過,時至今日,要找一個亦非易事。
  1935年,英皇喬治五世登位銀禧,香港郵政局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並寄奉一個首日封予英皇以申慶賀之意。此事掀起了民間一片集首日封熱潮。由此時開始,已有民間印製附有與郵票內容相關圖案及說明文字的首日封,擺脫了以往只用白封製作首日封的單調。
  但說到多姿多采,則要數1937年喬治六世加冕紀念郵票的首日封了。有郵迷竟可收集到近四十個不同款式者,可謂驚人;但這批首曰封多是外地郵商的製作。此外,1947年開埠百周年紀念郵票發行時,也是首日封設計者大顯身手的好機會。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在1927年成立的香港郵學會(俗稱「西郵學」)所印製的首日封。甚至在日佔時期,郵迷製作首日封的熱情亦絲毫不減,其中尤以一些附有紀念郵戳的郵件為最,相信與日軍當局亦極力鼓吹有關。
  ……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世界建筑摄影集萃》 一、 序言:凝固的时间与流动的空间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历史长河、遍布全球的建筑摄影盛宴。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审美与技术进步的直观体现。摄影,作为捕捉瞬间、定格永恒的艺术媒介,赋予了冰冷坚硬的结构以生命、光影与情感。 《光影流转:世界建筑摄影集萃》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部探索建筑美学、技术演变与文化叙事的视觉文献。我们精心挑选了从古代遗迹到当代杰作的数百幅作品,力求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建筑与环境、光线、以及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本书的编撰严格遵循学术严谨性与艺术感染力的平衡,旨在为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史研究者乃至所有热爱人文景观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建筑摄影魅力的独特视角。 二、 卷首语:古老的回响与现代的低语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经历过漫长岁月洗礼的经典之作。 (一)古代与古典的永恒力量: 这一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时间淘洗下依然巍峨耸立的文明象征。例如,埃及金字塔的宏大几何感,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完美比例与光影互动,以及罗马万神殿穹顶下那束神圣的光线。摄影师们运用长曝光和高对比度的手法,强调了这些建筑的结构逻辑和它们所承载的宗教、政治意图。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摄影,揭示古人对材料、尺度和天文学的精妙把握。 (二)中世纪的神秘与哥特式的尖锐: 接着,视角转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哥特式建筑以其飞扶壁、肋拱和绚烂的花窗玻璃著称。摄影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幽暗的内部空间捕捉到彩色玻璃的“内在发光”——那是一种超越物理光源的信仰之光。我们收录了大量利用自然光线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点穿透玫瑰窗后的场景,展现了建筑如何被设计成一个“光的容器”。 (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戏剧性: 文艺复兴强调秩序、和谐与人文主义的回归。摄影师偏爱使用清晰的中轴线和对称构图来捕捉这种理性之美。而紧随其后的巴洛克,则以其动感的曲线、炫技的装饰和强烈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为特征。我们在摄影作品中观察到,建筑师们如何通过建筑元素(如涡卷、柱头和雕塑)来引导观者的视觉动线,而摄影则忠实地记录了这种戏剧性的叙事张力。 三、 工业革命的转型与新古典的回归 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的革命——钢铁、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 (一)钢铁与玻璃的交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埃菲尔铁塔、水晶宫等成为摄影师们热衷的主题。这些作品往往采用平视或仰拍的角度,强调工业美学中的韵律感、重复性以及结构本身的逻辑美。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外观,更深入到结构内部,展示梁柱的交错与力学的优雅。 (二)工艺美术运动与装饰艺术的精雕细琢: 与大规模工业化相对立的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手工艺的价值和对自然形态的回归。此阶段的摄影作品,如对维也纳分离派建筑的记录,更注重纹理的细节、材料的质感以及细部装饰的图案化处理。摄影成为记录“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四、 现代主义的革命:形式追随功能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语言。 (一)包豪斯与国际风格的纯粹性: 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大师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摄影师在捕捉这些建筑时,倾向于采用干净、无干扰的构图,强调水平线与垂直线的精准交汇,以及大面积玻璃幕墙对天空和环境的反射。本书特别收录了早期摄影大师如贝伦斯(Albert Renger-Patzsch)的作品,他们如何通过摄影,确立了现代建筑的视觉标准。 (二)功能主义与社会关怀: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理想色彩。通过对住房项目、公共建筑的记录,摄影作品开始关注建筑在社区中的实际作用,展现了建筑如何影响居住者的生活节奏与社会互动。 五、 后现代与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建筑语汇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一)解构主义的破碎与动态: 面对现代主义的过度简化,解构主义建筑以其非线性、反传统的形态出现。摄影师需要运用更具动态感的视角和更精妙的后期处理,来捕捉这些建筑仿佛处于运动或解体边缘的视觉效果。例如,对盖里(Frank Gehry)作品的拍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其扭曲的曲面在不同光线下产生的复杂阴影变化。 (二)高科技建筑与数字时代的表达: 随着新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普及,建筑的形态日益复杂。当代建筑摄影师们,如蒂姆·格里夫(Tim Griffiths)和伊萨·多布勒(Iwan Baan),专注于展现建筑与城市肌理的融合,强调其在真实环境中的“在场感”。他们擅长捕捉建筑在日夜更迭中的不同面貌,以及人群活动赋予建筑的尺度感。 六、 建筑摄影的技术与哲学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深入探讨建筑摄影的实践层面,但侧重于其哲学意义而非单纯的技术指南。 (一)光与影的哲学: 建筑摄影的核心在于对光线的理解。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时间、利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来强化建筑的体积感、纹理细节或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光影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建筑实体本身的一部分。 (二)尺度的重构与人的缺席/在场: 建筑是为人的尺度而设计的,但摄影往往会通过强调宏伟的尺度来压缩或放大人的存在感。本书探讨了摄影师如何利用人物、车辆等参照物,或者故意排除人物,来引导观众对建筑尺度的心理感知。 (三)城市景观的编年史: 建筑摄影的终极意义在于记录人类定居的演变。这些图像共同构成了一部视觉编年史,记录了我们如何理解、塑造并最终生活在由我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之中。每一张照片都是对特定历史时刻的一次精确标定。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光影流转》展示了建筑与摄影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每一次成功的拍摄,都是对建筑师意图的重新解读,也是对观者视觉经验的一次拓展。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这些精选的影像时,能够超越单纯的欣赏,进入对空间、结构和时间流逝的深层思考。建筑与摄影,共同绘制着人类文明的宏伟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对“质感”的追求。这对于一本视觉导向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我翻阅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主题章节之间的纸张区别——有的章节为了模仿旧报纸的粗粝感,采用了略带麻面的纸张,手感微糙;而涉及艺术类邮票的页面,则使用了高光泽度的铜版纸,使得色彩的饱和度和细节的锐利度达到了极致。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于某些易损藏品的“复刻”处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逼真程度,光影的捕捉极其到位,甚至能看出纸张纤维的轻微翘曲。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通过指尖感知到那些物件的年龄和温度。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是对“收藏”这一行为本身最好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非线性叙事”典范。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图集”的刻板印象,没有按部就班的年代划分,而是用主题和情感脉络牵引着读者前行。比如,有一章是完全围绕“战争时期的通信”展开的,但它不是直接展示那些带有邮戳的信件,而是通过几张构图极具张力的照片,搭配几段简短却有力的文字描述,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编排上对色彩的运用,那些饱经风霜的旧物,在现代高清的印刷技术下,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色泽质感,但周围的留白却是极简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反而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永恒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到了一种深沉的敬畏,它不再仅仅是关于集邮,而是关于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连接的渴望。这种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艺术格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盛宴,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匠心独运的古典美,封面那种泛着微光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摩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平铺直叙的藏品罗列,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堆砌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而是将每一枚邮票、每一张票根,都描摹成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仿佛带着特定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的呼吸感。比如描述某枚早期邮票时,他会细致到墨水的细微晕染,纸张的纤维走向,甚至推测当时印制工匠的心情。这种将微小细节放大,赋予其生命力的写法,让原本枯燥的“物”瞬间变得有故事性,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更像是品读一系列微型传记。最妙的是,作者非常懂得留白,他不会把所有信息一次性倾泻而出,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导游,在你最感兴趣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悬念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提问,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去探寻答案。这种行文节奏的把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个新的小剧场。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性”和“普适性”。对于一个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书中的考据和细节分析提供了足够的回味和验证的空间,可以深挖其中的门道。但对于一个完全的局外人,比如我这样仅仅被精美图片吸引的读者,它也没有任何阅读门槛。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引导系统,用生动的故事代替了晦涩的术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些小小的纸片所承载的巨大世界。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宣言,而是一次真诚的分享和邀请,邀请我们放下对“稀有”和“价值”的执念,转而关注它们背后的情感价值、历史意义和设计美学。读完后,我不仅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微小物件的潜力。

评分

我必须得说,作者的文笔里带着一股子老派的、沉稳的“文人”气,但绝不迂腐,反而非常具有穿透力。他对于藏品背后的文化意涵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收藏爱好者的范畴。比如,他对某一类异形邮票的解析,我以前从未从任何资料中读到过如此深入的解读——他联系到了当时国内的工艺限制、政治宣传的需要,甚至还隐晦地提到了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潮流走向。阅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反复琢磨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里蕴含的深意。这不像是在看一本手册,更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边促膝长谈,他既有对实物的精准把握,又有对宏观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让读者在欣赏“物”的同时,也强迫自己去思考“人”与“时代”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非常过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