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病:爱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传达生活态度的25种可能

文具病:爱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传达生活态度的25种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昶甫(Tiger) 著
图书标签:
  • 文具
  • 生活美学
  • 兴趣爱好
  • 收纳
  • 办公用品
  • 设计
  • 创意
  • 日常
  • 治愈
  • 小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平装本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8038592
商品编码:16060488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3-13
页数:17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具病,学名「Stationeria」,由「铅笔菌」、「钢笔菌」、「手帐菌」、「纸胶带菌」等菌种引起。
  由于体质的关系,有人不容易受到感染,有人却常挂病号,甚至一生都无法痊愈。
  出没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文具,传达了一种个人生活态度,也开启了美好生活的想象。
  赏玩一本手帐的泛黄色泽、以小刀细细削铅笔、寻找心中的梦幻自动笔,用一种对品味的坚持,一点一滴打造独特的个人风格──这是唯有文具生活家才懂的生活情趣。
  在文具收藏中,我们封存记忆的温度和永不褪色的经典之美。
  在职人打造的文具里,我们感受着手作的饱满力度而心生喜悦。
  在与文具店家的交流之间,我们与陌生人交换各自的生活美学,发觉文具本身就是一场温暖的际遇。
  多一点讲究、多一点感受,在细节里触摸,在触摸里感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幻逸品,让无数的小日子变得更丰盛。
  这是一部耽溺文具的病历表,也是一本献给美好文具的温柔情书。想要更好的生活,就从文具生活开始出发。

作者简介

  沈昶甫(Tiger),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自由譯者。
  「文具是呈現想法的媒介,不認真看待不行!」在抱持著這種態度以及對文具的熱情下,進行文具收藏與研究。從網站經營,乃至於透過雜誌專欄、演講以及出版,試圖傳遞文具為生活增添的品味內涵。2009年開始經營「文具病」網站,瀏覽人次至今已突破60萬人,臉書專頁粉絲人數也持續增加中。

目录

1 文具病──打造自己的生活態度
2 第一件收藏
3 挑水果vs.挑文具
4 自動鉛筆的獨特美
5 無可取代的筆記本
6 週末的文具店之夢
7 週一下午的文具課
8 吉卜力美術館的小發現
9 文具出沒注意
10 1%的不同
11 我心目中的文具長青組
12 螢光筆的標準
13 樹木鉛筆
14 用刀子削鉛筆才是王道
15 用刀子削鉛筆才是王道 【攻略篇】
16 超薄文具的魅力
17 溫熱的筆記本
18 文具設計思考
19 金色之秋,收穫的街道
20 為文具而生的空間──文房具Café;
21 【文具景點】 表參道的文具和雜貨
22 旅人的秘密基地
23 【文具景點】 中目黑漫遊
24 文具收藏者的阿基里斯腱
25 文具的溫度
附錄 日本文具漫步地圖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文具”这一主题,但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文具病:爱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传达生活态度的25种可能》完全不同的图书简介。 --- 书名:笔尖的宇宙:手写、设计与文明演进的交汇 作者:[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某一款钢笔的精致打磨,或是某一种笔记本的纸张克重,它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从人类文明的早期符号刻画,到当代数字时代下,书写工具与媒介的深刻变革。我们探讨的“文具”,不再是案头的陈列品,而是承载信息、塑造思维、连接历史的活化石。 第一部分:书写的起源与工具的演化 我们追溯书写艺术的源头。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莎草纸上的芦苇笔、中世纪修道院里用于抄写经文的鹅毛笔——这些工具不仅仅是记录的载体,更是当时社会结构、知识传播效率的直接体现。 从尖锐到流畅: 深入剖析从尖锐的刻划工具到墨水笔尖的诞生,这一技术飞跃如何改变了书写的速度和美学。我们细致研究了蘸水笔在启蒙运动时期对思想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对当时印刷术的辅助与竞争关系。 工业革命的冲击: 重点分析批量化生产如何将精美的书写工具从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推向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案头。这部分内容将详细解析钢笔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弹簧系统、墨水流道的设计,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供墨的稳定性和书写的流畅性,这背后蕴含的精密工程学思想是极具启发性的。 第二部分:设计哲学: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功能服从审美? 在现代文具的设计语境中,功能性与美学表达常常处于拉锯状态。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解构不同设计流派对“理想书写工具”的诠释。 包豪斯的极简主义与实用至上: 探讨二战前后,德国设计学院如何影响了铅笔、尺规、以及早期办公用品的几何形态。例如,标准的六角形铅笔并非随意形成,它既方便卷削,又有效防止了滚动,体现了纯粹的功能至上美学。 日式手工艺的内敛与精确: 深入剖析日本文具制造商如何将匠人精神融入大规模生产中。这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每一次螺纹、每一个接缝中对“无声的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我们将分析某些品牌如何通过材料的微小调整,来精确控制书写时的手感重量与平衡点,这已然超越了普通工具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人机工程学艺术”。 色彩心理学在文具中的应用: 纸张的颜色、墨水的色谱选择,以及笔身的材质光泽,无一不影响着创作者的心境。我们通过心理学研究,探讨特定颜色组合如何激发专注力或创造力。 第三部分:文具与知识的社会学 书写工具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宣言。本书的后半部分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文具在不同文化场景下的角色转变。 从“正式文件”到“个人表达”: 在电子文档占据主导的今天,手写行为的意义被重塑。我们研究了“慢书写”运动的兴起,分析为何在需要高度专注和情感投入的时刻(如情书、日记、艺术创作),人们依然会主动选择实体文具,这与数字交流的即时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共享与私有: 办公室公共用笔与个人专属钢笔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权力”和“身份”。本书分析了特定品牌或型号的文具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以及在共享办公环境中,文具的管理和归属感问题。 文具作为媒介的生命周期: 我们追踪了一本笔记本从购买、使用、被涂写、最终被存档或遗弃的整个过程。纸张的泛黄、墨水的晕开、折痕的出现,记录的不仅是书写内容,更是时间本身。这探讨了实体媒介在数字信息泛滥时代,所拥有的独特“时间印记”价值。 结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实体坚守 本书的结论指出,文具并非技术的落后者,而是数字工具的有效补充。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触感、对物质实在、对沉思过程的本能需求。理解文具的演进史,就是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创造、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持久性信息”的完整历史。 本书适合对设计史、材料科学、文化符号学以及人类行为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拓宽你对日常工具的认知边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次对“专注力”的深度冥想。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注意力不断被分散的时代,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引导我们重新回到“手写”的慢节奏中去。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便利贴”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快速记录待办事项,而是深入剖析了“临时性”与“即时性”在构筑我们短期目标中的作用。那种轻轻撕下便利贴,然后将其贴在眼前,又在完成后果断移除的过程,形成了一种微型的“完成感循环”,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即时满足。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大量使用比喻和细腻的场景描绘,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品味一壶上好的清茶,每一页都有其回甘的层次。对于那些总觉得自己“静不下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温柔而有效的“重置”方法。

评分

我本来对“文具”这个主题持保留态度,觉得不过是些消耗品。但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个领域拔高到了“设计美学”的高度。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刁钻且独到,他能从一把美工刀的刀片角度,推导出功能性美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缺失,并呼吁人们重新关注工具的“形”与“意”。书中对一些经典文具的“考古”式挖掘,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那些我们视而不见的订书机或文件夹,背后蕴藏着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的故事。整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虽然我只看到了文字描述)似乎也体现了一种克制而精准的美学,与主题完美契合。它不是在鼓吹消费,反而在倡导“精选”与“长久使用”的哲学。读完后,我对“耐用”和“可修复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这是一种对物质循环和可持续生活态度的深刻引导。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一场文具的视觉盛宴!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各种笔、本子的图鉴,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灵魂的生活哲学指南。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具,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比如,那支看似普通的钢笔,在书里被描绘成连接思绪与纸张的桥梁,每一个笔触都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与决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红蓝铅笔”的章节,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它们的颜色差异,而是探讨了这种双重性如何映射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与平衡。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笔袋——那些静静躺在那里的工具,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成了我日常探索和表达的伙伴。每一次拿起它们,都仿佛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充满了仪式感。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对工具的深切情感,让人由衷地感到,对文具的热爱,本质上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不妥协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如何将“文具”与“身份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似乎在暗示,你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纸张,都在无声地宣告你是谁,你想成为谁。譬如,关于“墨水”的选择,书里详细描绘了不同色调墨水背后所蕴含的性格侧写——是偏爱沉稳的午夜蓝,还是热烈奔放的朱砂红。这种深入到物质层面的心理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桌面上的物品配置。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随便买了些常用的文具,但读完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工具箱其实是我的“精神外化”——它反映了我对整洁、对秩序,甚至是对复古美学的偏爱。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极强,语言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跨越世代的温情,读起来非常舒服,它让你觉得,对美好的工具的迷恋,绝不是一种幼稚的爱好,而是一种成熟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构建了一个“文具叙事宇宙”。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每一件文具孤立地介绍,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了一张关于时间流逝、记忆留存的网。每一件文具都是一个“时间胶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橡皮擦”的探讨,它不再仅仅是用来修改错误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修正过去、接纳不完美”的象征意义。这种将日常物品提升至哲学层面的叙事手法,非常具有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具派对,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笔迹讲述自己的故事。阅读体验是极其放松的,作者的文字如同散文诗一般流畅,充满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它教会我,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工具,也值得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理解和珍视,因为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生命中无数重要的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