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工具

救命工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橋大輔 著
图书标签:
  • 生存技能
  • 急救
  • 自救
  • 户外
  • 安全
  • 应急
  • 求生
  • 灾难
  • 工具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一起來出版
ISBN:9789869055789
商品编码:16071067
包装:平装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4-09-1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45項拯救探險家性命與心靈的救命工具
45個隱藏在工具背後的探險故事

探險遊記通常不太會寫探險工具的故事,因為工具只是輔助達成目標的物品。但是,探險工具所訴說的,通常也是*真切的探險故事,記錄了當下那一刻的真實。探險工具,才是探險記錄的的原點。

作者高橋大輔1966年生於日本秋田市,大學畢業後曾任職廣告公司。後來辭去工作投入大自然,以探險家的身分足跡遍及27個國家,包括撒哈拉沙漠、喜馬拉雅山及南極等地。幼時讀過丹尼爾?狄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為書中故事人物極為著迷,*大夢想就是要找出書中主角魯賓遜?克魯索的真實存在。在長達6年的辛苦尋跡後,終於在2005年於智利的魯賓遜?克魯索島(Robinson Crusoe Island)發現魯賓遜居住過的遺址。

本書列出高橋大輔所珍藏的45項工具,每一項都寫著一段驚險故事。一支手電筒、一個壞掉的指南針、一把小刀、一個拋棄式浴帽、一個免洗筷紙套。這些工具不只拯救了探險家當下的生命,也在孤獨與危險環繞的探險旅程中拯救了探險家的心靈。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高橋大輔Takahashi Daisuke
探險家,作家。1966年出生於日本秋田縣秋田市。以「在傳說中旅行」為主題,遊走在日本與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的發源地,尋找傳說與現實的交界。2005年,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援下,率領一支國際探險隊找到《魯濱遜漂流記》主角魯賓遜?克魯索實際居住過的遺址。為美國探險家俱樂部與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資深會員。
著有《尋找魯濱遜》、《浦島太郎到哪裡去了》(新潮社)、《間宮林藏?一代探險家》(中央公論新社)、《魯濱遜的足跡》(日經國家地理出版社)、《旅行祕訣》(秋田魁新報社)、《12月25日的怪物》(草思社)。

謝敏怡
台灣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現出沒於日本京都,每天都期待經過鴨川時可以跟大山椒魚或是野鹿相遇。希望透過文字重新認識世界跟自我。

目录

目次

NO. 1 MINI MAG-LITE 2AA 手電筒

NO. 2 zippo打火機

NO. 3 Ziploc保鮮夾鏈袋

NO. 4 銥衛星行動電話

NO. 5 又鬼山刀

NO. 6 FILSON禦寒羊毛大衣

NO. 7 Moleskine筆記本

NO. 8 Danner Light登山靴

NO. 9 勞力士EXPLORER II手錶

NO. 10 釘子

NO. 11 隨身酒壺

NO. 12 Nigel Cabourn工作褲

NO. 13 PURE 淨水劑

NO. 14 SUUNTO MC-2G 指南針

NO. 15外文辭典

NO.16 防毒面具側背包

NO.17 一枚1/4便士銅幣

NO. 18 Esbit攜帶式口袋爐

NO. 19 浴帽

NO. 20 國家地理雜誌

NO. 21 萊卡M9相機

NO. 22 銀座梅林的筷袋

NO. 23 溫度計6

NO. 24 Willis & Geiger背心

NO. 25 地球儀1745

NO. 26 索尼短波收音機

NO. 27 領結

NO. 28 THE FIRE IRON打火石生火器組

NO. 29 Pentel Multi 8色 色鉛筆

NO. 30 Tasco #516 單筒望遠鏡

NO. 31 捲尺

NO. 32 OSPREY Sojourn 28 拉桿式背包

NO. 33 Bandana印花頭巾

NO. 34 SIERRA CUP登山杯

NO. 35 Keffiyeh阿拉伯頭巾

NO. 36 RELIANCE方形折疊式水箱

NO. 37 GPS接收器

NO. 38 Aneron止暈藥-

NO. 39 探險的指南

NO. 40 防蚊罩

NO. 41 百年靈 緊急求救手錶

NO. 42 packsafe coversafe 100秘密口袋

NO. 43 瑞士香料罐

NO. 44 壞掉的羅盤

NO. 45 探險旗

後記
《星火燎原:探寻失落文明的轨迹》 作者: 林 远 著 装帧: 精装典藏版 页数: 680页(含大量手绘地图与文物拓片复刻) 出版社: 远古之声文化传播机构 --- 图书简介: 《星火燎原:探寻失落文明的轨迹》并非一部简单的考古报告,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尘埃,追溯人类文明早期形态的宏大叙事。本书深度聚焦于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几支“边缘文明”——盘踞于撒哈拉腹地的“风语者部落”、隐藏在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天空之镜”社群,以及在太平洋深处沉寂的“珊瑚议会”。作者林远,一位以其深入田野调查和对古代符号学近乎痴迷的钻研而闻名的独立学者,用二十年的时间,编织出了一幅关于“何以为文明”的全新图景。 第一部分:风的低语与沙的记忆——撒哈拉腹地的“先知之环” 本书开篇,我们将跟随林远深入人迹罕至的塔内兹鲁夫特沙漠。这里,干燥的气候如同时间凝固剂,保存了大量前王朝时期的岩画和地质遗迹。林远首次提出了“先知之环”理论,挑战了尼罗河流域文明的唯一性。他通过对特定天文图案与季节性迁徙路线的交叉比对,重构了约公元前5000年活跃在这一区域的游牧-定居混合文明。 书中详尽记录了对一系列被命名为“哭泣的巨石阵”的结构进行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分析。这些巨石阵的排列并非随机,而是精确映射了特定年份的日食和月食周期,暗示着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历法系统。更令人震惊的是,作者通过分析残留的赭石颜料中的微量有机物,推测出该文明可能掌握了初步的化学制剂用于祭祀或记录,远早于传统史学所认定的时间点。重点章节如《第十二章:沙下之声——解读未曾记录的语言符号》和《第十五章:水权与星相:游牧社会的基础结构》将带领读者领略一个以循环时间观和对气候变化极端敏感度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第二部分:天空的镜子——安第斯山脉的“立体几何” 林远的目光随后转向南美洲,深入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冻土带。他摒弃了对印加帝国前期的关注,转而挖掘那些在官方记录中被一笔带过的小型山地聚落群。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天空之镜”社群的独特建筑哲学——“立体几何”。 这些社群的定居点,并非简单的梯田,而是复杂的、相互连接的地下和半地下结构,它们巧妙地利用了山体的热量分布和微气候。作者发现,他们用于测量距离和角度的工具并非标准的绳结计数(如后来的印加奇普),而是一种基于特定矿物晶体折射率的系统。书中附录中详尽展示了对这些晶体的矿物学分析报告,揭示了其在光学应用上的潜力。 林远认为,“天空之镜”社群通过对反射光线的精确控制,实现了对特定季节性光照的“捕捉”,这不仅是农业技术,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宗教实践。该部分对《第二十八章:晶体与信仰:光线在信仰中的角色》的论述尤为精妙,它探讨了这些文明如何将物理定律内化为神圣法则。 第三部分:珊瑚议会的低语——失落于海面下的秩序 最具争议性且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关于太平洋中、西部岛链上发现的、与已知波利尼西亚文化显著不同的遗迹研究。林远将这些遗迹统称为“珊瑚议会”,暗示了一个基于海洋资源分配和生态平衡的早期海洋民主制度。 作者通过对数个水下考古现场的声纳图像分析(图像附于本书中央插页),展示了大量使用特定石灰华块垒成的“海堤”结构。这些海堤并非用于防御海啸,而是被设计为在不同潮汐下能稳定地改变局部洋流的速度与方向,以优化特定鱼群的洄游路径。这是一种将生态管理提升到国家级战略的体现。 《第三十五章:洋流的契约:海洋资源分配的早期制度》详细剖析了这些结构背后的数学模型,表明其决策过程可能依赖于一种高度依赖共识的“协商机制”,即“议会”。林远通过比对不同岛屿上发现的相同图案的石刻,推测这可能是一个跨越数千平方公里海域的松散联盟,其存续时间可能超过了一千年,最终因未知的地质事件或气候突变而迅速瓦解。 结语:文明的碎片与重构的可能性 《星火燎原》的价值,在于它坚持从“失败”或“未发展成熟”的文明碎片中寻找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林远没有试图将这些文明提升到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同等的地位,而是将它们视为人类适应环境、组织社会和理解宇宙的无数种可能性的体现。 本书对历史学、人类学、乃至古代工程学领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我们放下“线性进步”的执念,以更谦卑的姿态,去倾听那些被大风和细沙掩埋的,关于人类早期秩序与智慧的低语。对于所有对失落的知识和人类适应力抱有无限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充满严谨考证与大胆想象的深度力作。 推荐人群: 考古学爱好者、历史人类学研究者、古代文明比较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抱有疑问的深度阅读者。 --- (本书采用特制防潮纸印刷,以确保手绘图谱的细节得以完美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郁、广阔,且充满力量。它不卖弄技巧,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在描述自然环境和宏大场景时,那种史诗般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人类在时间和自然面前的渺小,但同时,又从中挖掘出了人类精神中那股不屈的韧性。特别是关于“传承”的那几段描述,那种跨越代际的责任感和情感的流动,处理得极其得体,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不失温暖的人情味。我很少能在一本书中同时体验到如此极致的悲剧色彩与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打磨的交响乐,开篇低沉,中段激昂,最终收束于一种带着希望的平静之中。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我敢肯定,在未来的很多年里,书中的某些画面和哲思都会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我一些重要的道理。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它读完。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如同涓涓细流般细腻的文字所吸引。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是浸润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的挣扎与抗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犹豫、他们的痛苦,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性的复杂。读到某个关于家庭伦理的部分,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对话,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无奈,仿佛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让我深思良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时而如疾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让人在沉思中获得片刻的宁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被强行拉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去体验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性。这种沉浸感,是很多畅销书望尘莫及的。我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层层剥开真相的叙事手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妙的谜团,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它的篇幅不短,行文风格也偏向古典的典雅,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像那些追求即时满足感的快餐文学,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复杂而醇厚的韵味。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人性阴暗面的刻画,那份坦诚和毫不留情的剖析,让人在感到不适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真实性。书中关于“背叛”与“救赎”主题的探讨,简直是直击灵魂深处。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让你自己去衡量道德的天平。我读完某一章节时,合上书本,在原地站了足足十分钟,脑海里全是书中人物的影子,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让人不得不去反思自己面对类似选择时会作何反应。这种持续的、深层次的思考体验,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太多了,很容易陷入窠臼。然而,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角——它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边缘地带的普通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对个体命运影响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枯燥的社会学理论,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巧妙地编织进去,让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书中的几处场景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那场描绘城市边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的片段,雨声、泥泞、人们躲避的姿态,那种混乱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跃然纸上,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文学素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究支撑起这个世界的那些看不见的基石和缝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精妙绝伦,如同一个由无数个精密齿轮咬合而成的复杂钟表。它采用了多线叙事,看似毫不相干的几条故事线,却在关键的节点上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交汇、碰撞,产生出巨大的戏剧张力。我个人对这种“网状叙事”非常着迷,因为它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牵动着远方的无数个变量。作者高超的控场能力令人叹服,她能在保持叙事清晰的同时,巧妙地埋下伏笔和隐喻,让你在阅读的后期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我甚至一度暂停阅读,拿出纸笔,试图梳理这些人物的关系网,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决定完全信任作者的引导。因为真正的艺术魅力,往往在于它让你心甘情愿地迷失在它的逻辑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让人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