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13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13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中醫學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 古醫籍
  • 醫史
  • 傳統醫學
  • 醫學古籍
  • 養生
  • 經典醫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金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2133Z
商品編碼:16249963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   作者:[清] 張锡駒 著   定價:614
  ISBN:9787513221337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01-01
  版次:1   印次:1   開本:16開
  重量:   字數:   裝幀:平裝


套裝目錄 

序號   ISBN   書名   單價(元)   作者
  1   9787513221337   傷寒論直解   57   [清] 張锡駒 著
  2   9787513221542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   27   [明] 童養學<輯> 著
  3   9787513221443   張仲景金匱要略   51   [清] 瀋明宗 著
  4   9787513221733   金匱要略直解   46   [清] 程林<撰> 著
  5   9787513221597   傷寒指歸   59   [清] 戈頌平 著
  6   9787513221580   傷寒撮要   58   [明] 繆存濟 著
  7   9787513221351   傷寒啓濛集稿   31   [清] 餘景和 著
  8   9787513221719   傷寒緒論/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51   [清] 張璐 著
  9   9787513222105   傷寒分經/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79   [清] 吳儀洛 著
  10   9787513222365   傷寒微旨論/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25   [宋] 韓祗和 著
  11   9787513221344   傷寒活人指掌補注辨疑/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25        
  12   9787513222181   傷寒正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56        
  13   9787513222327   傷寒全生集   49        


內容簡介 

《傷寒論直解》初刻於清康熙年間,題“漢張仲景著,錢塘後學張含韶注解”。《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論直解》共八捲,內容包括對《脈法》《辨脈法》《辨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辨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辨痤濕暍脈證》以及《辨諸可與不可脈證》的注解。六捲之後,附有《傷寒附餘》作為補充。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刻本本衙藏闆為底本。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明代童養學輯,初刻於明崇禎五年(1632),全書共四捲。童氏認為陶節庵《傷寒六書》辨陰陽有經,錶裏有癥,虛實有脈,臨病製方服藥有法,井井有條。

且辨叔和之謬,正無己之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不免屢見疊書。實因陶氏六書成非一時,故有重復及先後倒置之處。因此,在原書基礎上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刪繁就簡,重為詮次而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02: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本次整理以明崇禎五年壬申金陵刻本為底本。

 

《張仲景金匱要略》係清代醫傢瀋明宗對中醫經典《金匱要略》進行注解的著作。書中首列《金匱要略》原文,後附作者對原文的注解。全書共24捲,基本對應《金匱要略》原書順序。本次整理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緻和堂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金匱要略直解》為《金匱要略》較早且較好的注本,後世注傢多所引用。全書分上、中、下三捲,上捲自“髒腑經絡先後第一”至“血痹虛勞第六”6篇,中捲自“肺瘻肺癰咳嗽上氣第七”至“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10篇,下捲自“嘔吐噦下利第十七”至“果實菜榖禁忌第二十五”9篇,書前有李錦、曹溶、程應旄三傢之序及林億“金匱要略方論序”等。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為底本。

 

《傷寒指歸》清代醫傢戈頌平著,是對《傷寒論》條文逐字逐句釋義,推理窮源,結閤作者個人心得並旁徵博引加以論述,所論頗多獨到見解的一部傷寒學專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指歸》共計10冊。本次整理以光緒十一年稿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撮要》共分六捲,捲一總論,簡要闡述全書大意宏旨。捲二至捲六序貫相連。捲一述傷寒識病;捲二列傷寒六經病證治、變證治法及禁忌;捲三論正傷寒、相類傷寒、傷寒變病及治療;捲四、捲五仍為傷寒變病及治療;捲六列傷寒用方449首。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撮要》本次整理以明隆慶一年(1576)新安汪滋刻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07:傷寒啓濛集稿》七捲,係餘景和對柯琴《傷寒論翼》捲下依次之注釋。捲一至捲六為太陽病解、陽明病解、少陽病解、太陰病解、少陰病解、厥陰病解.捲七為製方大法。本次整理以遼寜中醫藥大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1889)《傷寒啓濛集稿》稿本為底本。

 

《傷寒緒論》與《傷寒纘論》是清初名醫張璐研究《傷寒論》的姊妹篇著作。全書共分上下兩捲,上捲敘述六經傳變、閤病、並病、三陰中寒等40餘證及脈法、查色、辨舌、宜禁、劫法等,下捲論述發熱、頭痛、惡風等100種病證,最後還載148首方劑(包括附方35首),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六年(1667)恩德堂刻本為底本。

 

《傷寒分經》清·吳儀洛著。此書係《吳氏醫學述》第五種,是以鼕春夏鞦四時之序主病大綱來詳解《傷寒論》、係統闡發傷寒外感熱病之著述。該書共十捲20篇。凡太陽經3篇,陽明經3篇,少陽經一篇,太陰經1篇,少陰經2篇,厥陰經1篇,春溫3篇,夏熱1篇,脈法2篇,諸方1篇,補卒病論1篇,鞦燥一篇。本次整理以現存清乾隆丙戌年(1766)新鎸硤川利濟堂藏闆刻《吳氏醫學述》本為底本。

《傷寒分經》,清·吳儀洛著,刊行於乾隆丙戌年(1766)。吳氏以喻嘉言《尚論篇》為基礎,重訂補注其文,串解詳釋《傷寒論》條文,以鼕春夏鞦四時之序主病大綱統領傷寒外感熱病之旨,條理清晰,文辭簡練,易於初學者理解和掌握《傷寒論》原文精神,是學習《傷寒論》之入門參考書和通俗讀本。

《傷寒微旨論》是北宋醫傢韓祗和所著外感熱病專著。原書已散佚,今本由清代《四庫全書》整理者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從《永樂大典》輯復而成1分上下兩捲,共17篇。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對傷寒病機、外感熱病分類、傷寒傳經學說、汗下溫治法、外感熱病因時治療、陰黃證治、蓄血證治等均有論述與創新。本次整理以《四庫全書》輯復本為底本。

《傷寒微旨論》是北宋醫傢韓祗和撰著的外感熱病專著。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在繼承張仲景《傷寒論》學術思想基礎上結閤北宋臨床實際情況進行闡發。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豐富瞭中醫外感熱病理論與實踐,開宋代研究《傷寒論》之先河,對後世産生瞭很大影響。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簡介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是一套集結瞭中國古代關於傷寒與金匱兩大醫學經典著作的珍貴文獻集閤。此套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精良的整理校勘以及豐富的注釋辨析,旨在為現代醫學研究者、中醫學習者以及對中國古代醫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可靠的參考平颱。 一、 經典傳承,醫學瑰寶 傷寒與金匱,皆為張仲景所著,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奠基之作,被譽為“醫傢之魂”。《傷寒論》以其辨證施治的理論體係,闡釋瞭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傳變規律,並創立瞭六經辨證等獨具特色的診斷方法,提供瞭如麻黃湯、桂承氣湯等一係列療效卓著的方劑。《金匱要略》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瞭中醫的治療範圍,涵蓋瞭內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的雜病,其提齣的髒腑辨證、八綱辨證等思想,對後世雜病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這兩部經典著作,不僅記錄瞭古代醫者對疾病認識的智慧結晶,更是蘊含瞭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健康理念和養生之道。然而,隨著曆史的變遷,原著在流傳過程中不免齣現訛誤、脫漏,給後人的理解和應用帶來瞭不便。《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的問世,正是為瞭彌閤這一曆史的鴻溝,以現代學術眼光,對這兩部經典進行係統性的整理與研究。 二、 精心編纂,學術嚴謹 本套裝的整理工作,匯聚瞭當代多位資深中醫專傢和文獻學者的心血。他們秉承“尊重原貌,力求精準”的原則,從海量的傳世古籍中搜集、比對、校勘,力求恢復原著的風貌。 版本考證,擇善而從: 整理團隊對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各種重要版本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包括宋本、明本、清本等,詳細梳理瞭各版本之間的異同,並在整理過程中,根據版本的可靠性、代錶性以及曆史價值,擇善而從,以最接近張仲景原意的版本作為底本。 字句校勘,去僞存真: 整理過程中,專傢們逐字逐句地進行校勘,對原文中的錯字、彆字、漏字、衍字等進行瞭仔細辨析和修正。對於難以確定的地方,則附以詳細的校勘記,說明考證的過程和依據,力求最大程度地減少學術上的爭議,提高文本的準確性。 注釋詳盡,解讀深刻: 除瞭精益求精的校勘,本套裝還提供瞭極為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涵蓋瞭: 字詞解釋: 對古籍中生僻的字詞、古代特有的詞匯,以及中醫術語進行詳細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原文的含義。 方劑辨析: 對原文記載的方劑,不僅解釋其藥物組成、劑量,更深入分析其配伍原理、主治、用法、禁忌,以及曆代醫傢的臨床應用經驗。 病機闡釋: 對原文中所闡述的疾病發生、發展、傳變的病機進行深入剖析,結閤現代醫學的認知,提供多角度的解讀。 理論挖掘: 揭示原文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認識論以及中醫獨特的思維模式。 圖文並茂,輔助理解: 部分重要方劑、穴位、經絡等內容,可能配以精美的插圖,直觀地展現醫學知識,幫助讀者更有效地學習和記憶。 三、 內容涵蓋,全麵係統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共計13本,每一本都凝聚瞭整理者的心血,其內容之豐富,足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傷寒論》部分: 原文校注: 包含《傷寒論》的完整原文,以及經過嚴謹校勘和詳細注釋的版本。重點在於厘清六經辨證的脈絡,深入解讀辨證論治的原則,以及掌握經典方劑的運用。 傷寒辨證方法: 詳細闡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以及辨證要點。 經典方劑講解: 逐一講解《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小柴鬍湯、半夏瀉心湯等,深入剖析其組方思路、藥物功效、適應癥、禁忌癥、用法用量,以及現代臨床應用案例。 曆代醫傢注解匯編: 可能收錄曆代著名醫傢對《傷寒論》的注解和評析,提供多維度的學術視角。 《金匱要略》部分: 原文校注: 同樣包含《金匱要略》的完整原文,經過嚴謹校勘和詳細注釋。重點在於理解髒腑辨證、脈證治法的應用,以及掌握雜病治療的精髓。 雜病辨治體係: 詳細闡釋《金匱要略》中的“痙濕暍”、“胸痹心痛”、“腹滿”、“嘔吐”、“眩暈”、“衄血”、“肺痿肺癰”、“咳嗽”、“泄瀉”、“霍亂”、“痢”、“淋”、“癃”、“閉”、“水腫”、“黃疸”、“脹滿”、“癥瘕”、“積聚”、“虛勞”、“百閤病”、“瘧”、“血痹”、“風氣”、“腳氣”、“狐惑”、“陰陽易”、“癬”、“癰”、“瘍”、“痔”等各類雜病。 婦人科、兒科病證: 重點突齣《金匱要略》在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帶下、妊娠病、産後病等)和兒科疾病(如胎産、小兒雜病等)方麵的論述,是中醫婦科、兒科重要的理論源頭。 特色療法介紹: 可能包含對《金匱要略》中記載的針灸、推拿、食療等特色療法的介紹和解讀。 附錄與研究: 版本源流考: 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曆代版本進行詳細考證,梳理其流傳脈絡。 醫學史研究: 可能包含對張仲景生平、醫學成就以及傷寒金匱學說的曆史地位的研究。 現代應用探討: 結閤現代醫學,探討傷寒金匱學說在現代臨床診療中的價值和應用前景。 索引與檢索: 可能提供詳細的方劑索引、病證索引、藥物索引等,方便讀者快速查閱。 四、 適用人群,廣博深遠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的價值,並不僅限於學術研究,它更是一本麵嚮廣大中醫從業者和愛好者的實用工具書。 中醫臨床醫生: 幫助其夯實理論基礎,提升辨證施治能力,拓展臨床思路,更好地運用經典方劑解決復雜病例。 中醫院校學生: 是學習中醫經典不可或缺的教材,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傷寒金匱的精髓,為將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中藥研究者: 為研究古代方劑的藥物配伍、藥效機製提供可靠的原始資料。 醫學史研究者: 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史、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傳統文化愛好者: 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文化傳承。 五、 結語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的齣版,不僅是對中國古代醫學瑰寶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與呈現,更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有力傳承與發揚。這套集學術性、權威性、實用性於一體的套裝,必將成為中醫界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您是醫學研究的探索者,還是臨床實踐的踐行者,抑或是對中華醫學充滿好奇的求知者,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套裝》都將是您案頭必備的珍貴典籍。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閱瞭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我深感其編纂者功德無量。作為一個對古代養生之道頗有研究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清晰、準確地解讀古代養生文獻的工具。這套叢書在對原著進行校勘整理的同時,還配有詳盡的白話文解讀和注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四季養生、飲食禁忌以及情誌調養等方麵的論述。通過閱讀這些古籍,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代先賢對話,學習他們對於如何順應自然、頤養生命的生活智慧。我發現,很多看似古老的養生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甚至與現代科學的健康理念不謀而閤。這套叢書為我提供瞭豐富而可靠的養生知識來源,也讓我對如何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過上更加健康、有品質的生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醫的古籍都抱有深深的敬畏之情,總覺得那些泛黃的紙頁間,蘊藏著韆年的智慧與經驗。這次有幸接觸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裏麵的每一本,但單單是其編纂的嚴謹和校勘的精細,就足以讓我贊嘆不已。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記載著疾病辨證論治思想的著作,因為在我看來,這纔是中醫的精髓所在。通過對古籍的深入研究,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的根基,也纔能在現代醫學的浪潮中,找到中醫獨特的定位和價值。這套叢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對中醫情有獨鍾的讀者提供瞭一座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我看到瞭先賢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醫理造詣,也讓我對中醫的未來充滿瞭信心。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逐一品味其中蘊含的經典思想,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提升自己的中醫素養。

評分

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中醫經典的書籍。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期盼。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醫學史發展脈絡的梳理,能夠幫助我瞭解不同時期醫傢思想的演變和創新。例如,在閱讀關於溫病學說的相關內容時,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醫傢在認識和治療發熱性疾病上的進步,這對於我理解中醫理論的動態發展非常有幫助。同時,我也會關注那些探討藥物配伍和方劑原理的章節,試圖從中體會古人配伍藥物的精妙之處。總的來說,這套叢書不僅提供瞭詳實的文本資料,更重要的是,它打開瞭一扇讓我得以窺探中醫思想深邃世界的大門,讓我對中醫的認知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最近在書架上發現瞭一套讓人眼前一亮的整理本古籍,雖然我不是專業的醫學研究者,但對中醫的養生和治療原理一直很感興趣。這套叢書的書名就透著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我最看重的是它對原文的還原和注釋的準確性。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古籍,最怕的就是因為版本錯誤或者注釋不清而誤解原意。這套叢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古代醫傢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辨證論治”的章節,它們就像一個個精巧的邏輯推理過程,層層遞進,最終指嚮病因和治療方案。這讓我覺得中醫並非像某些人所說的“玄乎”,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可操作的理論體係。通過對這些古籍的閱讀,我逐漸擺脫瞭過去對中醫的一些刻闆印象,開始真正領略到它的博大精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