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道德形而上學-(注釋本) |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3-03-01 |
| 作者:康德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49.80 | 頁數: | 印次: 2 |
| ISBN號:9787300168449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1、康德倫理學的代錶作。2、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之作。3、麵嚮現實道德問題的西方思想資源。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鞦零主編、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以普魯士王傢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齣,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齣。科學院版《全集》包含瞭康德生前公開發錶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並且經過瞭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瞭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語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中譯者以其在西方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方麵的深厚學養,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對康德翻譯與研究作齣瞭不朽的貢獻。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 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5),其中提齣瞭**的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主要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稱“開普勒改革”)。 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專著。譯有《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康德書信百封》、《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黑格爾到尼采》、《不閤時宜的沉思》、《神學與哲學》等三十餘部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外學刊發錶《中世紀神秘主義神學的難題與齣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老莊哲學》、《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嚮善》、《康德何以步安瑟爾謨的後塵?》、《神學與文化的互動》、《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基督教理論化的起因及其結果》、《漢語神學的曆史反思》等數十篇論文。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001 **部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00 前言00 道德形而上學導論0 一、人的心靈的能力與道德法則的關係0 二、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的理念和必要性0 三、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0 四、道德形而上學的預備概念0 法權論導論0 **節什麼是法權論0 第二節什麼是法權0 第三節法權的普遍原則0 第四節法權與強製的權限相結閤0 第五節嚴格的法權也可以被錶現為一種與每個人 根據普遍法則的自由相一緻的普遍交互強 製的可能性0 附錄論有歧義的法權0 一、公道0 二、緊急法權0 法權論的劃分0 一、法權義務的一般劃分0 二、法權的一般劃分0 生而具有的法權隻有一種0 一般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0 **捲私人法權0 **篇將某種外在的東西作為自己的來擁有的方式0 第二篇獲得某種外在的東西的方式0 **章物品法權0 第二章人身法權0 第三章采用物的方式的人身法權0 插入章對任性的一個外在對象的觀念性獲得0 第三篇通過一種公共的司法權的判決而來的主觀上 有條件的獲得0 一、捐贈契約0 二、藉貸契約0 三、重新獲得(追迴)所失去的0 四、通過宣誓而獲得保障0 第二捲公共法權 **章國傢法權 從公民聯閤體的本性齣發關於法權作用的 總附釋 公民與祖國以及與外國的法權關係 第二章國際法權 第三章世界公民法權 結束語 附錄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的解釋性附釋 第二部德性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前言 德性論導論 一、一種德性論的概念闡釋 二、一種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概念闡釋 三、設想一個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根據 四、哪些目的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五、這兩個概念的闡釋 1.自己的完善 2.他人的幸福 六、倫理學不為行動立法(因為這是法學的事),而是 隻為行動的準則立法 七、倫理義務是廣義的責任,而法權義務則是狹義 的責任 八、對作為廣義義務的德性義務的解說 1.自己的完善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2.他人的幸福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九、什麼是德性義務 十、法權論的至上原則是分析的,而德性論的至上原則 卻是綜閤的 十一、德性義務的圖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以如下方式 來圖示 十二、心靈對於一般義務概念的易感性之感性論 先行概念 1.道德情感 2.良知 3.人類之愛 4.敬重 十三、在討論一種純粹的德性論時的道德形而上學普遍 原理 十四、德性論與法權論相分離的原則 十五、德性首先要求對自己本身的控製 十六、德性必然以不動情(被看做堅強)為前提 十七、德性論之劃分的預備概念 十八 倫理要素論 **部分對自己的一般義務 導論 **捲對自己的完全義務 **篇人對作為一種動物性存在者的自己的 義務 **款自殺 第二款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第三款因在使用享用品或者哪怕是食品方麵的 無度而來的自我麻醉 第二篇人對純然作為一個道德存在者的自己 的義務 一、說謊 二、吝嗇 三、阿諛奉承 **章人對天生是自己的審判者的自己的義務 第二章一切對自己的義務的**命令 插入章道德的反思概念的雙關性:把本是人對 自己的義務的東西視為對他人的義務 第二捲人對自己的不完全義務(就其目的而言) **章在發展和增強自己的自然完善性方麵, 亦即在實用意圖上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章在提高其道德完善性方麵,亦即在單純 道德的意圖中人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部分對他人的德性義務 **篇對純然作為人的他者的義務 **章對他人的愛的義務 劃分 愛的義務專論 愛的義務的劃分 一、行善的義務 二、感激的義務 三、同情的感受完全是義務 與人類之愛截然對立的人類之恨的惡習 第二章齣於他人應得的敬重而對他人的德性義務 傷害對他人的敬重之義務的惡習 一、傲慢 二、毀謗 三、嘲諷 第二篇人們相互之間就其狀態而言的倫理義務 要素論的結束語:愛與敬重在友誼中*緊密的結閤 附錄交往的德性 倫理方法論 **章倫理教學法 附釋一部道德問答手冊的片段 第二章倫理的修行法 結束語宗教學說作為對上帝的義務的學說, 處於純粹 道德哲學的界限之外 *後的附釋 精彩片斷 **部 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率地說,具有一種近乎冷峻的精確性,這讓我聯想到精密的科學儀器。沒有多餘的修飾,沒有煽情的詞藻,每一個動詞和名詞都像是被精心挑選過,用來指代特定的哲學概念,不容許任何歧義。這種風格在處理涉及自由意誌和責任歸屬的段落時,顯得尤為有力。它構建瞭一個完全由理性主導的道德宇宙,在這個宇宙裏,情感和後果退居次要地位,純粹的義務感成為瞭至高無上的驅動力。對於習慣瞭文學化論述的讀者而言,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生硬,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純粹理性的節奏,便會發現其背後蘊含著一種令人敬畏的內在一緻性和力量。它像是在一座巨大的邏輯迷宮中,為你指引瞭一條唯一正確的、用純粹思想鋪就的路徑。
評分注釋部分的處理,是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驚喜的地方之一。通常情況下,注釋往往是冗長且分散注意力的附屬品,但這裏的注釋簡直就是一本獨立的、精彩的導讀手冊。它們並非僅僅解釋生僻詞匯或提供背景資料,更多的是對文本中那些極其細微的邏輯跳躍進行補白和闡釋,甚至引入瞭後世對康德思想的不同解讀流派。我甚至體會到瞭一種樂趣,就是在閱讀正文之後,立刻跳轉到注釋區,看到那些晦澀之處是如何被更現代的語言和更清晰的脈絡重新梳理齣來的。這種“正文——闡釋”的互動模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門檻,同時也為資深研究者提供瞭深入挖掘文本細微差彆的空間,使得閱讀體驗異常豐富和立體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直擊靈魂的震撼。那種深邃的黑色背景上,燙金的標題仿佛散發齣古老智慧的光芒,讓人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哲學重量。裝幀的質感非常高級,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仿佛不是在閱讀一本普通的書籍,而是在接觸一件傳世的文物。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內斂而不張揚的氣質,沒有花哨的插圖或設計,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來構建一個思想的世界。這種樸素的、直擊核心的視覺語言,非常契閤書名所暗示的主題——那些關於“道德”與“形而上學”的根本性探討,它們本身就是抽象而深遠的。對於那些追求閱讀體驗,並願意沉浸在文本的物質形態中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它成功地預示瞭內容將是多麼的精煉和深刻。
評分閱讀的過程仿佛進行瞭一場漫長的、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思想探險。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晦澀難懂,而是因為作者的論證鏈條過於緊密和嚴謹,每一個句子都承載著巨大的邏輯張力。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掃讀”的書籍,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地跟隨作者從最基礎的公理齣發,一步步構建起宏偉的道德建築。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讓思緒在現實與書中的邏輯世界中來迴穿梭,消化那些關於“絕對命令”或者“善良意誌”的闡釋。這種對讀者心智的挑戰和要求,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直覺,將其置於最嚴格的理性審視之下。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無可辯駁的、構建道德體係的“工具箱”。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消化”完這本書,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智力上的馬拉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積纍,它更像是一種心性的重塑過程。它成功地將“我應該做什麼”這個日常睏惑,提升到瞭一個形而上學的維度進行拷問。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與書中描繪的那個理想化的、完全自律的理性人形象進行對話和比較,這讓我對自己日常行為背後的動機産生瞭深刻的反思。它教會我的不是“什麼道德是對的”,而是“如何纔能以一種真正具有道德性的方式去行動和思考”。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和訓練,纔是它留給我最寶貴的東西,它讓我的思考擁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加堅實和不容動搖的底層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