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园治-中华雅文化经典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01 |
| 作者:计成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49.80 | 页数:35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3998090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
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这是一套什么书?
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最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什么特色?
全彩四色装帧 几百幅经典插图 名家杂说 闲情趣味知识扩展
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
★适合哪些人阅读?
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首选;
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极致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
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
★《园冶》是中国古代私家庭院、别墅营造的百科全书。
★《园冶》有500余幅经典插图,全彩四色装帧,打造迄今最精美版本。
★《园冶》是中国古代园林营造法式,世界园林艺术研究珍本。
★《园冶》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
★《园冶》完美呈现园林营造的布局与格调,直观解读中国古代宅院、私家庭院的择地要诀,亭台门窗,墙垣屋宇,铺地裝折,山石流水的建造隐微,以及花木的植栽之学。
★《园冶》文白对照,名家详解,教我们轻松读懂中国古代园林的妙趣。
★《园冶》是中国首部造园学专著,为后世的宅园、别墅营建,以及现代家居装修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是提高生活格调的必读书。
如何营建一座精美雅致的“私家庭院”,如何巧妙布局阁楼、厅堂、书房,如何在屏门、风窗、栏杆中体现古典意趣,如何在选石、铺地、掇山、花木植栽上如诗如画……
明末造园家计成以其工匠的精神,唯美的意趣,为我们记叙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高妙艺术,凸显设计师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展示了明代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节和文化品质。
《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首部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度,也为现代别墅的建造与私人家居装修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计成(1582—?)
中国明末造园家,苏州吴江人,能以画意造园。
崇祯七年(1634 年)写成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
曾主持建造三处著名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他还能诗善画,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
冶叙 / 001
题词 / 006
自序 / 013
【卷一】
兴造论 / 002
晴川叠翠、古寺飞悬于半空,只要是可见之处,都可借来为我所用。看到那些俗不可耐的景色,就要想办法遮挡起来,遇到美景则应尽收园中,无论远处的郊野,抑或村庄,皆当作园林烟云袅袅的一处风景,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巧而得体”的含义。
苏州拙政园 / 008 苏州留园 / 010
北京颐和园 / 011 承德避暑山庄 / 016
园 说 / 017
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园林风物建筑,杂糅了造园者的品格态度,一个园林就是一个人生动真实的精神世界。
古代名家论园林 / 025
相 地 / 026
古人在建造园林宅院之前,有个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就是相地:踏勘选定园址,对整体布局有个大致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构筑成园。
山林地 / 034 城市地 / 038
村庄地 / 044 郊野地 / 048
傍宅地 / 053 江湖地 / 058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 / 061
立 基 / 063
凡为园里构筑物选择地基的时候,都应把厅堂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建筑物,还要把便于从此观景作为重要标准,来确立厅堂置于何处。
厅堂基 / 067 楼阁基 / 070
门楼基 / 071 书房基 / 072
亭榭基 / 076 廊房基 / 077
假山基 / 079
园林假山的理法 / 081
屋 宇 / 082
尽管住宅房屋和园林内的房屋在造型上大致相同,可是园林庭室又必须具有赏景的功能,它的结构要求也就略有不同。
门楼 / 090 堂 / 093
斋 / 095 室 / 098
阁 / 101 房 / 106
馆 / 108 楼 / 112
台 / 115 亭 / 118
榭 / 123 轩 / 126
卷 / 129 广 / 130
廊 / 132
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屋顶式样/ 088
列 架 / 136
古时候房子的木质结构,都会在两步柱中间架上大梁,能减少房中柱子数量,在梁上立上童柱,童柱上面再架上小柁梁,小柁梁上又立童柱,在柱子的尽头架上檩,架上一条檩就是一架。
五架梁 / 142 七架梁 / 143
九架梁 / 144 草架 / 150
重椽 / 150 磨角
《园冶》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我如何“建造”,不如说是在教我如何“感受”。我一直以为,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追求一种宏伟壮观的效果,但《园冶》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极致——那就是“小中见大”的智慧。《园冶》中对“植物配置”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花草适合种植,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的组合,来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应时而景”的描述,也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植物,让园林在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园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化和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理解生命的周期和发展的规律。它不是那种一次性的指导,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品味、去体会,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精髓。
评分《园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宁静”的深度对话。我平时生活在都市的喧嚣中,很少有机会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园冶》中对“水景”和“山石”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建造,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书中对“漏景”的运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是一味地封闭,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观赏者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无限的风景。这种“欲扬先抑”、“藏露结合”的手法,让我觉得,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展示所有,而在于留有想象的空间。它让我明白,有时候,少即是多,留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留白”的时刻,去感受内心的宁静,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指引。
评分《园冶》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园林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生活美学”的启蒙。我一直觉得,把生活过得有仪式感、有品味,是件挺难的事情,需要很多金钱或者很多高雅的品味。但读了《园冶》,我才发现,很多时候,对美的追求,其实体现在最细微之处,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上。书里讲到“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让我深刻理解了空间节奏的重要性。它不是一味地追求开阔,而是通过蜿蜒的小径、转折的布局,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步移景异的体验。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生活中,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摊开,而是留有悬念,让惊喜慢慢展现。还有,书中对“漏窗”的描写,让我对“隔”与“透”有了新的认识。那些巧妙设计的漏窗,既能分隔空间,又能让视线穿透,既保护了私密性,又保持了通透感。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有恰当的界限,既要有自己的空间,又能保持一定的联系和交流。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空间,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具美感和意境的氛围。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模仿,而是给你一种思考的视角,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评分这本《园冶》初读时,我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古代园林建造技艺的书,就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关于木工、石匠的书籍一样,侧重于“如何做”。然而,当我深入其中,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园冶》中对山水、建筑、植物、石头的描绘,并非冷冰冰的技术说明,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考。它告诉我,建造一座园林,不仅仅是堆砌石头、栽种花草,更是在创造一种意境,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生存空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借景”的论述,它让我明白,最美的风景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互相映衬,甚至能引发观赏者内心深处的联想。这种“景外之景”的智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园林景色的变化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春的生机、夏的繁茂、秋的萧瑟、冬的静谧。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因为过于追求效率和便捷,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能触动心灵的美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让我对“生活”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园冶》这本书,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看看古人的智慧”的心态。然而,越读越觉得,这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关于“美”的宝贵财富。我尤其对书中“叠石”的论述,感到非常着迷。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堆砌石头,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从石头的外形、质地、颜色等方面,去选择和组合,从而营造出自然山峦的意境。那些“瘦、漏、透、皱”的讲究,让我觉得,古人对“丑”的理解,也能创造出极致的美。《园冶》让我明白了,“不完美”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美。它鼓励我们去发现事物隐藏的魅力,去欣赏那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条条框框,而是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接纳各种形式的美。
评分《园冶》这本书,真的像一本“生活教科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对于“居住”这件事的深刻理解和精妙智慧。我一直以为,造园就是堆砌一些物质的东西,但《园冶》告诉我,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书中关于“院落”的构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追求开放和扩张,而是通过层层院落的划分,营造出一种由外到内、由喧嚣到宁静的过渡空间。这种由“大”到“小”,由“公共”到“私密”的空间序列,让我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它不仅仅是在建造物理空间,更是在构建一种心灵的屏障,一种远离尘嚣的“桃花源”。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的居住空间,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院落”式的思考?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安放心灵的宁静角落?《园冶》中对“对山石”的论述,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从普通的山石中,看到自然的山川意境,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园林之中。这种“移步换景”、“无中生有”的艺术手法,让我觉得,真正的美,往往是在平凡中孕育出来的。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古典园林,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那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才能享受的东西,与我这个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园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切、朴实的方式,讲述了造园的道理,让我觉得,其实这些智慧,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园冶》中对于“对景”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说要将美景框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园中的景物与园外的景色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景中景,画中画”的构思,让我觉得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在视觉上拓展了空间,更是在心灵上引发了联想。我开始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创造出这样“对景”的效果?比如,在书桌旁摆放一盆绿植,让它的生机与窗外的天空相互映衬;或者在阳台上种些花草,让它们的芬芳与清晨的阳光融为一体。这种将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否愿意去学习和运用那些古老而智慧的法则。
评分《园冶》这本书,真有意思!一开始翻开,就被它那种古色古香的排版和插图吸引住了。我平时对园林设计了解不多,总觉得那是个很专业、很枯燥的领域。但这本书不一样,它没有用那种很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规矩和理念讲得明明白白。我记得有讲到“虚实相生”的说法,当时就觉得非常精妙。它解释了如何通过空间的留白、景物的疏密配置,来营造出更开阔、更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填满。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我们在做PPT的时候,留白很重要;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的留白也能让读者喘口气,更好地理解内容。这种跨领域的联系,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园林本身,它蕴含的哲学思想是普适的。还有,书中对“点景”的描述也很有趣,比如如何在园林中设置亭台楼阁、桥梁、假山等,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引导观赏者视线、烘托意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平时走在街上,看到的那些漂亮的建筑或者景观,其实也暗含着类似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挑剔、更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它让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如果用心去体会,都能变得很有意思,很有韵味。
评分读《园冶》,简直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园林漫步。我之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书本上的图片和模糊的概念,觉得它们就是一堆假山、流水、亭子,规规整整但缺乏灵魂。然而,《园冶》这本书,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园林宗师,耐心地为我揭开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神秘面纱。它不仅仅讲解了造园的“形”,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阐释了造园的“神”。书中对于“借景”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造园就是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完成所有景物的布置,但《园冶》告诉我们,最巧妙的园林,是能够“借”用外部的自然风光,将天地之美融入其中。比如,远处的一片青山、一湾溪水,都可以被巧妙地引入园中,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园林的意境和视野。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是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阅读的过程,我仿佛能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感受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能闻到花草的淡淡清香。书中对各种元素的运用,如石头的形态、植物的选择、水体的处理,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巧思,也饱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它让我明白,造园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心灵交流的独特方式。
评分当我翻开《园冶》,我以为我将要看到的是一份枯燥的建筑图纸或者工程手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园林建造的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诗意生活”的宣言。《园冶》中对于“水景”的描绘,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如何挖一个池塘,而是详细地阐述了水的形态、流向、以及如何与周围的景物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那种“绕石而流”、“低吟浅唱”的水声,仿佛能直接传入我的耳畔,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致远。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普通的水,在有心人的手中,也能成为园林中最动人的灵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动。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粗犷式建造,而是需要耐心、需要巧思、需要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水,思考如何才能让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存在,更能带来一丝诗意和灵动。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明白,即便是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最不凡的美。
评分很满意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