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 作者 | 罗瑞·斯图尔特(Rory Stewart),沈一鸣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77843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35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
| 作者简介 | |
| 罗瑞·斯图尔特(Rory Stewart),英国外交家、政治家、作家。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获得过皇家高地军团的军官资格。曾任英国驻印尼、波黑和伊拉克的外交官。2004年凭借在伊拉克的驻地工作获得英帝国勋章。2006年到2008年期间,在喀布尔担任绿松石山慈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为呼吁国际社会减少向阿富汗派兵,2009年起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卡尔人权政策中心主任。为在阿富汗问题上争取更多发言权,进而于2010年弃教从政,参加竞选,成功当选英国议员。2017年起任英国国际发展兼外交国务大臣。 |
| 目录 | |
| 目 录 前 言 i 引 子 新公务员 003 嵌在手杖上的坦克 008 是不是在亚洲的尽头 013 部分 芝加哥和巴黎 021 胡 玛 023 启 程 028 这些靴子 036 第二部分 卡西姆 045 无人称代词 053 一个塔吉克村庄 058 西部的埃米尔 060 商队客栈大门 066 在视而不见者的眼中 073 家 谱 082 唯恐他来找茬…… 088 皇冠上的宝石 100 面包与水 106 战斗的人一定行 111 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 115 第三部分 高地建筑 123 传教士之舞 130 反光猫眼镜片 136 娶一个穆斯林 140 战 犬 147 卡门集的司令官 哈吉(穆阿里木)·穆赫辛汗 155 表兄弟 163 第四部分 贾姆宣礼塔 171 埋在土里的遗迹 183 从贾姆到恰赫恰兰 188 黎明时的礼拜者 191 小小领主 194 蛤蟆镜 199 多风之地 204 第五部分 名称导航 213 陌生人的问候 221 天花板上的树叶 227 火 苗 230 卡特利什的齐亚 234 神圣的客人 239 匝林的洞穴 243 虔 敬 248 山谷的隘口 252 第六部分 死亡的中间状态 261 长着翅膀的脚印 263 布莱尔和《古兰经》 267 盐碱地和甘松 272 墙上的黯淡痕迹 275 @afghangov.org 278 当音符缭绕时 283 第七部分 天花板上的脚印 289 我就是变焦 292 卡拉曼 294 哈里里的军队 299 我也有我的报应 304 世代谱系 307 喀布尔河的源头 310 314 脚趾头 320 大理石 325 结 语 330 后 记 333 致 谢 343 |
| 编辑推荐 | |
| 1.英国政坛新锐、外交国务大臣罗瑞·斯图尔特轰动世界的旅行记。2.斯图尔特是9·11之后独自进入阿富汗并完成从西向东穿越的西方人。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就像一幅用历史的墨和现实的颜料绘制而成的油画,层次分明,色彩浓烈,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作者在《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不仅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着阿富汗深埋的文化基因,又像是一位社会学家,敏锐地捕捉着当下社会肌体的脉搏。我被书中对阿富汗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探讨所深深吸引。那高耸的山脉、广袤的荒漠,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与命运。同时,书中对于宗教、民族、部族等内部复杂关系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阿富汗政治和社会生态的深层逻辑。而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阿富汗人民苦难中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描绘,这种人性的光辉,在书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现。湖北新华书店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内容厚重、视角独特的图书,充分体现了其选书的品味与眼光。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窗口,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与顽韧生命力的深刻启迪。
评分读完《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旅行,却又不仅仅停留在感官的体验上。作者的笔触如同细密的丝线,将阿富汗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一丝不苟地勾勒出来。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到帖木儿的铁骑,再到近代列强的觊觎,历史的印记深深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上,也塑造了它今日的容颜。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时期统治者和文化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古老的寺庙遗迹、失落的城邦,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然而,作者并未沉溺于历史的追溯,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历史背景与当下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书中对于现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态、社会结构、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都有着细腻而真实的描绘。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战火纷飞中挣扎求生的韧性,也看到了在贫困与动荡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书中所展现的,绝非单一的标签化形象,而是复杂、多元、充满矛盾的阿富汗。湖北新华书店的编辑团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严谨的审校,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与深度,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也让这本书成为了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趣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启发,是对“理解”二字的重新审视。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如此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国家,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并非易事。然而,作者通过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深层联系,将阿富汗的历史根源、地缘政治的纠葛、以及其国民的精神特质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复杂叙事的平衡处理,它没有回避冲突和矛盾,但也力图展现不同视角下的阿富汗。从古老的文明遗址到现代的政治博弈,从沙漠的荒凉到山间的绿洲,一切都被赋予了意义。湖北新华书店引进这样一本内容扎实、思想深刻的书籍,无疑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它鼓励我跳出刻板印象,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那些我们可能不熟悉甚至存在偏见的事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需要耐心、需要勇气,更需要放下预设的立场,去倾听那些来自远方的声音。
评分这本《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吸引我纯粹是它那个引人遐思的书名。当我第一次在书架上瞥见它时,“寻路”二字便像磁石一样将我的目光牢牢吸住。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对远方,特别是对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中亚腹地的无限好奇。我一直对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却又饱受战乱摧残的国家抱有复杂的情感,阿富汗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个。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如今却常常与贫瘠、冲突和苦难联系在一起。我渴望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洪流,将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度推向了如今的境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游记或新闻报道,而是试图通过历史的纵深来解读当下的困境,又或许是从现实的观察来反思历史的走向。湖北新华书店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可读性有了一定的信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阿富汗的风景或人文,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兴衰、地缘政治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拷问,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那条漫长而坎坷的“寻路”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阿富汗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作为旁观者,我们常常容易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政治格局来解读一个国家,却常常忽略了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声音。作者在《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仅记录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些普通阿富汗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我读到了在塔利班统治下女性的压抑与抗争,读到了在战乱废墟上重建家园的艰辛,也读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存在的友谊与爱。书中那些生动的对话、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国度,与那些鲜活的面孔产生共鸣。湖北新华书店精心策划的这个选题,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人情味和深度的视角来认识阿富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任何宏大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体现在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之中。它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塑造者。阅读这本书,就如同与无数个阿富汗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人”这个主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