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讲稿系列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原价:32.00元
作者:郝万山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17094801
字数:330000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郝尤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本书是在他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
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
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目录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五、关于六经辨证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第二节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四、热证
五、虚证
六、结胸证
七、脏结证
八、痞证
九、痞证类证
十、欲愈候
十一、火逆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第二节 阳明病证
一、阳明热证
二、阳明实证
三、胃寒气逆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第二节 少阳病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附】热人血室证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概说
附录
作者介绍
郝万山,男,l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l4部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文摘
序言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五、关于六经辨证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第二节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四、热证 五、虚证 六、结胸证 七、脏结证 八、痞证 九、痞证类证 十、欲愈候 十一、火逆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第二节 阳明病证 一、阳明热证 二、阳明实证 三、胃寒气逆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二、阳明热人血室证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第二节 少阳病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附]热人血室证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证 一、太阴脏虚寒证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三、太阴中风证 四、太阴发黄证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第二节 少阴病证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三、少阴阳郁证 四、少阴咽痛证 第三节 少阴病兼证 一、少阴兼太阳证 二、少阴兼燥实证 第四节 少阴病预后 一、正复向愈证 二、热移膀胱证 三、阳回可治证 四、少阴危重证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证 一、厥阴寒证 二、厥阴危重证——脏厥证 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诸证 四、厥阴寒热错杂证 第三节 辨厥逆证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表现 二、厥逆证治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可灸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一、辨呕证 二、辨哕证 三、辨下利证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一、正复可愈证 二、正衰危重证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霍乱的证候特点 第二节 霍乱病的治法 一、利水止利法和温中止利法 二、温里驱寒止利法 三、破阴回阳,益阴和阳法 四、回阳救逆,益气生津法 第三节 霍乱病愈后的调养 一、里和表未解的治法 二、病后的饮食调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阴阳易证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 第三节 差后遗留疾患的处理 一、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证 二、差后两太阴虚寒证 三、差后余热未尽,形气两伤证 第四节 差后的饮食调养 附录 方剂汉语拼音索引 《伤寒论》条文索引
说实话,初看书名,我还有些许疑虑,担心这又是一套“泛泛而谈”的讲稿整理版。但深入阅读后,这些顾虑完全消散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讲课”的味道,仿佛作者就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善于用现代的逻辑去梳理古代的条文,比如在讲解“太阳病”的不同阶段时,他会用一种递进的方式,将复杂的病机变化描绘得生动形象。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方剂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他个人临床中验证过的案例思路,虽然这些案例本身不属于书的范畴,但它们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说服力。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高效的思维训练,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踏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快速成长的“秘籍”充斥市场,但真正能沉下心来研究经典的却凤毛麟角。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坚守了学术的本分。它的行文节奏沉稳有力,每一处的论述都显得言之有据,绝不夸大疗效,也不故作高深。例如,当涉及到一些争议性的条文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中正平和,他会呈现出不同的主流观点,然后给出自己基于临床经验的倾向性判断,但始终保持谦逊。这种对待知识的敬畏感,使得这本书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每当临床遇到棘手问题时,翻阅其中相关的论述,总能获得拨云见日般的清晰感,它为我的临床思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稳定支撑。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古代医家思想的核心地带进行剖析。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方证时,都会追溯到《伤寒论》原文的每一个字眼,甚至连古代注家们对于某个词的理解差异都会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辨析。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风范。在我看来,学习中医,最忌讳的就是被各种“新奇”的理论带偏,而这套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守正”的力量,它提醒我们,一切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之上。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步步走入他的诊室,感受他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我个人对中医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辨证论治的逻辑推理上,而这套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其对“理”的阐发。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病该用哪个方”,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方”。作者对于六经辨证的整体观把握得非常精准,他强调了少阳枢机的重要性,以及寒、热、虚、实四纲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笔记和一些其他参考资料进行思考,因为它提出的观点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启发性。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医圣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作者扮演了那位优秀的“翻译官”和“引导者”的角色,确保我们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那份厚重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面没有花哨的图案,直奔主题,这很符合中医经典教材的调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偏向于阅读的舒适度,字迹清晰,排版布局合理,让人在长时间研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严谨性,每一篇的脉络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是避免迷失在浩瀚古籍中的关键指引。当然,书籍的价值终究体现在内容本身,但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学习体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群体的尊重。它不像那些追求市场轰动效应的书籍那样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沉稳的态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