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名著注释丛书—客尘医话

医话名著注释丛书—客尘医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计楠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话名著
  • 客尘医话
  • 注释
  • 古籍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病理学
  • 临床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11535
商品编码:1690129149
包装:01
丛书名: 无
开本:0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医话名著注释丛书—客尘医话

原价:16.00元

作者:(清)计楠 撰,邢玉瑞,唐雪梅,尤姗姗 注释

出版社: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原上海中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1

ISBN:9787811211535

字数:116000

页码:1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客尘医话》是清代医家计楠所撰,共3卷,刊于嘉庆九年(1804)。“客尘”二字,寓意为人为红尘云过客。计楠,字寿桥,号甘穀外史,清代医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约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计氏博学工诗,深谙医理,尤精妇科,善用补法。治医主张学古贤立方之规矩,寓变通于成法之中,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泥于古。诊胎产“大险大危之候,竞得十中挽回七八者,皆以用补得宜”。其总结数十年临证经验,参合张仲景、王冰、刘河间、朱丹溪、王肯堂、吴又可、喻嘉言、张路玉、叶天士、尤在泾以及《竹林寺女科》等历代名家名著相关论述,融会贯通,糅合一体,著成《客尘医话》一书。
《客尘医话》分杂症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的诊治经验,其中妇科居其大半。卷一论烂喉痧、疟、疫、消渴、咳嗽、鼓、膈、脚气、诸痛、吐血、儿科惊风等证,多为经验之谈。卷二、卷三论妇人病调理冲任之要,女科肝气为病尤多,妊娠伤寒、温病之难疗,产后内伤、外感诸疾之易染,坠胎、难产之凶险等,均颇有见.地。


基本信息

书名:医话名著注释丛书—客尘医话

原价:16.00元

作者:(清)计楠 撰,邢玉瑞,唐雪梅,尤姗姗 注释

出版社: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原上海中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1

ISBN:9787811211535

字数:116000

页码:1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卷一 杂症述略

卷二 妇科述略

胎前论治

卷三 产后述略

内容提要


《客尘医话》是清代医家计楠所撰,共3卷,刊于嘉庆九年(1804)。“客尘”二字,寓意为人为红尘云过客。计楠,字寿桥,号甘穀外史,清代医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约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计氏博学工诗,深谙医理,尤精妇科,善用补法。治医主张学古贤立方之规矩,寓变通于成法之中,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泥于古。诊胎产“大险大危之候,竞得十中挽回七八者,皆以用补得宜”。其总结数十年临证经验,参合张仲景、王冰、刘河间、朱丹溪、王肯堂、吴又可、喻嘉言、张路玉、叶天士、尤在泾以及《竹林寺女科》等历代名家名著相关论述,融会贯通,糅合一体,著成《客尘医话》一书。
《客尘医话》分杂症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的诊治经验,其中妇科居其大半。卷一论烂喉痧、疟、疫、消渴、咳嗽、鼓、膈、脚气、诸痛、吐血、儿科惊风等证,多为经验之谈。卷二、卷三论妇人病调理冲任之要,女科肝气为病尤多,妊娠伤寒、温病之难疗,产后内伤、外感诸疾之易染,坠胎、难产之凶险等,均颇有见.地。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邢玉瑞,1959年5月生。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与陕西省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咸阳市主委,成阳市政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先后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30余部。发表学求论文130余篇。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邢玉瑞,1959年5月生。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与陕西省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咸阳市主委,成阳市政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先后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30余部。发表学求论文130余篇。


媒体评论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目录


卷一 杂症述略

卷二 妇科述略

胎前论治

卷三 产后述略



《客尘医话》是一部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被医家奉为圭臬的医学经典。它并非一部单纯的理论著作,而是著者以其毕生临床经验、深厚学养,并融汇前人医理,以一种极其生动、朴实而又深刻的文字,将医学的精髓娓娓道来。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精辟的论断以及对医学真谛的无尽探索。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罗列病症与方药,而是从“客尘”这一概念入手,意在阐述人体受外邪侵袭,如同尘埃蒙蔽心镜,致使身体失衡,疾病随之而生。著者巧妙地借用佛家用语,将医学的修身养性与治病救人有机结合,强调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医者治病,不仅要驱除外邪,更要扶助人体自身的正气,使之恢复平衡,这才是长久之道。这一理念贯穿全书,成为理解全书内容的重要钥匙。 在具体的病证论述方面,《客尘医话》以其严谨的辨证施治、独到的见解而著称。书中并未简单地将疾病分类,而是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人体的整体状态。例如,在论述“伤寒”时,著者并未拘泥于温病、寒病等传统划分,而是着重分析了外邪侵袭的途径、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阶段的正邪斗争表现。他强调,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必须抓住其“因”与“果”,即病因的性质、人体反应的程度以及病程的演变。 在论述“内伤”时,著者更是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融入医学实践。他认为,人体的“内伤”并非仅仅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更是情志失抑、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他尤其重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若不能适度调节,便会扰乱气机,损伤脏腑。书中对“郁证”的论述,便是其情志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深入分析了郁结的原因、表现以及治疗的要点,提出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法,至今仍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客尘医话》在方药的应用上也独具匠心。书中并非罗列大量的方剂,而是精选了若干经典方剂,并对其配伍、剂量、用法、禁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著者更注重对每个方剂的“药理”和“药性”进行深入剖析,解释了药物为何能够达到疗效,以及在不同病情下如何进行加减变化。例如,在论述“桂枝汤”时,他详细解释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各司何职,如何协同作用,以达到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目的。他反复强调,医者必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用之有效,变化无穷”。 除了对具体病证和方药的论述,《客尘医话》还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保健、医德的深刻见解。著者认为,医者的职责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他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顺应四时变化,调节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书中对“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介绍,虽然简练,却蕴含着道家养生的精髓。 在医德方面,《客尘医话》更是严厉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仁心仁术”。著者认为,医者对待患者,应如亲人般关怀,不应有丝毫的功利之心。他批判了那些“图名逐利”、“好为虚誉”的庸医,强调医者应以患者的康复为重,以解除病苦为己任。书中关于“问病”、“切脉”、“望色”等诊断技巧的论述,也处处体现着著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他要求医者在诊断时,不仅要观察表象,更要洞察肌理,切中病机。 《客尘医话》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医学道理阐释得淋漓尽致。著者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其医学的魅力。例如,他将人体比作一株生长的树木,将气血比作流动的河水,将外邪比作侵蚀的虫蚁,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加深了读者对医学的理解,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此外,本书的结构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庞杂,但条理清晰,前后呼应。著者在论述某个病证或方药时,常常会引述前人的观点,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这种“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著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纵观全书,《客尘医话》并非一部照本宣科的医学教材,而是一部饱含人生智慧、医学哲思的著作。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医学理念,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深刻关怀,都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客尘医话》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迪。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或技术,而在于引导医者不断探索医学的真谛,不断提升自身的医术与医德,最终回归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境界。 本书的“注释丛书”属性,更是凸显了其在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被视为医话类著作的典范,其独特的论述方式和深刻的医学思想,为后人研究和传承医学精华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内容,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和激发的研究。每一位阅读《客尘医话》的医者,都会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启发,并将其融汇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医学。 总而言之,《客尘医话》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哲学、养生、医德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它以其独到的见解、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哲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精髓的窗口。本书的内容,并非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著者一生心血的凝聚,是对医学真谛的无尽追求。其价值,在于它能够启迪智慧,指导实践,传承文明,是值得每一个对医学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偶然翻到的书,封面上“医话名著注释丛书”几个字就吸引了我,再往下看“客尘医话”,名字透着一股古朴的文人气,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一番。拆开包装,纸张温润,字迹清晰,初翻几页,便被那种古老医学智慧的魅力所折服。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人体、疾病、以及治疗的观点,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闪烁着洞察人心的光芒。那些医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严谨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都让我深受触动。读着读着,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曾经的医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他们对一些看似细微的症状的细致观察,对病机复杂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治疗方法灵活运用的智慧,都让我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学识渊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治学精神的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医学的本质,也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沉浸在文字中的宁静与思考,是现代生活中难能可贵的体验。

评分

“客尘医话”,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也暗示了书中内容的深邃。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医学知识的传承,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书中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描绘,以及医者在面对疾病时所展现出的平静与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注意到,书中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也颇为细腻,医者在诊断病情的同时,也在体察人情,这使得治疗更加人性化。这种将医学与人情、哲学融为一体的视角,是现代医学中较少见的。读这本书,让我感觉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我的脑海中激荡出新的火花。它让我思考,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追求。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籍一直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们离我们太遥远,太难懂。《客尘医话》这本注释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以前觉得古医书就像一本天书,但有了这套注释丛书,那些曾经的藩篱瞬间消失。书中的语言风格很有特点,古朴中带着一丝灵动,即便是医学术语,在注释的帮助下,也变得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病症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将复杂的病情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把人体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器官,而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这种整体观,在现代医学中也越来越被重视,可见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聊天,他娓娓道来,将毕生的经验倾囊相授。你会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养和渊博的见识,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病人的那份深切关怀。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望而却步。《客尘医话》这本著作,真的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医的精彩世界。注释的详细程度让我惊喜,对于那些我原本一知半解的词汇和概念,都有了清晰的解释,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探讨,尤为引人入胜。那些医者面对看似束手无策的病情,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找到突破口,最终得以治愈。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细腻的观察力,对于病人细微的神色、脉象、以及其他症状的把握,都做得非常到位,这恰恰是中医“望闻问切”精髓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医并非迷信,而是建立在长期实践和深刻体悟之上的科学。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和疾病,也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套“医话名著注释丛书”中的《客尘医话》,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刚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不同寻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翻开内页,注释详实,条理清晰,对于一些可能晦涩难懂的古文,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医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描绘的医案,生动形象,那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过程,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展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医案,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辨证施治的方法,更领略到了古人的辩证思维和灵活变通的治疗理念。他们不是死板地套用理论,而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出最恰当的判断。这种“活”的医学,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医学。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医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生的角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道理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