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伤寒全生集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原价:49.00元
作者:(明)陶华,马作峰 等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3222327
字数:122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伤寒全生集》为明代陶华 所著。本书共四卷,173篇,正 文四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为总论及六经标本、表里阴阳、 寒热虚实、正伤寒、温热病、类 伤寒、阴阳相似、合病、并病、 风温、痉症、疫疠天行等;第二 部分为各种症状及证候的辨证论 治,并列方药及加减变化。书中 收部分针灸治法。本次整理以明 崇祯十三年(1640)娄东蔡懋 德刻本为底本。
卷之一
伤寒总难提纲第一
辨证伤寒温病热证论第二
辨伤寒伤风中寒不同论第三
辨伤寒审证问因察形正名总论第四
辨治伤寒传经证治脉要指法第五
辨持脉手法例第六
辨论浮脉形状指法主病例第七
辨中脉形状指法主病第八
论沉脉形状指法主病第九
辨内外伤证治不同论第十
伤寒太阳脉似少阴、少阴证似太阳用药不同论第十—
伤寒阴证身热面赤认作阳
证误治论第十二
伤寒合并病论第十三
伤寒两感误治论第十四
伤寒寒热二厥论第十五
伤寒统论第十六
伤寒标本论第十七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论第十八
三阴无传经论第十九
治伤寒证病所察病人色法第二十
治伤寒证病所察病人声法第二十一
治伤寒证病所察病人形法第二十二
治伤寒证病所察病人鼻法第二十三
治伤寒证病所察病人口唇齿牙法第二十四
伤寒证病所察病人耳法第二十五
……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校注后记
我最近正在看一本关于中风的古籍,叫做《辨证录》。我一直觉得中风这种疾病非常复杂,而且治疗起来也很有难度,所以一直想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学习。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中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中风的各种证型,并且根据不同的证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它将中风分为“虚中风”、“实中风”、“痰中风”、“血中风”等多种类型,并且对每种类型的病机、脉象、舌象、治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虚中风”的论述,它强调了“补虚”的重要性,并且列举了很多补益气血、调养肝肾的方剂。这与我之前对中风的认识有所不同,我之前总以为中风主要是“祛邪”,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扶正”在治疗中风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书中还对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也做了不少的介绍,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全面,不仅仅是针对急性期的治疗,也考虑到了长期的恢复。总之,这本书让我对中风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最近翻阅一本名为《温病条辨》的书,读得我津津有味。说实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温病”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和“伤寒”区别不大,都是由外感热邪引起的。然而,《温病条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论述,彻底刷新了我对温病的认识。它清晰地将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并提出了“邪在卫、邪在气、邪在营、邪在血”的辨证体系,这一体系可以说是对温病学说的一大突破。书中对不同阶段的温病,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到治疗方药,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尤其喜欢它对“三焦辨证”的阐述,将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与体表感受到的温邪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框架。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医案,很多都是作者叶天士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医馆,亲眼见证了名医如何辨证施治,妙手回春。这本书对于理解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温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做《本草纲目拾遗》。我一直对中药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本草纲目》虽然是集大成者,但毕竟年代久远,有些内容已经不太符合现代的认识,而且对一些草药的介绍也比较简略。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它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后来才发现的药物,并且对一些药物的药性、功效、炮制方法、临床应用都做了更详细、更深入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偏方、验方的收录,很多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但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验证,非常实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医案,让我看到了这些药物在实际治疗中的效果,而且很多案例都非常经典,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详细描述了它治疗“痰核”的经验,并且列举了几个名医的方剂,让我对这个药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有实践上的指导,对于中医爱好者、中药从业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我个人认为,它在继承《本草纲目》精神的同时,又展现了中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评分说来也巧,最近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我很久以前买的,但一直没怎么细看的书,叫做《金匮要略》。这本书我之前也接触过,但总觉得有些章节和《伤寒论》的内容有重叠,而且很多条文的解读都比较趋同,所以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触。这次重新翻开,结合了我最近对其他一些医学典籍的理解,才发现《金匮要略》的独特之处。它更侧重于论述杂病,也就是除了伤寒以外的各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书中对一些病证的描述非常生动形象,例如对“血痹”、“胸痹”的辨析,简直就像是把病人的痛苦写在了纸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妇人妊娠病”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这对于我这样对中医妇科了解不多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而且,这本书对药物的配伍和方剂的加减变化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常常会分析同一方剂为何在不同情况下需要调整,这种精细化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的智慧,也让我对张仲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最近机缘巧合,翻到了几本关于中医古籍的书,其中一本《伤寒论》的注疏本,让我对这张仲景的经典之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说实话,以前读《伤寒论》,总觉得有些地方晦涩难懂,要么是文字本身就古奥,要么是注释的解读角度不够清晰。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把原文摆在那里,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梳理历代医家对同一条条文的不同见解,并且会引用大量的医案来佐证。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病机、药物配伍的详细分析,常常是举一反三,让你看到同一原理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比如,在讲到“少阴病”时,书中详细对比了几位名家的论述,从病机本质、脉象变化到治疗方药,一一列举,并且还补充了作者自己学习体会和实际临床中的经验。读起来不像是在看枯燥的古籍,倒像是在和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交流。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中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方剂的堆砌,更在于对病机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药物性味的深刻理解。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对张仲景的智慧更加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热爱中医、希望深入学习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