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写作与交流:期刊论文基金申请书及会议讲演
作者:(美)霍夫曼,任胜利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030343598
字数:803000
页码:6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技写作与交流:期刊论文、基金申请书及会议讲演》包括了科研人员职业发展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术交流的各个方面。这份独特的“一站式”手册立足于基本的科技写作体例与文法,阐述了研究论文、综述、基金申请书、研究陈述、个人简历及会议报告和展板的撰写技巧。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第一部分 科技写作原则:文体及其构成
第2章 单词
第3章 单词的位置
第4章 句子
第5章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特殊语法问题
第6章 从句子到段落
第二部分 做计划,打基础
第7章 初稿
第8章 参考文献与抄袭
第9章 图表
第三部分 稿件:研究论文与综述
A.研究论文
第10章 引言
第11章 材料与方法
第12章 结果
第13章 讨论
第14章 摘要
第15章 论文题名
第16章 稿件的修改
第17章 最终的版本及投稿
第三部分 稿件:研究论文与综述
B.综述性论文
第18章 综述性论文
第四部分 基金申请书
第19章 申请书撰写
第20章 咨询信和预申请书
第21章 摘要和具体目标
第22章 背景和意义
第23章 初步研究结果
第24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25章 预算和申请书其他特殊部分
第26章 修改和提交
第五部分 海报与展示
第27章 海报
第28章 口头报告
第六部分 求职申请
第29章 求职申请写作
附录A 经常混淆和误用的单词
附录B 问题答案
附录C 英语语法术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索了多年的老兵,我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写作指南”早就感到审美疲劳了。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在细微之处见真章,能解决那些让所有作者都头疼的“小问题”。比如,在撰写期刊论文时,引言部分究竟要如何做到既能吸引眼球又不失客观严谨?摘要的“黄金三句”到底应该如何锤炼才能一锤定音?更别提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会议演讲环节,如何把复杂的公式和数据用十分钟时间清晰地传达给不同背景的听众,这简直是一门艺术。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那样,手把手地拆解这些环节,提供从草稿到定稿的每一步“心法”,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份实战手册。我更看重它在不同交流场景间切换的灵活度,毕竟,写给基金委的陈述和写给国际顶级期刊的稿件,其侧重点和语气是截然不同的,能否把握这种微妙的尺度,是衡量一本书是否真正深入业务的核心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吸引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术界摸爬滚打,或者正准备踏入科研殿堂的新人来说。《科技写作与交流:期刊论文、基金申请书及会议演讲》这个书名本身就涵盖了学术交流的几个核心环节,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指导,而是实打实的“工具书”。我期待它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比如如何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实验设计报告,或者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一个复杂的研究成果用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在基金申请书的撰写上,这部分往往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启动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剖析出评审专家关注的“痛点”和“亮点”,那绝对是无价之宝。希望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写好”,而是深入到“怎么写好”的具体技巧层面,比如合适的学术用语选择、图表制作的标准规范,甚至是在面对审稿人意见时的专业应对策略。毕竟,好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好的表达才能被看见,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通关秘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对其内容覆盖范围的想象——它似乎囊括了学术生涯中所有需要对外展示成果的环节。在如今这个高度重视交流和影响力的时代,能否有效地将自己的工作“卖出去”至关重要。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学术诚信”与“成果包装”之间的微妙平衡的。如何既能突出研究的亮点,又不至于夸大其词,保持科学的客观性?在撰写基金申请书时,如何论证未来的预期成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而不是空泛的愿景?这些都需要极高的文字技巧和对学术圈潜规则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基于长期经验的、不那么“教科书化”的建议,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目标、如何设计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场提问环节的应对策略,那么它就成功地从一本“教你写”的书,升级成了一本“教你赢”的实战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绕开那些常见的研究交流“陷阱”。我总觉得,很多优秀的成果最终石沉大海,并非因为研究本身不够好,而是因为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出了岔子。比如,基金申请书中的“创新性”论述,往往容易陷入自说自嗨的怪圈;而会议演讲时,过度的技术细节堆砌则会稀释核心信息的冲击力。我渴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批判性审视”的视角,教我们如何跳出作者的身份,以一个苛刻的读者、一个忙碌的基金评审专家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提交的材料。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自我检查清单”,或者是一些真实的“反面案例分析”,告诉我哪些表达方式是致命的“红线”,那对于提升实际操作中的通过率和影响力将是立竿见影的帮助。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平时难以察觉的表达盲点。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它的全面性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只聚焦于论文的格式和语法,要么只谈基金申请的套路,缺乏一个整体的、贯穿研究生命周期的指导框架。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期刊论文的深度挖掘”和“会议演讲的即时沟通”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优秀的学者,必然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同一批核心数据,分别转化为深度分析的论文主体、高度概括的会议PPT,以及侧重可行性的基金建议书的思路转换方法论。这种跨平台、跨受众的表达能力,才是现代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结构化的思考模型,帮助我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内容复用与再包装”体系,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写作指导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