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1912年-2011年上中下)(精)

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1912年-2011年上中下)(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子然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新词语
  • 语言学
  • 词汇
  • 文化
  • 历史
  • 近代汉语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
ISBN:9787532641215
商品编码:17028102481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1912年-2011年上中下)(精)
  • 作者:编者:宋子然
  • 定价:298
  • 出版社:上海辞书
  • ISBN号:978753264121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1899
  • 字数:3.7千字

目录

前言
序一 赵振铎
序二 马庆株
凡例

上卷(1912年—1949年)
目录
本卷词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附录 字母数字开头的词
本卷主要引用文献
本卷词目笔画索引

中卷(1949年—1978年)
目录
本卷词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附录 字母数字开头的词
本卷主要引用文献
本卷词目笔画索引

下卷(1978年—2011年)
目录
本卷词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附录 字母数字开头的词
本卷主要引用文献
本卷词目笔画索引

全书词目笔画索引
后记


清代小说与文人社会研究:从交际圈到文本阐释 本书聚焦于清代中晚期(约1750年至1911年)的文人群体及其与小说这一新兴文学体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它并非一部纯粹的小说史或文人传记,而是一部试图通过考察特定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交际网络、审美趣味的变迁,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规训或反思小说这一媒介,来构建自身社会地位与文化认同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第一部分:清代士人的“雅”与“俗”:审美标准的重塑与拉锯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在科举制度趋于僵化、商品经济逐渐兴起的背景下,清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文化张力。传统上,诗文被视为士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小说”则长期被置于“闲书”、“稗官野史”的边缘地位。然而,到了乾隆、嘉庆乃至道光年间,这一界限开始模糊。 我们首先考察“雅”的边界是如何被重新划定的。重点分析以“学问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如王士禛、袁枚晚期的审美转向,以及乾嘉考据学派对“正统”文本的界定)如何试图将某些具有高度叙事技巧和文化内涵的小说(如《红楼梦》的早期流传与评价)纳入其知识体系,同时坚决排斥那些被认为过于粗鄙或诲淫的通俗小说。这种“雅化”的努力,本质上是士人试图在文化权力结构中,为小说这一“非正统”文体争取合法性的过程。 其次,本书细致梳理了“俗”的景观。清代城市化进程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了大量面向大众的通俗小说,如公案小说、谴责小说(早期)以及大量民间章回小说的生产与消费。研究将关注文人阶层对这种“俗”文化的反应——是从上至下的批判、不屑,还是秘密的阅读与借鉴?我们将分析部分士人(特别是那些在仕途上不得志或追求个性解放的群体)如何通过模仿、改编甚至匿名撰写通俗小说,来参与到大众文化的话语生产中,这体现了文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微妙松动。 第二部分:交际场域中的小说:抄本、评点与文人圈的构建 小说在清代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其在文人社会中的地位。本书将着重考察小说在特定的文人交际场域中的角色,这远超出了简单的阅读行为。 核心在于“评点本”的研究。评点活动不再仅仅是文本解读,而成为文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识深度、确立彼此地位的重要仪式。通过对特定版本(例如与《红楼梦》、《长生殿》等重要作品相关的批注者)的群体性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评点者如何通过他们的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精英读者社群”。这些评点往往承载着对作者的认可或否定,以及对作品主题的“教化”或“引申”,实质上是文人阶层对文本的文化“占有”。 此外,本书还关注手抄本的流传。在印刷术尚未完全普及或某些作品被官方禁毁的背景下,文人之间通过私密赠送、抄录的方式传递小说,这成为了一种区别于“大众市场”的隐秘交际方式。手抄本的抄录错误、删改,以及附带的题跋,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特定文人小圈子内部的偏好、秘密讨论和情感投射的珍贵线索。 第三部分:小说作为社会批判与文人身份的投射 进入晚清,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小说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批判工具的潜力被充分挖掘。本书探讨了文人如何将自身的政治抱负、对社会弊病的洞察,以及对王朝命运的忧虑,投射到小说创作中,形成了“谴责小说”这一独特形态。 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文人(如李伯元、吴沃尧等)的创作动机。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构建精巧的叙事,而是力图通过小说来诊断时弊、呼吁改革。这种创作行为,标志着文人对传统“言志载道”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他们利用小说这种“可读性强”的媒介,试图绕开官方的审查,直接面向更广阔的公众,进行一种新兴的“公共舆论”的构建。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小说对文人自身身份的反馈。当文人开始扮演“小说家”时,他们的社会形象和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平衡传统士人的身份(学问家、官员或儒者)与新兴的“职业作家”身份之间的矛盾。这种身份的重塑,反映了清末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刻焦虑与自我定位的挣扎。 总结:从边缘到中心的挪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在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小说是如何一步步从文人眼中的“末技”、“淫书”,逐步渗透并最终成为士人群体进行文化论辩、身份构建和政治表达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文学体裁的演变史,更是清代文人社会在面对内生变革与外来冲击时,其审美趣味、交际模式以及社会责任感如何发生深刻调适的历史切片。通过对文本、评点、交际网络的多维度交叉分析,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复杂的清代文人与小说共生共塑的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又对语言和文化变迁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见性”。一百年,对于个人是漫长的一生,但对于语言系统而言,却是翻天覆地的变革期。这本大辞典将这种宏大的变化切割成了无数个可被理解、可被检索的微小单元——新词。我喜欢在无聊的时候随机翻开某一页,比如“社会”或“科学”相关的章节,看看在不同十年间,人们如何用新的组合词来描摹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期望。这种随机的“抽样调查”,比系统地阅读教科书要生动得多,它让我真切体会到语言的“弹性”和“适应性”。举例来说,对比一下二十世纪初期对“民主”的表述和二十世纪末对“市场”的表述,你会发现词汇的使用频率、情感色彩乃至修饰语的搭配都大相径庭,而这本辞典就是记录这一切变化的最佳工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表达,都是经过百年语言实践检验和沉淀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习者和文化研究者的“宝藏”!我拿到《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1912年-2011年)》时,那种厚重感和沉甸甸的知识量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我立刻翻阅了它收录的词条,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罗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史。从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术语革新,到民国时期的思想碰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构建,直至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市场经济和科技新词,每一个新词的出现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定印记。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复合词,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被创造、流行,甚至最终被时间淘洗而逐渐淡出的过程,真是引人入胜。这本书的编纂功力深厚,对每个词条的释义都力求精准到位,并且往往会附上首次出现的历史语境或引文佐证,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词语“生命力”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让我清晰地看到,语言是如何与国家命运、社会思潮紧密交织、相互塑造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用来“考古”特定百年中国口语和书面语演进脉络的权威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坦白地说,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这与它所收录内容的百年跨度非常契合。它不是那种轻飘飘、追求时尚的快餐式词典。当你捧起这三册精装本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处理那些具有复杂政治和社会内涵的新词时,展现出的极其审慎和客观的态度。它不仅仅给出定义,更重要的是梳理了该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内涵的微妙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避免了当代读者在回顾历史时可能产生的时代误读。我曾尝试用它来对照阅读一些民国时期的老报纸,发现许多当时模糊不清的政治经济术语,在辞典中找到了清晰的源头和标准的解释,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原始文献的理解效率。可以说,它为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把通往词语深层逻辑的钥匙。那种通过文字追溯时代脉搏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阅读体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购买这套书绝对是一项值得的“长期投资”,特别是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现在,我们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却越来越难以保证。这本《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以其严谨的学术标准和详尽的史料支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石。我尤其欣赏它的“上中下”三册结构所体现的编纂诚意,资料之浩瀚,非一般工具书可比。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不仅仅是一套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个沉默的语言史学家,随时准备为我提供穿越时空的考证服务。无论是撰写严肃的学术论文,还是仅仅想更准确地理解某部老电影或老小说的对白,它都能提供超越表面的深度解析。它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现代汉语规范和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驾驭这个正在快速变化的语言工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是“查漏补缺”,毕竟现在网络词汇更新太快了,谁还没几个不认识的“新新”词汇?但翻开这本巨著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有多么狭隘。这本书的覆盖面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清晰地勾勒出了1912年到2011年这百年间,汉语在吸收外来文化、应对科技革命、反映社会结构变化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我记得偶然查阅到一个关于早期白话文运动中某个特定语法结构的新词,书中不仅解释了它的含义,还引述了当时文坛名家的论述,那感觉就像是直接听到了百年前的学者们在激烈争辩一样。这种对历史语境的还原,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那些曾经流行但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僵尸词汇”的收录和解释,为研究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提供了极其可靠的参照系。对于任何从事现代汉语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镇纸”级别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的详实资料,是任何零散的线上搜索都无法比拟的系统性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