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情感分析:挖掘观点、情感和情绪 |
| 图书定价: | 99元 |
| 作 者: | (美)刘兵(Bing Liu) |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ISBN 号: | 9787111574989 |
| 开 本: | 16开 |
| 页 数: | 0 |
| 版 次: | 1-1 |
| 本书主要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全面地介绍情感分析的先进研究技术和实用算法,以帮助读者了解通常用于表达观点和情感问题的基本语言结构。它涵盖了情感分析的所有核心领域,包括许多新兴的主题,如辩论分析、意图挖掘、假民意检测,并提出了可用来分析和总结观点的计算方法。 |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引言1 1.1 情感分析应用3 1.2 情感分析研究6 1.2.1 针对不同文本颗粒度的情感分析研究7 1.2.2 情感词典及其问题8 1.2.3 辩论与评论分析9 1.2.4 意图挖掘9 1.2.5 垃圾观点检测与评论质量10 1.3 情感分析是个迷你自然语言处理任务11 1.4 本书撰写方式11 第2章 什么是情感分析13 2.1 观点定义14 2.1.1 观点的定义14 2.1.2 情感对象15 2.1.3 观点中的情感16 2.1.4 简化的观点定义17 2.1.5 观点的理由和限定条件19 2.1.6 情感分析的目标和任务20 2.2 观点摘要定义23 2.3 感情、情绪与心情24 2.3.1 心理学中的感情、情绪与心情25 2.3.2 情感分析中的感情、情绪与心情28 2.4 观点的不同类型30 2.4.1 常规型观点和比较型观点31 2.4.2 主观的和隐含在事实中的观点31 2.4.3 ,人称和非,人称观点34 2.4.4 元观点35 2.5 作者和读者视角35 2.6 小结36 第3章 文档级情感分类37 3.1 基于监督的情感分类38 3.1.1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情感分类38 3.1.2 使用自定义打分函数的情感分类44 3.2 基于无监督的情感分类45 3.2.1 使用句法模板和网页检索的情感分类45 3.2.2 使用情感词典的情感分类46 3.3 情感评分预测48 3.4 跨领域情感分类49 3.5 跨语言情感分类51 3.6 文档的情绪分类52 3.7 小结53 第4章 句子级主客观和情感分类54 4.1 主观性55 4.2 句子级主客观分类56 4.3 句子级情感分类59 4.3.1 句子级情感分类的前提假设59 4.3.2 分类方法60 4.4 处理条件句61 4.5 处理讽刺句62 4.6 跨语言主客观分类和情感分类64 4.7 在情感分类中使用语篇信息65 4.8 句子级情绪分类66 4.9 讨论67 第5章 属性级情感分类68 5.1 属性级情感分类方法69 5.1.1 基于监督学习的方法69 5.1.2 基于词典的方法70 5.1.3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72 5.2 情感组合规则73 5.2.1 情感组合规则概述74 5.2.2 情感减弱和情感增强表达81 5.2.3 SMALL_OR_LESS和LARGE_OR_MORE表达83 5.2.4 情绪和情感强度86 5.2.5 情感词的含义86 5.2.6 其他方法概述88 5.3 否定和情感89 5.3.1 否定词89 5.3.2 never92 5.3.3 其他常用的情感转换词94 5.3.4 否定词移动现象94 5.3.5 否定范围95 5.4 情态和情感96 5.5 并列连词but100 5.6 非观点内容的情感词102 5.7 规则表示103 5.8 词义消歧和指代消解105 5.9 小结106 第6章 属性和实体抽取108 6.1 基于频率的属性抽取109 6.2 利用句法关系110 6.2.1 利用观点和观点评价对象间的评价关系111 6.2.2 利用部分整体和属性关系116 6.3 基于监督学习的属性抽取118 6.3.1 隐马尔可夫模型118 6.3.2 条件随机场119 6.4 隐含属性的映射121 6.4.1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121 6.4.2 基于词典的方法122 6.5 属性聚类124 6.6 基于主题模型的属性抽取126 6.6.1 隐狄利克雷分配127 6.6.2 基于无监督主题模型进行观点属性抽取129 6.6.3 在主题模型中加入领域先验知识133 6.6.4 基于终身学习的主题模型:像人类一样学习135 6.6.5 使用短语作为主题词138 6.7 实体抽取与消解141 6.7.1 实体抽取与消解的问题定义142 6.7.2 实体抽取144 6.7.3 实体链接145 6.7.4 实体搜索和链接147 6.8 观点持有者和观点时间抽取147 6.9 小结148 第7章 情感词典构建149 7.1 基于词典的方法149 7.2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152 7.2.1 从语料库中识别情感词152 7.2.2 处理上下文相关的情感词153 7.2.3 词典自适应155 7.2.4 其他相关工作156 7.3 隐含了情感信息(期望或者不期望)的事实型描述156 7.4 小结158 第8章 比较型观点分析159 8.1 问题定义159 8.2 比较句识别162 8.3 比较句中的优选实体集识别163 8.4 特殊类型的比较句164 8.4.1 非标准型比较164 8.4.2 交叉类型的比较166 8.4.3 单实体比较167 8.4.4 带有compare和comparison的句子168 8.5 实体与属性抽取169 8.6 小结170 第9章 观点摘要和检索172 9.1 基于属性的观点摘要172 9.2 基于属性的观点摘要进阶175 9.3 可对照的观点摘要176 9.4 传统摘要177 9.5 比较型观点摘要177 9.6 观点检索177 9.7 现有观点检索技术178 9.8 小结180 第10章 辩论与评论分析181 10.1 辩论中的立场识别181 10.2 对辩论、讨论进行建模184 10.2.1 JTE模型185 10.2.2 JTE-R模型:对回复关系进行建模188 10.2.3 JTE-P模型:考虑作者之间的交互关系189 10.2.4 在线讨论的容忍力分析191 10.3 评论建模192 10.4 小结193 第11章 意图挖掘195 11.1 意图挖掘定义195 11.2 意图分类198 11.3 细粒度意图挖掘200 11.4 小结201 第12章 虚假观点检测202 12.1 垃圾观点的不同类型204 12.1.1 有害虚假评论204 12.1.2 垃圾评论者以及垃圾评论行为的类型205 12.1.3 数据类型、特征和检测207 12.1.4 虚假评论和传统谎言的比较208 12.2 基于监督学习的虚假评论检测209 12.3 Yelp数据集上基于监督学习的虚假评论识别实验212 12.3.1 基于语言学特征的监督学习虚假评论识别212 12.3.2 基于行为特征的监督学习虚假评论识别213 12.4 异常行为模式的自动发现214 12.4.1 类关联规则214 12.4.2 单条件规则例外度215 12.4.3 双条件规则例外度217 12.5 基于模型的行为分析220 12.5.1 基于非典型行为的虚假评论检测220 12.5.2 基于评论图的虚假评论检测221 12.5.3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虚假评论检测221 12.6 群体虚假评论检测222 12.6.1 群体行为特征224 12.6.2 群体内的个体行为特征226 12.7 多ID评论用户识别227 12.7.1 基于相似度学习的多ID评论用户识别228 12.7.2 训练数据准备228 12.7.3 d-特征和s-特征229 12.7.4 识别同一用户的多个ID230 12.8 基于评论爆发检测的虚假评论识别232 12.9 未来研究方向234 12.10 小结235 第13章 评论的质量236 13.1 把评论质量预测看作一个回归问题236 13.2 其他方法237 13.3 一些前沿问题238 13.4 小结239 第14章 总结240 附录244 参考文献254 索引289 |
我是一个对用户反馈非常重视的创业者,尤其是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用户的声音是我们的“罗盘”。但长久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地从海量的用户评论中,提取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宝藏。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精准的藏宝图,而且还教会我们如何使用各种“探测器”来定位宝藏。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情感”与“情绪”的细致区分,以及如何将它们与具体的“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很多时候,用户的情绪可能只是一时的波动,而他们的观点则更能反映出对产品本质的看法。这本书通过大量贴近实际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剥离情绪的干扰,准确地捕捉用户在产品功能、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真实想法。 书中关于“挖掘观点”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用户提到的关键词,而是要深入理解用户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和立场。比如,分析用户对某款新功能的需求,不仅仅是看到“希望有XX功能”,更要进一步理解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这个功能能解决他什么痛点”、“他期望这个功能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这种深度的挖掘,才能真正指导产品优化。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值得称赞,它将严谨的学术理论与生动的科普语言巧妙地融合。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看似枯燥的技术,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即使我不是技术专家,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获得启发。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提供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对于我们如何更有效地理解用户、改进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用户反馈的解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坚定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理念。
评分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我一直对“包邮”这个概念在网络购物中的应用很感兴趣,但从未想过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信息。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从海量的用户评论中挖掘出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观点、情感和情绪。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非常枯燥,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算法和技术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把“情感分析”这个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技术,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电商平台如何通过分析用户对商品描述的“喜欢”或“不喜欢”,来优化商品文案,这让我拍案叫绝。还有,作者还分享了如何区分用户是表达“不满”还是“抱怨”,以及“积极”的赞美和“略带讽刺”的表扬,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用户心理有了更深的洞察。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操建议和工具介绍。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按照书中的指导,我也尝试着去理解了一些基础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例如词向量、情感词典等等。书中还推荐了一些开源工具,让我对如何进行实际的情感分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读心术”的眼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网络世界里的各种声音。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涵盖了情感分析的理论基础,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从社交媒体营销到客户服务改进,再到舆情监控,几乎无处不在。作者对“观点挖掘”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取用户提到的关键词,而是要理解用户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和立场。例如,分析用户对某款新手机的评论,不仅仅是看到“拍照好”,而是要进一步分析用户是“觉得拍照好”还是“觉得拍照比上一代更好”抑或是“希望拍照功能有所改进”。这种深度的挖掘,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科普读物的趣味性。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经常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识别”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区分用户表达的喜悦、悲伤、愤怒、惊讶等各种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人际交往中的细微差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更有效的沟通,都非常有启发。
评分我一直都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情感交织的时代。尤其是在网络上,人们的喜怒哀乐,观点看法,几乎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但如何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一直是个挑战。这本书,就像给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包邮”背后隐藏的巨大情感价值。 我一直对“观点挖掘”这个概念很好奇,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找到大家在讨论什么,更是要理解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的。作者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分析用户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不仅仅是看到“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要进一步分析用户喜欢它的“特效”、“剧情”、“演员表现”还是“导演手法”,又或者是不喜欢它的“节奏太慢”、“剧情狗血”还是“演员演技不行”。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读心术。 书中关于“情感”和“情绪”的区分,也让我茅ches到了关键。用户可能对某个产品表达了“整体上的满意”(情感),但同时又对某个具体的小瑕疵感到“有些失望”(情绪)。如何区分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并且知道它对用户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友好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书,很多都像天书一样,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一样,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技术概念讲得浅显易懂。我作为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甚至还能跟着书中的例子,自己动手去尝试分析一些内容。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觉得“情感分析”离我生活很远,但读完之后发现,它几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每天刷的社交媒体,到我们购物时的商品评价,再到我们看到的网络新闻。这本书让我更有信心去理解这个信息时代里,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评分这本《包邮情感分析》简直就是一本“读懂用户心”的秘籍!作为一名长期在互联网一线摸爬滚打的用户体验研究员,我一直深感用户反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方法去有效整合和分析。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知识空白。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情感”和“情绪”这两个概念上的区分和深入探讨。很多时候,用户表达的“情感”可能是一种整体的喜爱或厌恶,而“情绪”则更偏向于即时、瞬间的感受,比如惊喜、愤怒、失望等。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精确地捕捉和分析这些细微的情感和情绪差异,并且理解它们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书中关于“挖掘观点”的部分,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取用户提到的词汇,而是要理解用户对某个产品、服务或事件的看法和立场。例如,分析用户对某款APP的评价,不仅仅是看到“界面美观”,还要进一步分析用户是“觉得界面设计得很符合他的审美”,还是“认为界面设计简洁易懂”,又或者“觉得界面设计过于花哨,影响了使用效率”。这种深度的挖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十分独特,它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轻松的科普阅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来辅助说明,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之前对“自然语言处理”这个领域一直存在一些误解,觉得它离我的工作很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巨大价值。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有广度、也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它不仅为我打开了情感分析的新世界,更让我意识到,在海量数据中,隐藏着无数关于用户真实想法的宝贵信息,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对用户反馈特别敏感的人,在运营我的小网店时,最头疼的就是那些零散的用户评论。我常常觉得,这些评论里藏着金矿,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提供了一张藏宝图,而且还附带了挖掘工具的使用说明! 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什么是“情感分析”,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购物和社交媒体上的重要性。我之前一直以为,用户评价就是“好评”和“差评”这么简单,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简单的“好”字,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赞扬,也可能只是礼貌性的客套。而一个“不好”,则可能只是小小的瑕疵,也可能是对整个产品体验的否定。 书中关于“观点挖掘”的部分,我真的觉得太实用了。作者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从海量的用户评论中,找出大家普遍在意的产品功能点,又比如如何识别出那些对产品持负面态度的核心用户,并找出他们不满的原因。这让我意识到,与其大海捞针地回复每一条评论,不如先找到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即使我不是技术出身,也能照着做。我试着跟着书里的步骤,分析了一下自己店铺最近的一些用户评论,惊喜地发现,我之前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我正在掌握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理解我的客户。 最让我满意的是,这本书的语言一点都不枯燥,甚至还带着点小小的幽默感。作者在解释一些技术概念的时候,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那些原本听起来很抽象的东西,一下子就变得形象起来。我之前对“自然语言处理”这个词一直有点畏惧,但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好像也能稍微理解那么一点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