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广州语本字
作者. 詹憲慈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出版时间. 2007年08月
ISBN. 9789629963514
定价. ¥250.00
内容介绍詹宪慈撰。全书共42卷,1405条。本书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完稿,但由於种种原因,直到1995年才由香港中文 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前有作者於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自序。本书用作者手稿直接影印出版,并且根据内文编制目录,以便翻阅。除每条顺次编号外,还给每 字加注国际音标。注音尽量依据作者原意处理。本书目的在於考证广州话口语本字,所以注音一律以口语音(以别於读书音)为根据。广州音拼写方案大体依照黄锡 淩《粤音韵汇》(重排本)所用的国际音标。 本书是考证广州话口语词作。作者有感於记录广州话往往难以下笔,便以字的意义去求本字。作者在为杨铁夫《铁 城土语语原考》一书作序时指出,广州话词语有很多不知本字,主要原因有三种:是"多以音变而失其本字",如"饮胜"应为"饮罄";第二是"古已声误而 今犹沿用之",如"冇"应作"无";第三是"因叶音而忘其本字",如量词"旧"应作"具"。 作者每一论说,必根据训诂及字书、韵书,例如《尔雅》、《释名》、《广雅》等字书爬梳古义,条理精密。此书是研究广州话本字的楷模。 此外,由於书成於20世纪初,当中保留了不少当时通行的广州词语,资料实属珍贵。如当初称作"初不律",称作"尾孻",刚才称为"才迟"等。这些词现在已用其他词代替。作者介绍詹宪慈系清光绪癸卯恩科举人。广东番禺人,去过日本文师范学校留学,返嚟之後去咗番禺县立师范学堂做校长。1918年到1927年喺国民政府做交通部秘书,亦喺广东高等师范同省立女子师范教过书,死喺乐昌坪石。 写咗本《广州语本字》,广东《番禺县志》都有讲。本书虽喺20世纪20年代写好,要到 1995年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语言学动态的爱好者,我对这类深入特定地域的语言学专著格外关注。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社会阶层”与“语言变异”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城乡对立或老少差异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广州特定历史时期下,不同行业群体——比如早期的商贾、手工业者、甚至码头工人群体——如何在使用粤语时,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亚文化”语汇和表达习惯。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是纯粹的音韵分析所无法捕捉到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访谈资料,虽然可能不是正式的学术访谈记录,但那些鲜活的口语片段,如同历史的切片,生动地展示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动态本质。这种将语言学严谨的分析框架,与社会学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语言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广州社会变迁的隐形史册。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与其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耦合、共同呼吸的有机体。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进口港版”身份所震慑,担心其行文风格会过于偏向某一学派的固定模式,导致解读的局限性。然而,翻阅下来,惊喜地发现它的叙述角度相当开阔,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较大的方言现象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绝对的定论,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行呈现,并辅以自身的观察和分析。例如,在探讨某些声母的脱落问题时,他不仅回顾了上世纪中叶的经典理论,还引入了近年来基于大规模口语调查的新数据进行佐证,这种跨越代际的对话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插图和图表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不同于一些为了填充篇幅而堆砌复杂图表的书籍,这里的每一个表格、每一张声学对比图,都像是为理解某个特定论点而量身定置的精确工具,直击要害。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理论建构与鲜活的日常语言实践,让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对于提升对方言研究的普及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因为某个特定的词汇或发音现象感到极大的困惑,因为它们似乎与我从小听惯了的“标准”粤语有些出入。然而,正是这种“出入”,成为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语言经验,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自己所掌握的“母语”。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差异归结为“错误”,而是通过追溯历史流变和地域扩散的路径,为这些“非主流”的表达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支点。例如,关于某些形容词的叠词运用,书中就详细比对了珠江三角洲不同支流沿岸城镇的细微差别,这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远超出了普通方言辞典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深度答案,而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广州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交流方式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层次,它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媒介,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文献,每次开口,都像是与过去进行了一次低语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严谨的典范了。它不像传统字典那样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故事”的脉络来组织材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地理环境入手,解析出特定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如何催生了某些独特的发音习惯;随后,又如何将这些发音习惯与历史移民的迁徙路线相结合,解释了某些词汇的“异地同源”现象。这种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溯到历史背景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侦探般的乐趣。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部分高频虚词时的处理方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词,往往是方言精髓的试金石,而作者用了极大的篇幅去追溯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前世今生”,细致到不同朝代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侧重都有所体现。读到此处,你会不禁感叹,原来我们日常随口说出的几个音节里,竟然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量。它让你在日常交流中,多了一层对语言的敬意和审视,不再将方言视为“不规范”的语言,而是视为一种活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容小觑的学术气息,那种略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产生了敬畏之情。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开始阅读,尤其被其侧重于“语本字”这一概念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方言研究往往聚焦于音韵的演变或词汇的差异对比,但这本书似乎试图更深入地挖掘语言的“根基”——那些最原始、最核心的字词形态,以及它们如何在广州这一特定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逐渐演化出我们今日所听闻的粤语特色。光是第一章关于“古音”重构的论述,就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考据精神。他引用的那些罕见的古代韵书和地方志,让人不禁感叹,要完成这样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对语言学史的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其他参考资料,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非常精细,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或许稍显晦涩,但对于志在深入了解粤方言精髓的人来说,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啃”的学术宝藏,让人在不断消化吸收中,对广州话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