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西洋服裝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價:61.50元
作者:李當岐著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040165296
字數:630000
頁碼:394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p> 《西洋服裝史》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自修用書,對於廣大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也是一本自學參考書。《西洋服裝史》是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共同組織編寫的服裝設計專業教材。
 《西洋服裝史》資料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服裝專業的基礎理論教材,也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教學參考書,還是服裝設計人員及廣大服裝業餘愛好者的專業讀物。
內容提要
《西洋服裝史》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西洋服裝史》從曆史學、文化學、美學、設計學的角度,按時代順序係統地介紹瞭西洋服飾文化的發展過程。內容包括:古代服裝、中世紀服裝、近世紀服裝、近代服裝、現代服裝等。《西洋服裝史》資料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專業性較強是《西洋服裝史》的特點。
目錄
第1章 史前人類的著裝文化
第1節 獸皮衣服的穿用
第二節 織物的齣現
第三節 歐洲的史前文化
第四節 關於人類穿衣動機的學說
一、保護說
二、羞恥說(隱蔽說)
三、護符說(巫術說、圖騰說)
四、裝飾說
第二章 古代服裝
第1節 古代服裝文化的特點
一、古代的範疇
二、古代文化的性格
三、古代服裝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 古埃及服裝
一、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二、古埃及的宗教
三、古埃及的民族與社會
四、古埃及的服裝特色
五、古埃及的男裝
六、古埃及的女裝
七、古埃及的飾物與化妝
第三節 古代西亞的服裝
一、古代西亞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
二、古代西亞的主要衣料——羊毛織物
三、古代西亞的民族與宗教
四、古代西亞的社會結構
五、古代西亞服裝的特性
六、美索不達米亞的服裝
(一)美索不達米亞的服裝材料、色彩和裝飾紋樣
(二)美索不達米亞的男裝
(三)美索不達米亞的女裝
七、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服裝
(一)敘利亞、巴勒斯坦的男裝
(二)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女裝
八、小亞細亞的服裝
(一)小亞細亞的男裝
(二)小亞細亞的女裝
九、米提亞、波斯的服裝
(一)雅利安人與褲子
(二)波斯服裝的特性
(三)波斯服裝的材料、色彩和裝飾紋樣
(四)波斯的男裝
(五)波斯的女裝
(六)波斯人的發型、化妝與服飾品
第四節 希臘文化圈的服裝
一、希臘文化圈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
二、希惜文化圈的民族與宗教
三、希臘文化圈中的城市國傢及其社會生活
四、希臘文化圈的服裝特性
五、希臘文化圈的服裝材料
六、希臘文化圈的裝飾紋樣和色彩
七、愛琴文明的服裝文化
(一)剋裏特、邁锡尼的男裝
(二)剋裏特、邁锡尼的女裝
八、古希臘的服裝
(一)希頓(Chitio~~I)
(二)希瑪純(Himatiorl)
(三)其他服裝
九、古希臘的頭飾與化妝
十、古希喈的鞋履與裝飾品
第五節 古羅馬的服裝
一、古羅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二、羅馬人的社會生活與宗教信仰
三、羅馬服裝的特性
四、羅馬服裝的材料、色彩和裝飾紋樣
五、伊特魯利亞人的服裝
六、羅馬的男子服
(一)托加(toga)
(二)丘尼卡(tunlca)
七、羅馬的女裝
八、羅馬人的頭飾
九、羅馬人的服飾品和鞋履
第三章 中世紀服裝文化
第1節 拜占廷時代的服裝文化
一、拜占廷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二、拜占廷時代的服裝
三、拜占廷時代的鞋履、冠帽和服飾品
第二節 歐洲文化黑暗時代的服裝文化(公元5—10世紀)
一、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文化背景
二、日耳曼人的服裝文化
三、日耳曼人的發型、帽子和服飾品
四、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服裝文化
第三節 羅馬式時代的服裝文化(公元ll—12世紀)
一、羅馬式時代與十字軍東侵
二、羅馬式時代的服裝
三、羅馬式時代的發型、帽子和服飾品
第四節 哥特式時代的服裝文化(公元13—15世紀)
一、哥特式時代的文化背景
二、哥特式時代的服裝
(一)衣服構成上古今、東西的交叉點
(二)13、14世紀的男女裝
(三)傢徽圖案的流行
(四)中世紀的鬥篷和毛皮文化
(五)男裝二部式的確立
(六)15世紀的男女裝
(七)服裝色彩的象徵意義
(八)內衣、手套的象徵意義
三、哥特式時代的鞋、帽子和服飾品
第四章 近世紀服裝文化
第1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文化(15世紀中一17世紀初)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
(一)意大利風時代(1450—1510)
(二)德意誌風時代(1510 1550)
(三)西班牙風時代(1550—1620)
三、16世紀歐洲各國服飾文化的交流
四、奢侈禁令
五、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品
第二節 巴羅剋時期的服裝文化(17世紀)
一、巴羅剋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巴羅剋時期的服裝
(一)荷蘭風時代(1620'一1650)
(二)法國風時代(1650-一1715)
(三)巴羅剋的審美意識與17世紀的服飾文化
(四)棉的傳播與印度花布的流行
三、巴羅剋時期的發型、化妝和服飾品
第三節 洛可可時期的服裝文化(18世紀)
一、洛可可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洛可可時期的服裝
(一)洛可可時期的男裝
(二)洛可可時期的女裝
三、洛可可時期的發型及服飾品
第五章 近代服裝文化
第一節 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服裝
(一)新古典主義前期的男裝
(二)新古典主義前期的女裝
(三)帝政樣式時代的男裝
(四)帝政樣式時代的女裝
第二節 浪漫主義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浪漫主義時期的服裝
(一)浪漫主義時期的男裝
(二)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裝
第三節 新洛可可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新洛可可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新洛可可時期的服裝
(一)新洛可可時期的男裝
(二)新洛可可時期的女裝
第四節 巴斯爾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巴斯爾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巴斯爾時期的服裝
(一)巴斯爾時期的男裝
(二)巴斯爾時期的女裝
第五節S形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S形時期的文化背景
二、S形時期的服裝
(一)S形時期的男裝
(二)S形時期的女裝
(三)創造流行的設計大師與霍布爾裙時代
三、歐洲的服裝行會與男式女服的流行
第六章 現代服裝文化
第1節 女裝的現代化(1914—1929)
一、第1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二、現代女裝的形成
(一)男童式女裝與“傑爾遜奴”樣式
(二)夏耐爾與巴黎高級時裝的第一次鼎盛期
第二節 細長形與軍服式(1930—1946)
一、經濟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前半期的服裝文化
(一)細長形女裝
(二)軍服式的流行
(三)活躍於戰前的設計師
第三節 迪奧爾時代(1947—1957)
一、戰後的社會環境
二、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50年代末的服裝文化
(一)迪奧爾與他的“新樣式”
(二)“形”的時代
(三)巴黎高級時裝業的第二次鼎盛期
第四節 流行的轉化(1958—1972)
一、“年輕風暴”與動蕩的20世紀60年代
二、20世紀60年代的女裝
(一)女裝的單純化和輕便化(1958 1962)
(二)“反體製時裝”與“迷你”時代(1963—1967)
(三)高級成衣業的崛起(1968一1972)
第五節 流行的多樣化時代(1973一)
一、多樣化時代的巴黎高級時裝業
二、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女裝的變遷
(一)石油危機與寬鬆式時代(1973—1977)
(二)復古思潮與“形”的復歸(1978一1982)
(三)“破爛式”與名熱(1983—1988)
(四)東歐劇變與20世紀60年代樣式復興(1989—1990)
(五)經濟蕭條與20世紀70年代樣式的重現(1991一)
參考文獻及書目
西洋服裝史年錶~
作者介紹
《西洋服裝史》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西洋服裝史》從曆史學、文化學、美學、設計學的角度,按時代順序係統地介紹瞭西洋服飾文化的發展過程。內容包括:古代服裝、中世紀服裝、近世紀服裝、近代服裝、現代服裝等。《西洋服裝史》資料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專業性較強是《西洋服裝史》的特點。
文摘
序言
這部《西洋服裝史》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揭示瞭服裝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在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李當岐先生的敘述,不僅僅是簡單地梳理服飾的形製,更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服裝所傳遞的社會信息、審美取嚮以及哲學觀念。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古希臘時期服飾與雕塑之間關係的探討,那種對人體美的極緻追求,以及服飾如何與之相得益彰,讓我感受到瞭古典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閱讀中世紀部分時,我深刻理解瞭宗教信仰如何影響服飾的禁欲色彩,而騎士精神又如何在服飾上得到體現,這種 duality 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復雜的理解。當我讀到文藝復興時期,服飾開始變得更加張揚和個性化,以及對東方絲綢等珍貴麵料的追捧,讓我看到瞭全球貿易的早期萌芽和文化交流的痕跡。書中對十八、十九世紀,特彆是工業革命對服裝生産和消費方式的顛覆性改變,以及這如何催生瞭現代時尚産業,讓我深刻認識到瞭技術進步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也對社會階層與服裝的關係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認為,服裝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反映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李當岐先生的《西洋服裝史》恰恰印證瞭我的觀點,並且以極為詳實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西方服飾發展史畫捲。從古希臘時期對人體美的崇尚,到古羅馬時期服飾的社會等級標識,再到中世紀宗教的禁欲影響,每一個時期的服飾都仿佛是那個時代的“照相機”,記錄下瞭當時的社會特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服飾變化的分析,那種對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的追求,如何在服飾上得到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看到瞭藝術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書中對十八、十九世紀,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服裝生産的機械化和大眾化趨勢,以及這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穿著方式和時尚觀念,讓我深刻認識到科技進步對社會文化形態的巨大影響。這本書的圖片資料非常豐富,許多都是極為珍貴的曆史文物照片,它們與李當岐先生精闢的文字解讀相輔相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服飾風貌。
評分這部《西洋服裝史》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場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李當岐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流暢的文筆,將西方服飾的發展脈絡梳理得條理清晰,並且始終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解讀。從古埃及的簡約飄逸,到古希臘的雕塑感,再到古羅馬的莊重,每一個時期的服飾都承載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審美觀念。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中世紀歐洲服飾的闡述,它不僅描繪瞭騎士的威武和貴族的奢華,更揭示瞭宗教對人們生活和著裝的深刻影響,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當我讀到文藝復興時期,服飾開始變得更加自由和個性化,對人體美的重新發現如何在服飾設計上得到體現時,我感受到瞭思想解放的時代浪潮。書中對工業革命對服飾業産生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如何催生瞭現代時尚産業的詳盡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這本書的圖片資料十分精美且富有代錶性,許多都是我之前未曾見過的珍貴圖像,它們與文字完美結閤,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讓我對西方服飾史有瞭更加全麵而深刻的理解。
評分《西洋服裝史》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西方文化。李當岐先生的敘述,將服裝不僅僅看作是遮體之物,更是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技術等多種因素交織的産物。我驚嘆於古羅馬時期,不同等級的公民如何通過其托加的顔色和紋飾來區分身份,這讓我看到瞭服裝作為一種社會符號的強大力量。書中對中世紀教會服飾與世俗服飾的對比,以及不同修道院服飾風格的細微差異,都揭示瞭宗教在那個時代對人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深刻影響。當我讀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服裝風格如何變得更加多元和個性化,以及對人體美的重新審視如何體現在服飾的設計上時,我感受到瞭時代的變革與進步。書中對十八世紀歐洲各國宮廷服飾的詳細描繪,尤其是法國宮廷的奢華與英國的樸實形成瞭鮮明對比,讓我對當時的國際政治與文化交流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圖片資料豐富精美,許多都是我第一次見到的珍貴史料,它們與文字相結閤,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讓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曆史瞬間。
評分在我看來,這部《西洋服裝史》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服裝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精彩解讀。李當岐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將服裝這一看似日常的元素,與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融為一體。從古希臘時期追求人體美的雕塑般的服飾,到中世紀受宗教影響的嚴謹保守,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個性解放的張揚,每一個時期的服裝都仿佛是那個時代社會精神的縮影。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階層差異的呈現,它讓我看到瞭服裝如何成為區分身份、地位和財富的重要標誌,也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服裝的意義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書裏對服裝材料、工藝、色彩、廓形等方麵的深入分析,都讓我對服裝的專業性有瞭全新的認識。當我讀到工業革命後,服裝生産的機械化和標準化如何徹底改變瞭服裝業的麵貌,以及這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變革時,我感受到瞭曆史的磅礴力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生動,即便是一些復雜的曆史概念,也能被解釋得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夠樂在其中,愛不釋手。
評分這部《西洋服裝史》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時尚與文明之間聯係的一扇全新大門!從古埃及的簡樸亞麻長袍,到古希臘雕塑般流暢的希頓,再到羅馬帝國繁復的托加,作者李當岐先生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帶領我穿越瞭時空的洪流。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服裝的樣式,更是在解讀服裝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政治格局乃至經濟發展。讀到中世紀時,我驚嘆於騎士的鎧甲如何演變成貴族華麗的禮服,瞭解到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如何體現在衣著的繁瑣與奢華上。哥特時期尖頂高聳的服飾,似乎也映射齣那個時代人們對天國的嚮往。文藝復興時期,那如同油畫般色彩斑斕、質感豐富的服飾,我仿佛能觸摸到絲綢、天鵝絨的觸感,感受到人文主義思潮對個體錶達的解放。書裏對不同時期歐洲各國服飾特點的辨析也尤為精彩,比如法國宮廷的奢靡與英國相對樸實的風格,它們之間的對比與交流,都生動地勾勒齣瞭一幅幅歐洲大陸的風情畫捲。即便是看似微小的配飾,如領圈、假發、帽子,作者都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含義和曆史演變,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視野。這哪裏是枯燥的學術書籍,分明是一部關於人類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時代精神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洋服飾在數韆年間的演變脈絡,並且能夠從中洞察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方方麵麵。李當岐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邏輯清晰,對於復雜史料的梳理和整閤能力極強。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不同時期的服裝風格羅列齣來,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風格的成因、影響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關聯。例如,書中對於宗教改革如何影響服飾的禁欲主義色彩,以及啓濛運動如何促進瞭理性、簡潔風格的興起,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論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關注,例如對不同時期褲裝、裙裝、鞋履、帽飾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反映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讀到中世紀後期,隨著貿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服飾的材質和工藝是如何變得更加豐富和精湛的,以及這如何促進瞭時尚的傳播和演變,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時尚潮流的變遷,以及這些潮流如何受到社會思潮、藝術運動甚至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都進行瞭生動而詳實的描繪,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評分《西洋服裝史》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服裝本身的曆史洞察力。李當岐先生的敘述,將服裝的演變置於宏大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之下,讓我看到瞭服飾的變遷如何與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宗教信仰、藝術思潮以及社會習俗等因素緊密相連。我驚訝於古代社會的服飾,如古埃及的亞麻長袍和古羅馬的托加,其簡潔的設計背後卻承載著豐富的社會象徵意義。書中對中世紀歐洲服飾的細緻描繪,從修道院的樸素長袍到貴族的華麗禮服,我看到瞭等級製度如何被服裝所強化,而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又是何等深遠。當我讀到文藝復興時期,服飾開始展現齣對個人自由和美的追求,色彩和材質的運用也變得更加大膽時,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書中對十八、十九世紀,特彆是工業革命對服裝生産的巨大影響,以及這如何催生瞭成衣工業和大眾時尚,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是多麼巨大。這本書的圖片資料豐富且具有代錶性,與文字相結閤,讓我對西方服飾史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近代服飾的變革充滿好奇,而李當岐先生的這部《西洋服裝史》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從啓濛運動時期理性主義的光輝,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産力飛躍,書中對十八、十九世紀服裝的變化做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洛可可風格的繁復華麗與新古典主義的簡潔大氣之間的過渡著迷。作者詳細分析瞭裙撐、襯裙、緊身胸衣等服飾結構如何影響女性的體態與活動,同時也探討瞭這些服飾如何反映齣當時的性彆角色與社會期望。當讀到工業革命如何催生瞭成衣産業,讓普通民眾也能負擔得起更為時髦的衣物時,我深切體會到瞭科技進步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書裏對維多利亞時代保守與壓抑下的暗流湧動,如何體現在衣櫥的層層疊疊與嚴謹廓形中,也讓我産生瞭不少聯想。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觸及瞭二十世紀初的服飾革命,諸如香奈兒女士對女性解放的貢獻,以及波普藝術、嬉皮士運動等亞文化對服裝風格的顛覆性影響,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服裝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符號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的圖片資料豐富且精美,每一張都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風貌。
評分翻閱《西洋服裝史》的每一頁,都像是在與曆史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對話。李當岐先生的敘述方式,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冷冰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故事性。他不僅僅羅列瞭服飾的演變,更著重於講述服飾背後的人,講述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如何穿著,如何錶達自己,如何與社會互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階層服飾差異的探討,從王公貴族的錦衣玉食,到平民百姓的粗布麻衣,再到工匠、商人階層的獨特著裝風格,這些細節的勾勒,讓整個曆史畫捲更加立體和真實。我仿佛能看到古羅馬市民在廣場上討論政務時的莊重服飾,也能想象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們在畫室中揮灑靈感時的隨性裝扮。書裏對絲綢之路、香料貿易等對服飾材料和風格影響的分析,也讓我意識到全球化在古代就已初見端倪。作者對於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飾的比較研究,更是展現瞭他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當我讀到工業革命後,服裝的標準化和批量生産如何挑戰瞭傳統的手工藝和個性化錶達時,我看到瞭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也看到瞭服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很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書很沉 就是紙張摸起來有點兒薄
評分很不錯
評分還行吧,差不多,還可以,看看吧
評分不錯
評分很不錯
評分還行吧,差不多,還可以,看看吧
評分書很沉 就是紙張摸起來有點兒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