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4册 中国哲学 袁了凡自我心灵修养禅学与心理学原文白话文译文套装 净空法师结缘教

了凡四训 4册 中国哲学 袁了凡自我心灵修养禅学与心理学原文白话文译文套装 净空法师结缘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了凡四训
  • 袁了凡
  • 心灵修养
  • 禅学
  • 心理学
  • 中国哲学
  • 净空法师
  • 古籍
  • 套装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帘卷西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6104
商品编码:19215677767
包装:线装
丛书名: 了凡四训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7-01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了凡四训》是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家训经典,由明代袁黄(字了凡)所作。这部作品并非一套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自身通过实践和体悟,如何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深刻道理。它以四篇训诫为核心,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认识“命由我造,福由我求”的真谛。 第一篇《厉学》:学习的根本在于立志 《厉学》篇开宗明义,强调了学习的起点在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袁了凡在此篇中,回顾了自己年少时曾经被算命先生的预言所困,认为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一生无子、科举不第,过着消极度日的生活。然而,在遇到高僧紫柏大师点化后,他才猛然觉醒,认识到命运并非天定,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 这一篇的精髓在于,它告诉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即使风帆鼓满,也只会随波逐流,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袁了凡告诫后人,学习首先要立下“圣贤”之志,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宏大抱负。只有将个人学习的目标与更广阔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内在的动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立志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其生命价值将大打折扣。而立志之后,便要付诸行动,将志向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学习的范围广泛,可以涵盖古圣先贤的教诲,也可以包括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关键在于,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第二篇《改过》:认识和改正过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 《改过》篇是《了凡四训》的核心所在,它提出了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改过”。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这些过错,无论是大小,轻重,都会像无形的枷锁,阻碍我们进步,甚至导致灾祸的发生。 他将过错分为“明之恶”和“不明之恶”。“明之恶”指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自己能够意识到是错误的行为,例如欺骗、懒惰、悭贪等。“不明之恶”则是指那些虽然犯了,但自己却浑然不觉的错误,这往往更加危险,因为它难以被发现和改正。 袁了凡并非提倡做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而是倡导一种持续的自我反省和改正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三省吾身”的方法,鼓励人们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有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他人、或者是否有不道德的行为。当发现过错时,不要逃避和掩饰,而是要勇于承认,并积极地去改正。 改过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心中常存悔意”、“思改过之益”、“思犯过之损”等等。他强调,改过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杜绝再犯。比如,如果懒惰,就要刻意地去勤奋;如果悭贪,就要乐于布施。每一次的改过,都会为自己积累福德,从而逐渐改变命运的轨迹。 这一篇也提到了“功过簿”的概念,虽然这是古代的一种比喻,但其核心思想是将人的行为进行量化,善行可以积累功德,恶行则会招致过失。这种思想鼓励人们时刻保持警惕,积极行善,少犯过错,从而达到“造命”的目的。 第三篇《积善》:为善最乐,功不唐捐 《积善》篇则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造命”,即通过积极的积累善行来改变命运。《改过》篇是“损”,是通过去除负面因素来净化自己,《积善》篇则是“益”,是通过增加正面因素来充实自己。 袁了凡认为,善行有大小之分,但其根本都在于“真心”。一念之善,足以改变命运;一念之恶,亦能招致灾祸。他鼓励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不占小便宜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善,日积月累,便能汇聚成巨大的福报。 他特别强调了“乐善好施”的重要性。在古代,富裕之人往往能够通过布施来积累福德,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使力量微薄,也可以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比如,看到别人有困难,伸出援手;看到别人在说别人坏话,及时制止;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尽力去维护。 这一篇还提到了“积阴功”,即那些不为人知、不求回报的善事。这种善行更为可贵,因为它没有夹杂任何功利之心,纯粹是出于慈悲和善良。积阴功虽然不为人知,但却能获得天地鬼神的认可,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福报。 袁了凡告诫人们,行善要“常”和“久”。善行如同播种,需要持续不断地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不能一时兴起,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地行善,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为自己和家人积累功德。 第四篇《谦德》:谦虚是受用无穷的美德 《谦德》篇是对前三篇的升华和总结,它指出了“谦虚”这一美德对于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袁了凡认为,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无不具备谦虚的品质。而那些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往往难以取得长远的进步。 他引用了《易经》中的话:“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会减少有多余的,来补足不足的;而人呢,却往往是损害不足的,来奉献给有多余的。而谦虚,恰恰是一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智慧。 袁了凡解释说,骄傲自满,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不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最终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而谦虚的人,则会保持一颗学习的心,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不断地完善自己。 他列举了许多古代圣贤和有识之士的例子,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即使拥有再高的智慧和再大的成就,也要保持谦卑,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谦虚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之中。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同辈要友善,对待晚辈要爱护。不因为自己的地位高低、能力强弱而有所不同。这种发自内心的谦逊,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了凡四训》的现代意义 《了凡四训》历经数百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这部经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实操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方向的智慧宝典。 它告诉我们,命运并非不可预测的宿命,而是可以由我们自己主动去创造的。通过立志、改过、积善和谦虚,我们可以一步步地净化心灵,积累福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了凡四训》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无论是“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还是“量力而行”的积善,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鼓励我们从内心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精神的充实。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品格的提升,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总而言之,《了凡四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改变命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书。它所传递的“命由我造,福由我求”的思想,将永远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传承和结缘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版本选择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我了解过这位法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贡献,这让我在阅读时多了一层敬意和审慎的态度。它让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某位古人留下的文字,而是经过了当代有深厚修养的智者筛选、整理并推荐给世人的版本,这其中包含了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弘法济世的善意。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与历史上的智者和当代的教导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结缘”的意味,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它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独享,而似乎带着一种更广阔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在理解的同时,也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这些积极的能量回馈给周围的人和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我成长和心理调适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提供切实指导的读物,而不是空泛的说教。这套书从标题上就直指“自我心灵修养”的核心,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探讨“命运”和“心性”转变时所采用的视角。它似乎不像一些纯粹的宗教书籍那样强调外部的信仰或功德,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觉察、立志以及日复一日的实践和反省。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中感到焦虑和迷茫的个体来说,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内在定力。我感觉作者在教导我们如何通过管理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去逐步重塑自己的生命轨迹,这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感,比任何外部的成功学都来得更加持久和深刻,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脚踏实地的踏实感。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套书在哲学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平衡点。很多中国哲学著作读起来常常陷入对概念的过度思辨,让人感觉云里雾里,难以落地。但这套书似乎有着一种非常务实的精神,它将宏大的宇宙观、伦理观,最终都收束到个人的日常起心动念上去。我注意到其中对于“积德”和“改过”的论述,并非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而是一套精细的、可操作的“心性修炼手册”。比如,它如何教导我们识别并消除那些潜藏的负面心念,如何通过持续的善念累积来自然地改善外部环境。这种将深奥哲学转化为具体生活实践的转化能力,是我认为它最宝贵的一点,它让“修身”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而是一件可以每天去践行的具体事务,非常适合希望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开始尝试接触一些传统国学经典,但往往因为古文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很多版本要么翻译得过于白话失去了原味,要么就是纯粹的文言文让人抓瞎。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显然是做了大量的考量和取舍。我发现它在保持原文的庄重感和韵律感的同时,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和修身之道的阐述,都提供了非常精准且贴合现代人理解的白话注疏。这种双轨并行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对照阅读时,既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原貌,又能立刻领悟其核心要义,不至于在理解的沟壑中迷失方向。这种编排的用心,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在一起,而是在搭建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让我觉得这次的阅读体验是高效且充满启发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版本。封面设计得很有古韵,那种淡雅的米黄色底配上手写的字体,瞬间就把人拉回到那个悠远的历史氛围中。我尤其喜欢内页的纸张质感,不反光,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这点真的太重要了。而且,它不是那种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而是四册精装的套装,每一册的厚度和分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感觉很耐读,像是收藏品一样,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侧边烫金的字样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显得格调很高。我对手工制作和实体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套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好书”的所有想象,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觉得物超所值,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这种实体书带来的触感和阅读体验,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