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与自己和解: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作者:一行禅师著
ISBN :9787807659310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印刷时间:2014年06月
字数:
页数:232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重量:
定价:29.9
编辑
◆ 遇见童年的自己。
◆ 其实那些早已淡忘的童年创伤,一直在潜意识中困扰你、伤害你。
◆ 《佛陀传》作者一行禅师温柔宽容之作。
◆ 恐惧、愤怒、悲伤、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的根源都是童年经历,而你可能还不知道!
◆ 翻开本书,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zui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内容简介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开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与自己和解:你内心的内在小孩》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zui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开本书,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zui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当世禅宗高僧,影响力遍及欧亚、美洲。
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
1960年代,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支持,赴美国学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法。一生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1967年,一行禅师被黑人民权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73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护照,拒绝让他回到越南,一行禅师流亡到法国。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许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目录
序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位内在小孩
部分疗愈的方法
章正念是疗愈的良药
第二章与祖先和后代一同疗愈
第三章感受原始欲望,接受原始恐惧
第四章学习呼吸、行走、放下
第五章转化痛苦的种子
第六章疗愈内心的内在小孩
第七章与自己和解
第八章了悟,成为菩萨
第二部分疗愈的故事
故事一疗愈童年的创伤
故事二通过修习,我谅解了父
故事三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故事四在友人帮助下,我与自己和解
第三部分疗愈的练习
练习一:移除心的对象
练习二:十六项呼吸练习
练习三:写一封来自内在小孩的信
练习四:五项触地法
练习五:写一张和平便条
练习六:重新开始,找回内心的平静
练习七:释放内心的情绪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它巧妙地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哲学思辨,与最贴近生活的微小日常场景结合起来。比如说,它会在讨论“无条件的爱”时,立即转入一个关于“早晨如何对待自己的倒霉经历”的小故事,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消化、可触摸。我感觉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博,但她从不炫技,所有的引用和类比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帮助读者建立更稳定、更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对话系统。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它对于“完美主义”的拆解。它不是简单地说“不要追求完美”,而是深入剖析了追求完美背后的恐惧机制,这种追本溯源的分析,让我真正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苛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为了做笔记,而是为了让那种新鲜涌现的平静感沉淀一下。这绝对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囫囵吞枣会错过太多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抽象的情感纠葛时,总能找到极为贴切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迷宫。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和回应那些潜意识中的“自动反应模式”的部分,那些细腻的心理描绘,让我一下子就对过去的一些冲动行为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对话,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用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你并不孤单,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 我尤其喜欢它探讨“接纳不完美”的那几章,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不是被强行灌输的积极,而是通过深刻理解自身的局限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宁静。它不像许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是提供了许多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微小调整,比如调整观察自己情绪的角度,或是如何与那些难以释怀的记忆和平共处。这种注重实操性和深刻洞察力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自助类书籍。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漫长的、关于自我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本书的叙述节奏非常稳健,它不急于给出“药方”,而是先让你充分地感受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创伤记忆”时所展现出的尊重和谨慎。它没有采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去挖掘痛苦,而是提供了一个安全、温和的框架,让我们得以用成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童年时的失落和被忽视。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那些害怕再次被触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克服”,不如说是“共存”——如何将那些不完美的过去,编织进我们当下完整的故事线中,而不是让它们成为阻碍前进的绊脚石。书中的一些比喻,比如将内在小孩比作一棵需要阳光和水分的幼苗,让我对自己的需求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像是一份温柔的、针对心灵的“使用说明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许多当下流行的心理学术语,转而用一种更接近于民间智慧和古老沉思的方式来引导读者。它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催眠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我注意到,书中很多关于“边界感”的描述,都不是以“对抗”的姿态出现的,而是以“清晰定义自己空间”的角度来阐述,这让“设立界限”这件事,从一个充满冲突的动作,变成了一种自我尊重的仪式。我之前一直觉得,要真正接纳自己,就得彻底消灭那些负面情绪,但这本书温柔地告诉我,那些“阴影”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自有其意义。这种“包容一切”的哲学基调,为长期处于焦虑和自我批判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真正喘息的港湾。它不像是在教你如何战斗,而是在教你如何停止无谓的战争。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疲惫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掏空的容器,对外界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本书没有给我打鸡血,反而像是一个安静的朋友,递给我一杯温水。它对于“悲伤的价值”的论述,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它不认为悲伤是需要被快速清除的“故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消化过程”。我喜欢它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深奥的“存在主义”思考,比如,如何将“活在当下”从一句口号,变成一种真实存在于呼吸和行走中的体验。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谦逊和深厚,它不承诺立即的奇迹,但它保证,只要你愿意花时间陪伴这些文字,你的内心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坚韧。它就像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因为它映射的是你不断成长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