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岳霖著的《逻辑》一书的突出特点是书中不仅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其中展示的分析风格,尤其是第二部对于传统逻辑的批评以及第四部对于逻辑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使用逻辑方法进行精细的哲学分析的典范。从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基本的逻辑训练,更主要的是可以获得一种清晰思考的方法。这即使在今天的其他逻辑学书籍中也很少能够获得。 金岳霖 著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有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办哲学系。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金岳霖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等职。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智力上的“再教育”。它将原本在我脑海中零散、模糊的思考片段,强行拉入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框架之中进行检视。作者的行文风格虽然显得有些古奥和疏离,但这种风格恰恰服务于其内容的高冷和精确性。在某些章节,你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近乎几何学的美感,即一切都由最基本的公理出发,通过一系列不可动摇的推理步骤,最终抵达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这种结构化的美学,对于习惯了散漫思维的我来说,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对话中那些不经意的逻辑跳跃和隐藏的假设。读罢全书,我发现自己对“论证”二字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它不再是单纯的“说服人”,而是一种对客观真理的精确逼近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近乎完美的“思维操作系统”,升级了我的内在逻辑处理能力,这是任何单一学科的教科书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在我书架上的位置十分特殊,它不常被翻阅,但每当遇到思绪混乱、需要梳理核心概念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取下它。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或者说是“思维的指南针”,而非小说或散文。作者在处理那些古老而棘手的哲学难题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穿透力,总能直指问题的核心,剥离掉历史积淀下来的层层迷雾。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同一性”和“变化”之间关系的探讨,那段论述简直是为理解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状态提供了一把精密的尺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A就是A”,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在何种条件下,我们才能断言A依旧是A,以及这种断言的有效边界在哪里。这种对确定性的审慎态度,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模糊不清和灰色地带时,能够保持一种更清醒、不轻易下结论的理性姿态。可以说,这本书培养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一种结构化的、永不满足于表象的求知态度。
评分翻开这本被誉为思想瑰宝的著作,一股清新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严谨思辨构筑的空中花园。作者的笔触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雕细琢,将那些晦涩难懂的逻辑命题,层层剥离,展现出其内在的骨骼与脉络。初读之下,或许会被其铺陈的体系之宏大略感震撼,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论证过程之严密,逻辑推演之环环相扣,实乃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辩证阐述,它没有流于表面的概念罗列,而是深入到我们日常思维的底层结构中去探究,如何构建起一套既能解释世界运作规律,又能指导我们有效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思维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空气与书中的论点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试图跟上作者那迅捷而精准的思维跳跃。这种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哲学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由顶级智者主导的、关于如何清晰思考的深度工作坊。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身思维质量、追求思想深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通往更高思维层次的门票,其价值远超纸张本身的重量。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克制的,充满了古典的学术风范,绝非时下流行的那种轻快、通俗的“知识快餐”。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专注力,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千钧之力的论述。作者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审慎的,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经过层层铺垫和详尽的论证链条来支撑,绝无半点信口开河之处。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对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不像某些流派的著作那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或个人情感色彩,而是更接近于数学证明一般的普适性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智力上的“慢下来”的愉悦,每一次消化吸收,都像是为自己的思维硬盘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碎片整理与优化。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如果你愿意放下急躁,进入作者构建的这个逻辑世界,你会发现,真正的深度思考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表层信息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攀登一座结构复杂、视野开阔的高山。山路崎岖,但每一步的向上都伴随着心智的拓展和对周遭世界更深刻的洞察。它不是那种提供现成答案的轻松读物,而是一柄锐利的工具,磨砺着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最欣赏它那种不妥协的求真精神,作者似乎从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执着地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终极原因。书中对概念界定的细致入微,常常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许多词汇和判断,其内部结构是如此的脆弱或充满歧义。这种对基础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极大地提升了我审视日常信息和复杂问题的能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中的争论,乃至科研论文的论述,都多了一层“结构分析”的滤镜。它强迫你去识别论证的前提是否成立,结论是否必然导出,中间的跳跃是否合理。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极其宝贵的“心智免疫力”训练。毫不夸张地说,它重塑了我对“有效论证”的基本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