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本书一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值得认真阅读与领会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当代有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诗论》、《朱光潜全集》等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括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种沉静而富有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搭配上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一捧从旧书店角落里偶然寻得的珍宝。内页的触感温润而细腻,即便是快速翻阅,也能感受到纸张的厚重与品质,这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仪式感。封面那幅抽象却又带着某种东方韵味的插画,色彩的运用极其克制,黑白灰的基调中偶尔透出一抹低调的赭石色,恰到好处地引发了人们对“美”这个宏大命题的初步遐想。装帧的匠心独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思考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它传递出一种“慢阅读”的信号,敦促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放缓脚步,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和质感。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成功地将阅读行为从一种纯粹的信息获取过程,升华为一种对物件本身的欣赏与沉浸。可以说,在尚未打开阅读之前,这本书的“外壳”就已经完成了对美的初步定义,即:形式的和谐与材质的考究。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清晰与逻辑的穿透力。面对“美学”这样常被理论化、晦涩化的领域,这本书的文字却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晦涩的堆砌和故作高深的术语陷阱。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最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地还原到日常经验的层面。例如,他探讨某种艺术形式的结构时,并不是僵硬地套用既有范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而非强行灌输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美学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读到某些段落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拨开迷雾见到远山,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叙事的高效性与优雅性并存,是许多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读者“感受力”的激发与训练上。它并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导师,在你面前展开一幅广阔的风景画,然后鼓励你去描绘你自己的感受。它教会我提问的重要性,而不是急于接受结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面对任何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日常的生活场景——时,第一反应不再是“这是什么风格”,而是“它带给了我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由外向内的审视,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探寻,它将美学从客观的评判标准,转化为了主观的心灵对话。这种对独立思考和个人体验的推崇,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长久延续,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审美观的重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并非源于某一两句振聋发聩的论断,而是源于一种整体气质的熏陶。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倾向于用“漂亮”或“震撼”来定义美,但阅读之后,我开始更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味”和“秩序感”。作者对“意境”与“神韵”的强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感知方式。走在街上,我不再仅仅是匆匆赶路,而是会不自觉地停下来观察光影在建筑立面上的微妙变化,或者留意到某种颜色组合所带来的情绪波动。这种思维模式的迁移,是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命体验,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解构和欣赏这个世界,让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之处都变得值得玩味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来看,这本书的篇章安排堪称一绝。它并非完全线性的论证,而是像一组精美的组曲,有激昂的篇章,也有舒缓的停顿。在几处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之后,作者总会插入一些极具画面感的个人感悟或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剖析,这就像是交响乐中的间奏曲,既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又巧妙地巩固了前文的核心思想。这种张弛有度的结构,使得长篇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入一个新的场景,既有延续性,又不失新鲜感。这种精妙的布局,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深刻理解,即便是思想的流动,也需要遵循一种内在的韵律和结构,才能达到最高的审美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