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迴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
:70.00元
作者:(德)阿萊達·阿斯曼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3012639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迴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帶領我們徜徉於文化史的長廊,為我們展現“文化記憶”理論的繽紛畫捲。 《迴憶空間》與《文化記憶》一起,構成“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之作,也被公認為德國記憶理論的柱石。對於我們深入理解許多當下麵臨的問題,例如對二戰的認識和反省、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等,均頗有啓發。
內容提要
何謂“記憶”?它的機製、媒介、功能是怎樣的?諸如此類的問題,近年來已經引起曆史、生物科學、信息科學、政治學、哲學、宗教和藝術學等諸多學科的關注。阿萊達·阿斯曼在本書中運用各種研究工具,以文學經典、裝置藝術等具有象徵形式的傳承的全部內容為研究對象,細緻考索瞭文化記憶的種種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變遷,為“文化記憶”搭建瞭豐富、深刻而又頗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 《迴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本書與《文化記憶》一起,被視為“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之作!
目錄
目 錄“曆史的觀念譯叢”總序前言導言部分 功 能章 記憶作為“術”和“力”第二章 紀念的世俗化——記憶、聲望、曆史節 記憶藝術與死者紀念第二節 聲望第三節 曆史第三章 莎士比亞曆史劇中的迴憶之爭節 迴憶與身份認同第二節 迴憶與曆史第三節 迴憶與民族第四節 劇院裏的後續錶演第四章 華茲華斯與時間的傷口節 記憶與迴憶第二節 迴憶與身份認同第三節 迴想:迴憶與想象第四節 冥憶:神秘的返照第五章 記憶的箱子節 記憶作為方舟第二節 大流士的匣子——海因裏希·海涅第三節 可怕的箱子——E.M. 福斯特第六章 功能記憶與存儲記憶——迴憶的兩種模式節 曆史與記憶第二節 功能記憶與存儲記憶第三節 與剋裏斯托夫·波米揚的一場關於曆史和記憶的談話第二部分 媒 介章 迴憶的隱喻節 文字隱喻:黑闆、書籍、復用羊皮紙第二節 空間隱喻第三節 時間性的記憶隱喻第二章 文字節 文字作為永生的媒介和記憶的支撐第二節 關於文字和圖像作為記憶媒介的競爭第三節 文字的沒落——伯頓,斯威夫特第四節 從文本到痕跡第五節 文字與痕跡第六節 痕跡與垃圾第三章 圖像節 能動意象第二節 象徵與原型第三節 男人記憶中的女人形象第四章 身體節 身體文字第二節 迴憶的穩定劑第三節 虛假的迴憶第四節 文學中的戰爭創傷第五章 地點節 地點的記憶第二節 代際之地第三節 聖地與神秘風景第四節 典型的記憶之地——耶路撒冷和忒拜第五節 紀念之地——彼特拉剋在羅馬,西塞羅在雅典第六節 精靈之地——廢墟與招魂第七節 墳墓與墓碑第八節 創傷之地第三部分 存儲器章 檔案第二章 存續、朽壞、殘餘——存儲的難題以及文化的經濟學第三章 在遺忘的荒原上的記憶模擬——當代藝術傢的裝置作品節 安塞姆·基弗第二節 西格麗德·西古德森第三節 安娜和帕特裏剋·普瓦利埃第四章 記憶作為苦難寶藏節 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不在場的房子 第二節 娜奧米·特蕾薩·薩爾濛的係列攝影物證 第五章 檔案之外節 拾荒者——關於藝術與廢棄物的關係 第二節 為世界的剩餘物開設的小博物館——伊利亞·卡巴科夫第三節 死者百科全書——達尼洛·基什第四節 慈悲圖書館——托馬斯·雷爾第五節 熔岩和垃圾——杜爾斯·格呂拜恩結語 於文化記憶的危機文獻版本說明索引譯後記
作者介紹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英美文學係榮休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英語文學和記憶研究領域著述頗豐。近年主要從事德國“二戰”後的記憶問題,文學與社會中的代際關係,以及記憶理論等方麵的研究。她與揚·阿斯曼(Jan Assmann)一起,貝視為“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人。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時間”這個概念有著近乎癡迷的好奇心。我們都知道時間是綫性的,但我們的記憶卻常常是跳躍的、碎片化的,甚至是相互交織的。《迴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我們如何將這些零散的記憶,組織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又如何在“空間”中體驗和理解“時間”的流逝和變化。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慢時光”,也越來越難以沉澱下屬於個人的、深刻的記憶。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如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迴憶空間?或者說,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錨定”我們的記憶,避免它們在時間的洪流中被衝刷得過於模糊?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學習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的過去對話,如何在迴憶中找到力量和慰藉,而不是被遺忘所睏擾。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淡淡的復古色調,配上略顯抽象的圖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個充滿故事的年代。我一直對那些曆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的點點滴滴很感興趣,無論是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尋常巷陌裏的小人物的悲歡離閤,都覺得蘊含著特彆的魅力。想象一下,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最終都化為瞭我們今天所能觸及的“迴憶”。這本書的名字《迴憶空間》,本身就給我一種寬廣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個人記憶的碎片,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承載著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那些共同的經曆、共同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代代相傳,甚至被重新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空間”的邊界,它是由什麼構成,又受到哪些力量的影響。是曆史事件的烙印?是藝術作品的投射?還是口耳相傳的傳說?這些都讓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文化變遷”這個關鍵詞所吸引。我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的一些理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文化變遷”恰恰是這些學科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我看來,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不斷演進的有機體。它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比如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甚至是對過往的“迴憶”本身的再解讀。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記憶”是如何相互影響,甚至發生融閤或衝突的?它會不會分析,當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齣現時,舊的文化記憶是如何被挑戰、被保留,或者被遺忘的?我尤其想瞭解,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那些曾經被視為“傳統”的文化記憶,它們是如何找到新的生存空間,並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的?這本書的探討,或許能幫助我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元而復雜的文化世界,並對其發展趨勢有更深刻的洞察。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目錄,我已經被其中的幾個章節深深吸引住瞭。特彆是關於“文化符號的演變”這一部分,這簡直觸及到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符號,從廣告牌上的標誌,到節日慶典中的裝飾,再到電影裏的經典畫麵,它們似乎無處不在,但我們真的理解它們背後的含義嗎?很多時候,一個符號的意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而發生微妙甚至劇烈的變化。比如,曾經象徵著某種政治理念的圖案,如今可能變成瞭一種潮流的標簽;曾經代錶著特定地域風情的服飾,可能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被重新演繹。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這些符號的“生命周期”?它又是如何從一種意義轉化為另一種意義的?這種轉化背後,又反映瞭哪些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動態?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現實中運作,從而幫助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被符號包圍的世界。
評分我是一個對電影和文學非常著迷的人,所以當看到《迴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中提到“敘事與記憶的建構”時,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我的菜。我們常常說“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其實也暗含瞭“敘事”在塑造我們對過去認知中的強大力量。不同的敘事方式,會引導我們去關注不同的細節,去感受不同的情緒,從而形成截然不同的記憶。尤其是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那些豐滿的人物形象,往往能比枯燥的史書更能深入人心,也更能塑造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剖析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或電影,分析它們是如何通過敘事手法,將某些曆史事件或社會觀念植入到讀者的腦海中,甚至成為我們看待現實的“模闆”。比如,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它們呈現的英雄形象和犧牲精神,對我們理解那段曆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這種敘事是否會忽略瞭其他更復雜的麵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領略敘事藝術的魅力,並幫助我更批判性地看待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