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茶具210问 徐京红主编

经典茶具210问 徐京红主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具
  • 紫砂壶
  • 茶文化
  • 品茗
  • 茶道
  • 收藏
  • 工艺
  • 陶瓷
  • 文玩
  • 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农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2144
商品编码:1973050923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茶具210问

定价:39.9元

作者:徐京红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109222144

字数:200000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58

1 历史上的经典茶具
001 “茶具”早何时见诸文献
002 现在所说的“茶具”与古代的“茶具”含义一样吗
003 茶具作为专门器具何时出现
004 西汉的茶具是怎样的
00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茶具有哪些变化
006 隋朝的茶具是怎样的
007 茶具是从何时起独立门户、自成一体的
008 唐代的茶具以何种材质为主
009 陆羽《茶经》中列举了哪些茶具
010 陆羽为什么推崇越州青瓷茶碗
011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有什么
012 唐代茶具中重要的器具有哪几种
013 宋代茶具有哪些变化
014 “十二先生”是什么
015 宋代饮茶为什么流行使用黑色的建盏
016 元代茶具有哪些种类
017 明、清时期茶具与宋、元时期茶具有什么不同
018 明、清时期茶具的种类、材质是怎样的
019 明、清时期经典的茶具是什么
020 明清以来的茶壶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021 为什么说盖碗是清代特色的茶具
022 什么是茶洗
023 明代以来的贮茶具有什么样式
024 什么是茶壶桶
025 什么是茶籝
026 古代还有哪些材质的茶具
027 玉石茶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028 漆器茶具有什么特点
029 锡茶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030 竹木茶具有哪些
031 果壳茶具是用什么制成的
032 古代陶瓷茶具应如何保养与收藏

2 经典瓷茶具和瓷窑
3 经典紫砂茶具
4 现代茶具


内容提要

 


 

现代茶具和唐代、宋代茶具一样吗?建盏和天目盏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宋代流行黑釉茶盏,而现在多用白瓷?经典的紫砂壶有哪些款式?茶具怎么选、怎么搭、怎么用?为什么茶事空间里还要有书画、插花和焚香?《经典茶具210问(通晓茶具的前世今生,懂得鉴赏瓷质、紫砂茶具,为好茶选对茶具)》介绍了茶具市场上正在流行的经典老茶具,以及日常泡茶常用到的茶具的选购、使用等。



探寻茶之器韵:一套穿越时空的精巧艺术 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饮用之法自古以来便精益求精,而承载茶之韵味的,便是那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茶具。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著作,而是将视角放宽,以一种宏大的叙事,带领读者走进茶具的广阔天地,探寻那些凝聚着匠心、历史与文化的器物之美。我们将一同穿越千年,从远古的朴拙走向近代的精致,从皇室的尊贵踏入市井的寻常,去感受每一件茶具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智慧。 一、源起:史海钩沉,茶具的最初模样 茶具的演变,与茶叶的起源和发展紧密相连。当我们回溯至遥远的过去,会发现茶最初的形态,以及伴随其出现的最朴素的饮茶器具。想象一下,在先秦的年代,人们可能将茶叶直接投入釜中煮沸,而后用陶碗盛饮。那时,器皿或许谈不上精美,却已具备了盛装、煮沸、饮用的基本功能,这便是茶具最初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推进,至唐宋时期,茶文化日益繁荣,饮茶已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陆羽的《茶经》便为我们描绘了唐代一套完备的煮茶、饮茶器具:风炉、炭挝、鍑(煮水器具)、碾、罗、碗、盏、筅、匙、囊、札等。这些器具的名称和功能,至今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茶事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例如,碾是用来将茶饼碾碎的,罗则是将碾碎的茶叶筛滤,以求最细腻的茶末。煮水用的鍑,其造型和材质也各有讲究,以求最佳的煮水效果。而盛茶的碗,更是花样繁多,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长沙窑的彩釉,争奇斗艳,各有千秋。这时期,茶具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材质也从粗陶走向了精美的瓷器,为后世茶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的点茶法更是将茶具的使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打出细腻绵密的泡沫,盏的选择至关重要。建窑的兔毫盏、油滴盏,以及吉州窑的木叶纹盏,都因其独特的釉色和器形,成为宋代点茶的绝佳伴侣。盏壁的弧度、釉面的光泽,都在无形中影响着点茶的体验。那时候,茶盏不仅仅是饮茶的容器,更是品鉴艺术的载体,其内涵与外在并重,体现了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二、演变:材质、工艺与审美的变迁 进入明清时期,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之前的煎茶、点茶逐渐演变为今日更为普遍的冲泡法。这种转变,也直接影响了茶具的革新。 1. 材质的飞跃:从陶到瓷,从紫砂到玻璃 瓷器: 瓷器作为茶具的主流材质,在明清时期迎来了辉煌。景德镇的青花瓷、釉里红、五彩瓷等,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绚丽的色彩,成为皇宫贵族的案头珍品。斗彩、粉彩的运用,使得茶具上的图案更加细腻生动,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鱼虫,都栩栩如生,将饮茶变成了一场视觉的盛宴。碗、碟、壶、盖碗等各种形式的瓷器茶具应运而生,满足了不同茶类的冲泡需求。 紫砂: 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则以其独特的泥料和制作工艺,开辟了茶具的新篇章。紫砂泥独特的透气性,能够“养壶”,越用越润,越用越显其温润的色泽。紫砂壶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从经典的仿古器型到充满创意的几何造型,每一把壶都凝聚着制壶艺人的心血。其“不夺茶香,又无熟汤味”的特点,尤其适合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发酵程度较高的茶叶,深受茶客喜爱。 其他材质: 除了瓷器和紫砂,玉、石、金属等材质的茶具也偶有出现,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往往代表着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随着近代工艺的发展,玻璃茶具也开始流行,其透明的质感,能够清晰地展现茶汤的色泽和茶叶的舒展,为品饮绿茶、花茶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工艺的精进:雕刻、描金与巧思 茶具的制作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精进。 雕刻: 瓷器和紫砂壶上精美的雕刻,如暗刻、阳刻,将纹饰刻画得栩栩如生,增加了茶具的立体感和艺术感。 描金: 描金工艺的运用,为茶具增添了华贵的气息,使得茶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更显尊贵。 贴花: 陶瓷上的贴花工艺,将预先制作好的图案贴在器物上,再经过烧制,使得图案更加牢固且色彩丰富。 结构设计: 盖碗的出现,便是冲泡法对茶具结构设计的一大革新。其由碗、盖、托三部分组成,不仅方便了投茶、出汤,更能够直接观察茶叶的舒展,实现“三泡”的趣味。 3. 审美的演进:从古朴到典雅,从写实到写意 茶具的审美,也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而变化。 汉唐的浑厚古朴: 汉唐时期的茶具,在造型上多显得敦厚、大气,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雄浑气魄。 宋代的素雅精致: 宋代茶具则崇尚素雅、内敛,追求器物本身的质感和釉色的美,体现了宋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 明清的繁复华丽: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茶具的审美趋向于更加华丽、繁复,纹饰精美,色彩鲜艳,充满了吉祥的寓意。 近现代的多元融合: 进入近现代,茶具的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传统经典器型的传承,也有吸收西方设计理念的创新,既有追求极简风格的现代感,也有回归自然质朴的回归。 三、分类:探寻不同茶类的最佳拍档 不同的茶叶,其特性各异,对冲泡器具也有着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具,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茶叶的色、香、味、形。 绿茶: 冲泡绿茶,讲究的是保留其鲜爽的口感和清雅的香气。透明的玻璃杯、玻璃壶是绝佳的选择,可以直观地欣赏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的姿态,感受其“绿叶红边”的美妙。青瓷的碗或杯,其素雅的釉色也能衬托出绿茶的清澈。 红茶: 红茶的汤色醇厚,香气浓郁。瓷质的盖碗或壶,特别是釉色温润的白瓷、骨瓷,能够更好地展现红茶的汤色之美,同时其保温性也较好,适合冲泡。 乌龙茶: 乌龙茶的冲泡,对壶的透气性和聚香性有较高要求。紫砂壶,尤其是朱泥、红泥等材质的壶,能够很好地激发乌龙茶的香气,形成“高香”的效果。盖碗也是冲泡乌龙茶的常用器具,尤其适合于品鉴不同品种的乌龙茶。 普洱茶: 普洱茶经过陈化,汤色深邃,口感醇厚。紫砂壶,特别是泥料粗犷、透气性好的紫砂壶,非常适合冲泡普洱茶,有助于其“醒茶”和进一步转化。瓷质的盖碗,特别是釉面光滑的,也方便清洗,适合频繁冲泡。 白茶: 白茶的制作工艺最为简单,追求的是其原有的鲜甜和毫香。玻璃杯或瓷质的盖碗,能够保留其清雅的香气,避免过度的“闷泡”。 花草茶: 冲泡花草茶,为了观赏其绽放的美丽,玻璃器具是首选。可以看到花朵在水中缓缓舒展、释放香气的美妙过程。 四、器韵:茶具中的文化与精神 茶具,早已超越了其作为饮具的实用功能,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匠人精神: 每一件精美的茶具,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选材、制泥,到塑形、烧制,再到最后的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完美的追求。这种对技艺的专注和对品质的执着,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匠人精神的体现。 生活美学: 茶具的设计与运用,是茶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的是一种“清、静、和、雅”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茶具的欣赏,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质。一套精心挑选的茶具,能够让品茶的过程充满仪式感,让身心得到放松与升华。 历史印记: 不同的茶具,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风貌和文化。从唐代的铜釜,到宋代的建盏,再到明清的青花瓷,每一件器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人与自然的对话: 茶具的材质,大多取自于自然——土、石、木、竹。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自然材料的巧手加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在与茶的结合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结语:拥抱茶之器,品味生活之美 茶具的世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品饮茶叶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艺术与生活美学的载体。从远古的朴拙到近代的精致,从皇家的尊贵到市井的寻常,每一件茶具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本书旨在为你打开一扇了解茶具的窗户,让你在品味香茗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器物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与历史。愿你能在探索茶具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让茶与器,共同点亮你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方式,而将品茗融入其中,成为了我近期最大的乐趣。然而,面对家中各式各样的茶具,我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知识的匮乏让我无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我热切地期盼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关于“茶具的清洁与维护”。我知道,茶具的寿命和其呈现出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的保养。但究竟如何正确地清洗不同材质的茶具?例如,紫砂壶的“茶垢”是否真的需要清除?如果清除,又应该使用何种方法?瓷器茶具在长期使用后,是否会因为茶渍而失去原有的光泽?又该如何恢复?对于银质茶具,如何才能避免其氧化变黑,保持其闪耀的光彩?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详细、实操性强的方法,甚至是一些“窍门”,让我能够将家中的茶具,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焕发新生。此外,我也会对一些“隐藏”在茶具背后的“大师故事”充满兴趣。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著名茶具设计师、或者制壶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了解这些故事,能够让我在每一次泡茶时,都感受到一份来自匠人的温度和情感。

评分

最近,我开始将品茗作为一种日常的仪式,而茶具,作为这场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名就足够吸引眼球,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茶具的创新与发展”的信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茶具的设计是否也在不断地革新?有哪些新的材质、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念正在影响着现代茶具的发展?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当代茶具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具实用性又不失艺术性的茶具。例如,一些结合了智能技术的茶具,或者采用环保新材料制作的茶具,它们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泡茶体验?此外,我对于一些“冷门”的茶具也颇感兴趣,比如,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使用的独特茶具,或者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短暂流行的茶具。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非主流”的茶具知识,帮助我拓宽视野,了解茶具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茶具世界,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体会到生活中的仪式感所带来的慰藉,而品茗,无疑是这种仪式感最美好的载体之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套恰到好处的茶具。《经典茶具210问》,徐京红主编,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茶具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茶具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宋代点茶所用的茶盏、茶筅,与明清时期工夫茶所用的盖碗、紫砂壶,它们在造型、材质、使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变迁?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董茶具,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修复,又如何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宝贵载体?当然,对于我们普通茶爱好者来说,如何在家中打造一个舒适且功能齐全的品茗空间,也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茶室布置、茶具收纳的建议?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既能摆放多样的茶具,又能保持整洁有序,甚至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一直对茶具的“工艺美”充满敬畏,希望书中能深入挖掘不同材质茶具的制作工艺,例如,紫砂壶的泥料分类、手工拉坯与模具成型之间的区别,瓷器茶具的釉彩绘制、高温烧制的技术等等,让我在欣赏一件茶具时,能够不仅仅看到它的形,更能理解它的神。

评分

随着对茶的日益喜爱,我发现自己对茶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它不仅仅是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茶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名便透露出一种深度与广度,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答关于“茶具与茶韵”的微妙关系。例如,为什么有的茶具泡出来的茶会特别“甘甜”,有的又会特别“醇厚”?这背后是否与茶具的材质、结构、甚至温度保持能力有关?书中是否会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不同茶具在冲泡过程中对茶汤内涵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等)的释放和影响?我特别想了解,那些被誉为“能够提升茶韵”的茶具,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的品质?此外,对于一些在特定场合下使用的茶具,比如,在户外露营时,应该选择哪种茶具才既方便携带又实用?或者,在商务会将中,应该选择哪种茶具才能体现出尊重和专业?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场景化的应用指南,帮助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最合适的茶具,让茶事活动更加得体和圆满?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茶具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美观。

评分

初捧《经典茶具210问》,心中便涌起一股温和的好奇。徐京红主编,这个名字在茶文化圈子里早已不陌生,她对茶具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总能轻易拨动人心。我一直对茶具这个领域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是一个徘徊在岸边的探险者,而这本书,无疑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又似一座坚实的码头,为我提供了抵达知识彼岸的可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材质茶具(如紫砂、瓷器、玻璃、银器等)的特性,它们在冲泡不同种类茶叶时所能带来的味觉和嗅觉上的细微差异。例如,紫砂壶是否真的能“养壶”,养出的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茶汤的韵味?瓷器茶具,尤其是那些釉色温润、胎质细腻的,它们在冲泡清雅的绿茶或花香浓郁的乌龙茶时,是否能更好地展现茶叶的本真香气,而不是被壶身自身的味道所干扰?而玻璃茶具,虽然在观赏性上无可匹敌,它在保温性上又表现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茶具,人们常常会陷入选择困难,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选购指南,不仅仅是材质上的区分,还包括造型、大小、壶嘴的出水流畅度、壶盖的密合性等实际使用中的考量,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泡茶体验的关键。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茶具,书中能否对其进行专业的鉴赏和解读?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在茶文化史上的地位,无疑能让品茗的过程更添一份厚重感和文化底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理由相信,那些关于茶具的疑问,那些隐藏在茶香背后的奥秘,都将在字里行间得到解答,引我更深入地领略茶具之美,品味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坚信,茶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厚重的书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珍贵的茶文化宝藏。我热切地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答关于茶具选购方面的种种疑惑。比如,对于新手来说,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具市场时,如何才能避免“踩坑”,挑选到既适合自己品饮习惯,又具有一定品质保证的茶具?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不同价位下茶具的选择建议?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新手入门”的章节,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告诉我从哪儿开始,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此外,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茶具,例如需要“养”的紫砂壶,或者需要特殊清洗方法的银质茶具,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具的潜力,让它在我的手中,成为泡出好茶的得力助手。我也会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具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潮汕的工夫茶具、景德镇的青花瓷茶具、宜兴的紫砂茶具等等,希望书中能对它们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以及在当地茶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茶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评分

最近沉迷于茶的世界,尤其对承载着茶汤灵魂的茶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我常常觉得,好的茶具不仅仅是器皿,更是泡茶人情感的延伸,是茶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光看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茶具的分类,不只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阐述每种分类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比如,在冲泡生普洱和熟普洱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哪种类型的茶具?对于追求极致口感的爱好者来说,不同品牌、不同窑口的紫砂壶,在泥料、烧结温度、壶型设计上的差异,会对茶汤产生怎样的影响?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茶具保养的知识,毕竟,一件好的茶具需要悉心照料才能焕发长久的光彩。如何清洗、如何“养壶”、以及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的禁忌,这些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另外,我一直对一些国外流行的茶具设计很感兴趣,比如日式茶道中的铁壶、银壶,或是欧洲下午茶中精美的骨瓷茶具,它们与中国传统茶具相比,在美学理念、使用习惯以及对茶汤风味的影响上,有哪些异同之处?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这些跨文化茶具的介绍,帮助我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道精神?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茶具的方方面面,让我的每一次品茗,都能升华为一次与器皿、与茶、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近来,我对茶的迷恋逐渐加深,并开始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承载着茶香的器皿——茶具。而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厚重与专业的气息,令我跃跃欲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答关于“茶具的审美与情感连接”的疑问。茶具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还是材质的触感?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茶具鉴赏的“美学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一件茶具的艺术价值?我希望能够了解,为什么有些茶具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让我们在看到它们的第一眼,就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此外,我一直对那些“老物件”怀有特殊的感情,茶具也不例外。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茶具,它们是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被保存下来,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记忆?例如,民国时期留下的老茶壶,或是解放初期生产的搪瓷茶杯,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将对茶具的喜爱,升华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近期,我痴迷于茶的世界,对于那些承载着茶香的器皿,更是情有独钟。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常见茶具的“最佳搭配”。也就是说,究竟哪些茶具最适合冲泡绿茶,哪些又最适合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甚至是白茶?这种搭配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科学依据,或者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法则?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冲泡西湖龙井时,透明的玻璃杯是否比紫砂壶更能展现其清澈的汤色和翠绿的叶底?而冲泡熟普洱时,紫砂壶是否真的能帮助其“化解”掉一些厚重的陈味,使其口感更加醇厚?另外,我一直对茶具的“个性化”改造和DIY很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茶具的美学设计理念,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茶具保养和修复的小技巧,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茶具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处理,使其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能激发我动手实践的乐趣,让我成为一个既懂茶,又善于与茶具“交流”的品茗者。

评分

最近,我沉醉于茶的醇厚,而茶具,无疑是品味这醇厚的最佳伴侣。徐京红主编的《经典茶具210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茶会邀请。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品鉴”茶具的奥秘。茶具的“品鉴”,不单单是看它的外形是否美观,更在于它能否在泡茶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茶的品质,唤醒茶的内涵。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观察茶具的材质、制作工艺、以及茶汤在其中的表现,来判断一件茶具的优劣?例如,一把紫砂壶,我们应该关注它的“砂感”、“透气性”以及“出水是否流畅”;而一套瓷器茶具,我们则需要关注它的“釉面光洁度”、“胎体厚薄”以及“色彩是否均匀”等等。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决定了茶汤最终呈现出的口感和风味。此外,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具有“人情味”的茶具很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茶具的“故事”,比如,某件茶具背后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或者是一位匠人的心血,又或者是一位茶人与之相伴多年的情感寄托?这些故事,能够让冰冷的器皿瞬间鲜活起来,让品茗的过程,更添一份温馨与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