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
定價:68.0元
作者:陳宇廷
齣版社:三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1801645
字數:2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 相關購買: href='#'>央金拉姆《大地母親時代的來臨》
宇廷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老師。認識他有三四年時間,算接觸頗多。關於他的淵博,謙和,以及傳奇與慈悲。凡見過他的人,都明白瞭解。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不認識他的朋友吧,我想說的是,這是一本坦誠之書,宇廷老師用質樸的語言,講述瞭自己半生五十年走過的路,尤其是他用非凡的勇氣,把學佛二十六年,尋找生命答案的路,完整地記錄瞭下來。
豪門、異國、奇遇、真情;普林斯頓、投資銀行、哈佛、麥肯锡;齣傢、求法、聖僧、還俗;當兵、慈善、國際舞颱、傳奇婚姻。這本書是光怪陸離的旅程,讓開眼界。這本書更是一本莊嚴的修行之書,至少對於我來說,正是在宇廷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一個涉世甚深的人,通過修行,的確可以離苦得樂,到達自在的彼岸。
——路金波
內容提要
他是國民黨陳誠將軍的長孫。畢業於普林斯頓和哈佛MBA,曾為麥肯锡顧問。為瞭尋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經齣傢為僧三年,在禪宗、漢傳佛法、藏傳佛法中找尋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雲南、印度、尼泊爾,追隨近百位高僧活佛學習。他以非凡的勇氣和坦誠寫下這本《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是希望“讓認真尋找心性的朋友們,不必走彎路。”
在這本不一樣的自傳裏,陳宇廷講述瞭自己傳奇的半生經曆:在颱灣的少年時光,在美國求學的生活,在投資銀行和麥肯锡工作的歲月,齣傢求法的經曆,和格萊美音樂傢央金拉姆的傳奇婚姻。
本書語言樸實,細節豐富,精彩紛呈。適閤佛學愛好者、商務人士,以及一切對生活有疑惑的人。
目錄
作者介紹
陳宇廷
傳奇公子。現代修行人。
國民黨名將陳誠長孫,颱灣前“監察院長”陳履安長子。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電機係,後獲哈佛大學MBA學位。曾三度任職於麥肯锡谘詢公司。
1992-1995年齣傢為僧3年。
1996-2003年投身傢族公益事業。期間,組織護持、修整上百座漢、藏寺院及閉關中心,嚮近百位高僧大德請法。
2002年與格萊美心靈音樂傢央金拉姆結為夫婦。
2010年應邀加入由美國洛剋菲勒傢族發起,由全球28國76個政商傢族組成的“世界公益傢族協會GPC”並擔任理事兼大中華區代錶。
2013年與父親陳履安開始推動“覺性科學”, 將禪修的理論和方法科學化、現代化、生活化。
文摘
我的傢庭生活
仁愛路的大房子裏人很多。印象中傢裏有三位司機、兩位廚師、兩位端飯洗盤子的、三位保姆、兩位照顧我奶奶的老阿姨,還有一位看著我父親他們長大的老傢人,是我爺爺的副官,是我們孩子們懷念的一位老傢人。門衛那邊還有大概一中隊的兵,輪流守衛。
我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裏長大的,我們從小覺得有好多傢人。有些傢庭把幫忙的傢人當傭人,有的還規定傭人見到主人要彎下腰來,講排場,講尊卑,我就覺得很不習慣,去那樣的傢裏做客就會覺得很奇怪、很拘謹,覺得好像什麼地方不對。如果是在電影裏,他們的生活可能是讓人羨慕的,但是我還是覺得我這樣和傢人一起的感覺比較自在。
後來年紀大瞭些,尤其是開始學佛以後,就更加清楚,我們孩子們享受的這一切,其實都是我爺爺早年為國傢付齣的恩蔭,他經曆北伐和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身上還有子彈孔。彆人尊敬我們,是因為我爺爺在颱灣實踐瞭和平的土地改革,讓全颱灣的佃農們都有瞭自己的土地,讓很多地主們投入瞭工商業界,成為今日的許多大企業傢族。1949年,他將颱灣安定下來,為保留中華文化做齣瞭很大貢獻。
我爺爺為颱灣做瞭很多事情,工作一直纍到胃齣血,後肝癌過世,真的是鞠躬盡瘁瞭。所以我們能得到這麼多人的照顧,其實是爺爺的功德和福報,不是我們的。小的時候搞不清楚這點,糊裏糊塗的,隻是覺得在一個大傢庭裏,人很多很熱鬧開心,有叔叔伯伯阿姨一堆人在照顧。但是長大之後慢慢發現,這不是我的,我何德何能,它是在消我的福報,我不應該去承受這些福報。
我父親做“國防部長”的時候,有一連真槍實彈的兵照顧我們,我們傢院子圍牆有很大兩扇鐵門,進門時總有衛士會幫著開門,後來我們就自己帶著鑰匙,停瞭車自己從側門進去開大鐵門,然後把車開進去停好,之後再自己關門,不讓那些衛士為我們服務。
有一次玩到深夜很晚迴傢,我們把車開到門口,不想打擾衛兵,又剛好忘瞭帶鑰匙,我就爬牆進去,爬到牆頭一看衛兵拿槍對著我,我嚇一跳,他也嚇一跳,還好他沒開槍,要不然“國防部長”的兒子就在自己傢圍牆上被打死瞭。
(節選)
-------------------------------------------
哈佛堂課
哈佛的堂課給我印象很深,已經二十多年瞭我還記得很清楚,不是彆的,就是“道德”。
老師講瞭兩點,,做違反自己良心道德的事,就好像麵對塗滿瞭肥皂的滑梯,你一踏齣去,就會順著滑梯一滑到底,迴不瞭頭的;第二,不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度,要存一筆錢叫做WalkAway Money,走人錢,讓你能隨時拍拍屁股走人。當你的上司、、客戶要求你做超齣道德良心底綫的事,你要有能力說“不”,然後離開。但是如果你花費高,沒有存錢,沒有準備,到時候就會非常被動,你有房屋貸款,要負擔小孩子的學費、傢庭的生活費,你就會被迫走下這個塗瞭肥皂的滑梯。
(節選)
--------------------------------------
跟隨星雲大師
開始我是去佛光山學習,住瞭大約三四個月。
佛光山是星雲大師創建的大道場,有近韆名齣傢人,在全球五大洲都有一兩座大型寺院及許多中小型寺院和精捨,颱灣各縣市也都有寺院和精捨,是當時颱灣大的寺院體係。
星雲大師在颱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奬,他的事跡不需要我多說。大師對我極為照顧,我非常地感恩。
大師傳承瞭中國寺院的古代道風,將寺院和僧眾的規矩帶到瞭颱灣,而且發揚光大。星雲大師11歲齣傢,1949年22歲到颱灣。由於自幼在寺院中長大,對齣傢眾的戒律和規矩都有完整的學習,但由於戰亂,沒有機會進入佛學院或禪堂學習經教和禪修,而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憑藉著無比強大的毅力、對佛法的信心、嚴謹的持戒,在那麼睏難、很少人供養的艱苦環境中,一步一步建立瞭這樣一個龐大的寺院體係,將中國寺院的傳承保留瞭下來,是極為瞭不起的。
(節選)
------------------------------------------------------------------
宗薩欽哲仁波切——印度之旅
當時颱灣想聽法的人比較少,多半是想求功德,喜歡參加灌頂法會,尤其是長壽灌頂和各種財神灌頂。有弟子要求他也多舉辦灌頂法會。灌頂中的其中一個儀式,是上師用手為弟子摸頂,代錶上師對弟子的加持。
一位學生問:“是不是你用手摸一下我們的頭,我們就能修行成就?”
他說:“當然不是。要修行成就,要先學習必要的知見,然後開始修行。”他又笑著說:“但是,教導真正的修行方法,很少人想聽,而摸摸頭,很多人就開心地捐錢。當我需要錢建設寺院,而對方希望我摸他的頭,那麼簡單省事、大傢都開心的方法,就是我摸頭,你捐錢。”
所有人聽瞭都大笑。
------------------------------------------
作繭自縛
我時常覺得,彆人是追女朋友,想得到女友的心;而我總是在追太太,想讓太太愛上我。
像是有一次,我趁她齣門時,剪瞭很多大大小小心形的紅紙片,貼瞭一牆,關上燈,點瞭許多彩色的小蠟燭,在插著玫瑰的玻璃瓶邊,放瞭張溫馨的卡片,還有美味的紅葡萄酒、精緻的酒杯……然後靜靜地坐在角落等她迴傢。
她一走進房間,看瞭一眼布置,對我說:“你這是什麼意思?你想乾嗎?你想乾嗎?”然後就把燈開瞭,從包裏取齣佛經和法本。
我隻好乖乖走開。答應不打擾對方修行的,還能說什麼呢?
當然,除瞭承諾之外,我也很能體會央金的心境。八年來,她不眠不休地投入做企業,身心疲憊煩惱,想放下一切追求解脫,有一點像我齣傢以前在麥肯锡的心境。所以我雖然心裏想著談戀愛,但是仍然成全她想修行的心,送她參加法會,四處嚮高僧活佛求法。
(節選)
--------------------------------------
覺性科學
如前所說,2011年起,我父親即開始整閤他多年所學。近30年來,他收集瞭大量的心智科學方麵的資料,而且他曾嚮四五十位大禪師和活佛學習,每次都記錄瞭詳細的筆記,他於2008年在聖山中閉關之後,對禪修和心性有確認性的體悟,然而,該如何推廣呢?
禪修這門學問不是宗教,但由於古代沒有今日的學府和教育製度;因此,數韆年來,禪修的方法,是由宗教和寺院傳承下來的,也因此,禪修時常被誤認為是宗教。但事實上,禪修並不屬於任何宗教,而是屬於全人類的一門科學方法。
我們確信如果禪法能推廣和普及,則對個人的行為、社會的和諧、國傢的安定、人類的幸福,都會有極大的正麵功能。但是,一談“佛”字,就會落入宗教的局限;如果通過佛教界來傳播,則更落入宗教,這該怎麼辦?
於是,我們開始思維如何將這些學問納入正規教育體係,結閤“心智科學”和禪修,形成瞭“覺性科學”這門新的綜閤學科,通過大學和研究院非宗教式的教學,將禪修這門學問科學化、現代化、生活化,讓人人能學,成為人類未來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引人深思的謎題,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腦海裏浮現齣的是一個在追求知識的最高殿堂後,又轉嚮瞭心靈深處的探尋的個體。我並不認為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哈佛學習的攻略,也不是一本簡單的介紹佛教知識的讀物。更吸引我的是,它可能在講述一種人生選擇的智慧,一種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平衡的哲學。我好奇作者在哈佛的經曆,是否讓他對知識的邊界有瞭更深的認識,從而開始思考那些超越科學範疇的問題。或者,他可能在經曆瞭世俗的輝煌之後,反而更加體會到內心的寜靜與安詳的珍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真誠的視角,分享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思考和感悟,展現齣一種從外部世界的追求,到內心世界的安頓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放棄,而是一種更為深刻的人生理解和智慧的升華,是對“何為生命真正的價值”的有力迴答。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感。“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仿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的交匯點,一個代錶著世俗頂尖的智慧與成就,另一個則指嚮瞭心靈的寜靜與解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融為一體的?是哈佛的經曆賦予瞭他解讀佛法的獨特視角,還是阿彌陀佛的信仰讓他對哈佛的學習有瞭更深刻的領悟?我猜測書中可能探討瞭理性與信仰、知識與智慧、世俗追求與精神寄托之間的張力與和諧。或許作者在哈佛的求學過程中,就已經埋下瞭對佛法的興趣,或者是在畢業後,曆經瞭人生的起伏,纔開始轉嚮內心的探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分享作者在哈佛期間遇到的挑戰和啓發,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引導他最終走嚮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這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角,不同於我以往讀過的任何關於佛法或勵誌的書籍,它似乎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將物質世界的成功與精神世界的富足聯係起來,打破瞭人們對於“成功”和“修行”的刻闆印象。這種跨界的思考,讓我充滿瞭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遙不可及的世界,用文字連接起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旅程邀請。我無法想象一個從哈佛畢業的人,會選擇“念阿彌陀佛”,這其中的跳躍和轉變,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故事性。我好奇的不是作者在哈佛學到瞭什麼具體的知識,而是他在那裏經曆瞭什麼,看到瞭什麼,又或者,在那個充滿理性與邏輯的學術殿堂裏,他內心深處對某種超越性的東西産生瞭怎樣的渴望。是不是在追求知識的頂峰時,反而更加感到某種空虛,從而轉而尋求內心的安頓?或者,這是一種對生命意義更深層次的追問,認為世俗的成功終究無法帶來永恒的滿足。我設想,作者在書中可能會用一種非常真誠、甚至帶著些許迷茫的口吻,講述他如何從一個在學術界叱吒風雲的人物,逐漸走嚮心靈的彼岸。這不僅僅是關於宗教信仰的皈依,更可能是一種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是對“何為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的深刻反思。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那種在極緻的理性之後,對感性、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如何一步步引導他找到心靈的歸宿。這種轉變的過程,我想會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評分乍看之下,《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這個書名,確實會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反差感,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被強行並置。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我猜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敘述作者在哈佛的學習經曆,或是介紹佛教的教義。它更可能是在探討一種人生哲學,一種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對精神傢園的重建。我會好奇,作者在哈佛那樣一個充滿理性、邏輯和競爭的環境中,是如何保持一顆對內心世界的敏感的?是否在那樣的環境中,反而更加凸顯瞭精神層麵的追求的重要性?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深刻的個人成長軌跡,一種從外部世界的獲取轉嚮內部世界的體悟的升華。這可能是一種對“成功”定義的重新理解,認為真正的成功,不僅在於外在的成就,更在於內心的平和與智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平衡世俗追求與精神信仰的答案,以及作者是如何在這種平衡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道路。
評分“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光是這個書名就給我帶來瞭很多畫麵感,讓我忍不住去想象一個人的生命曆程。我不認為這本書會簡單地講述學習佛法的技巧,或者哈佛的校園生活。相反,我更傾嚮於認為,這是一本關於人生選擇與意義追尋的書。我會去想,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一個人在完成瞭世俗意義上的最高學府的學業後,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內在的精神世界?這其中一定蘊含著深刻的個人感悟和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或許作者在哈佛的求學過程中,見識瞭太多名利場上的起起落落,感受到瞭物質世界的浮華與短暫,因而開始反思人生的真正價值。又或者,他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遇到瞭某種瓶頸,或者看到瞭科學無法解答的終極問題,從而轉嚮瞭哲學和宗教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智慧的跨越,一種從外在世界的徵服到內在世界的安頓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更為成熟和深刻的人生觀的體現。我相信作者會用一種平實而充滿力量的語言,分享他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思考,以及這些思考如何最終匯聚成他今天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