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十五讲》从古希腊哲学讲到黑格尔,囊括了目前经典西方哲学的主要阶段。作者功力深厚,立意在于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哲学史的导引和普及,语言浅易,叙述生动,在通俗、流畅中又富于思辨,显示出哲学史本身的特点,即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在结构安排上并未按人物或纺年展开,而是学派与大师相结合,在每个阶段重点介绍核**派,同时为划时代的大师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设专章。 张志伟 编著 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广、规模大、编撰阵容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等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度对话,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正确”与“错误”,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一阶段的思想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同时又对其局限性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比如,对于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作者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使得读者能理解为何那些看似矛盾的观点会在历史上并存和发展。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一些关键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尤其是那种清晰到近乎严苛的逻辑链条,保证了即使是复杂的哲学体系,也能被一步步拆解,直至其最核心的论断。这使得阅读体验极佳,仿佛手中握着一份精密的路线图,穿梭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迷宫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掌控力。很多哲学导论书籍往往在开篇就因概念堆砌而令人望而却步,但此书却有着令人称奇的“电影感”。它懂得何时该慢下来,详细描摹一个关键思想的诞生细节,如同特写镜头;也懂得何时需要快速推进,将多个世纪的思想演变浓缩在一两页之内,营造出历史洪流的磅礴气势。尤其是当它触及到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的转向时,那种逐渐瓦解和重构的叙事张力,处理得非常高明,让人对当代思想的混乱与活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虽然篇幅不薄,但阅读时几乎没有感到拖沓,这无疑是作者深厚文学素养和扎实学术功底的体现。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哲学史“娱乐化”了,但这种娱乐绝非肤浅,而是建立在对原著深刻理解之上的艺术表达。
评分这本关于西方哲学的书,着实让我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马拉松。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将哲学史描绘成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将其塑造成一场场充满火花的智力交锋。从苏格拉底的诘问到康德的综合,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历史的现场,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些伟大头脑在面对人类终极问题时的挣扎与突破。特别是在介绍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兴起时,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雅典阳光下的辩论场景。他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阐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用“灯塔”来形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一下子就让原本高悬在云端的形而上学变得触手可及。不过,对于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来说,某些段落的跳跃性还是稍大,可能会感觉需要在别的资料中找补一下。但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锲而不舍,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哲学精神的体现。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次高水平的导览,而非详尽的学术手册,非常适合想要建立宏观框架的探索者。
评分从排版和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体现出一种沉稳而优雅的学者风范。行文如行云流水,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却自有其韵味。作者在引用经典文本时,往往能选取最能点睛的那一句,并将其置于一个极佳的语境之中,使得那些陈旧的断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影响时也颇为谨慎,他清晰地界定了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避免了将不同文明的思想混为一谈的倾向,保持了论述的纯粹性。对于那些追求知识体系纯净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点。它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提纯的精油,气味浓郁而纯粹,虽然可能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稀释的载体,但其核心价值无可替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强调。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思想家的观点,他更是在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人们看待世界、处理困境的方式。在探讨斯多葛主义或存在主义的部分,我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在邀请读者亲自去实践和体会这些哲学流派所提供的生存智慧。这种实用主义的视角,极大地消解了哲学的“高冷感”。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我们日常决策和情感反应背后的无形脚本。书中对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这些永恒命题的探讨,常常引发我深夜沉思,甚至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基本假设。这种引发深度内省的阅读体验,远超了我对一本“导读”的预期。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自我构建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