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导论
定价:35.00元
作者:谭平,万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010086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序
绪言
章 孔子与《论语》
节 孔子其人
第二节 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含英咀华——《论语》名句诵读
第四节 追本溯源——《论语》原著选读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节 东方亚圣——孟子
第二节 亚圣的理想——《孟子》
第三节 《孟子》名句诵读
第四节 《孟子》原著选读
第三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
节 董仲舒的思想评介
第二节 朱熹的学说和思想评介
第三节 名句诵读
第四节 原著选读
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
节 老庄其人其事
第二节 智慧之实用
第三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
第四节 老庄名句诵读
第五节 老庄原著选读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节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第三节 佛教的教义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禅与禅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功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评价标准
第四节 古代文学鉴赏原著选读。
第七章 中国地域文化举隅——巴蜀文化精粹
节 中国文化的构成格局
第二节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节 巴蜀文化对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形成的贡献
第四节 中化文化形象化的情感性言说:巴蜀文学
第五节 巴蜀哲学与史学
第五节 诵读材料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节 现代新儒学释义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后记
作者介绍
谭平,1961年生,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四十五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报刊复印资料和《社科信息集粹》、《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或摘录。在《读书》、《南方周末》刊物和报纸上也发表过学术文章。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因为“国学经典”这四个字太大了,很容易流于空泛的泛泛而谈,或者陷入某种生硬的理论说教。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和贴近读者。它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古文原文,而是采取了一种“搭桥引路”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总能在一个复杂的概念面前,巧妙地植入一个现代生活中的类比,或者引述一个非常鲜活的历史小故事。比如,在讲到某位先哲的哲学思想时,他并没有直接展开术语辩证,而是先描绘了一幅古代士大夫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生活图景,让你先“感觉”到那个思想诞生的土壤,再来理解其内核,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非常高明。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冬日的暖炉旁,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智慧,让你感到亲近而非畏惧。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尝试过几本市面上流行的入门读物,它们往往为了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效果,而牺牲了知识的准确性和厚度,读完后总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知识点零散且不成体系。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把经过精心打磨的钥匙,能够恰到好处地开启通往更深层次研究的大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涵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去“看”待和“理解”国学经典。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这比单纯记忆几个典故或术语要宝贵得多。对于任何想系统性地、而非碎片化地接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和坚实的基础,它为你打下的地基足够稳固,后续的攀登才会更加从容。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有点朴实得过分了,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乍一看像是某个图书馆角落里被遗忘了很久的珍藏本。我本来期待的是能有什么更现代、更吸引眼球的设计元素,但翻开内页后,这种朴素感反而带来了一种沉静的力量。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带着粗粝感的米白色,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明显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装帧得很扎实,书脊的处理一看就知道能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导论”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印刷的清晰度,无论是正文的小字还是那些引用或注释的斜体部分,墨迹都十分清晰,没有出现任何洇墨或模糊的现象,这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虽然内容是经典导引,但阅读体验上绝对是享受,那种油墨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弱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进去。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上来说,这本书做得相当到位,它在保持大众可读性的同时,对引文的注释和溯源都做了扎实的考据。我翻阅了好几个我略有涉猎的领域,发现作者引用的版本大多是权威学界公认的最佳版本,而且在处理那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观点时,作者也保持了恰当的审慎态度,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几种主流的学术见解供读者参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避免了将某个特定的、可能是带有个人偏向的解读包装成“标准答案”来误导初学者。我欣赏这种“求真”的态度,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心和科学精神。读完一个部分后,我感到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是“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被理解的”,这种深层次的认知建构,是很多浮于表面的导读本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导论”二字的精准把握。它显然不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也不是针对某一学派的深度研究专著,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全书的章节划分逻辑非常清晰,像是一张展开的思维导图,从宏观的“何为国学”开始,逐步细化到“儒释道三家核心概念辨析”,再到具体某一类经典(如史部、子部)的入门指引。更难得的是,每个章节末尾都有一个“自检与延伸阅读”的部分,这部分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书单,而是提出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刚刚学到的知识点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并推荐了若干篇篇幅适中的扩展阅读材料。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让我感觉我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一场学术探索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