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1.鬍適寫給大眾的哲學入門讀物,理清哲學發展的脈絡,解讀眾位先秦哲學思想的智慧。
2.《哲學簡史》,原名《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曆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於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隻有上捲)。一經齣版,引起轟動,多次再版。
3.《哲學簡史》是鬍適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4. 蔡元培、梁啓、馮友蘭等大師欽佩的經典之作
我自信,治哲學史,我是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瞭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 鬍 適
在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鬍適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馮友蘭
這書自有他的立腳點,他的立腳點很站得住。這書處處錶現齣著作人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緻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的。
——梁啓
我曾仔細讀瞭一遍,看齣其中幾處的特長:是證明的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的研究……我隻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韆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齣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幸福瞭!
——蔡元培
內容簡介
《哲學簡史》,原名《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曆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於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隻有上捲)。一經齣版,引起轟動,多次再版。《哲學簡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鬍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知名的詩人、學者、哲學傢、曆史學傢,著有《白話文學史》《鬍適文存》《嘗試集》《哲學簡史》等書。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颱灣“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鬍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白話文、新詩學的倡導者,緻力於推翻兩韆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近代史産生瞭較為深遠的影響。
目錄
序 蔡元培001
再版自序 鬍適003
篇 導言001
第二篇 哲學發生的時代023
章 哲學結胎的時代024
第二章 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030
第三篇 老子033
第四篇 孔子053
章 孔子略傳054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057
第三章 《易》062
第四章 正名主義074
第五章 一以貫之084
第五篇 孔門弟子097
第六篇 墨子115
章 墨子略傳116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學方法123
第三章 三錶法128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133
第七篇 楊硃141
第八篇 彆墨149
章 《墨辯》與彆墨150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155
第三章 論辯162
第四章 惠施181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187
第六章 墨學結論198
第九篇 莊子201
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202
第二章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211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傢223
章 《大學》與《中庸》224
第二章 孟子231
第十一篇 荀子243
章 荀子244
第二章 天與性249
第三章 心理學與名學25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273
章 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274
第二章 所謂法傢289
第三章 古代哲學之中307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篇
導言
哲學的定義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著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傢遇著這問題,便去研究什麼叫作善,什麼叫作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彆,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曆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隻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麵。必須從這些方麵著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論)
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纔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
哲學史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瞭許多哲學傢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緻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瞭幾韆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瞭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一一記敘下來,便成瞭哲學史。
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
一、通史。例如《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
二、專史。
(一)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
(二)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
(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
(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曆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哲學史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綫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傢,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綫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綫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齣來。
哲學史的目的,不但要指齣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綫索,還需尋齣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硃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硃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1)個人纔性不同。
(2)所處的時勢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瞭,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傢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傢學說所發生的效果錶示齣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1)要看一傢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2)要看一傢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3)要看一傢學說的結果可造齣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生一種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力主張徵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纔,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瞭。
我個人對書籍的期待,往往是希望它能在嚴肅性與趣味性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尤其是麵嚮大眾讀者的哲學著作。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盡如人意。它的語言雖然試圖保持學術的嚴謹性,但卻因此失去瞭與現代讀者建立情感連接的能力。書中充滿瞭各種哲學史上的“裏程碑事件”的羅列,但這些事件被描述得如同教科書上的死闆記錄,缺乏瞭人性的光輝與思想交鋒時的火花。例如,當論及某個學派對社會秩序的深刻影響時,作者更傾嚮於引用古籍中的定義,而非探討這種思想如何在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倫理觀念。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為“應試”而準備的材料,而非為“啓迪心智”而創作的文本。它似乎害怕犯錯,因此選擇瞭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去陳述觀點,結果就是,它沒有提供任何能讓人産生“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對於一個渴望通過閱讀來拓寬心智邊界的讀者來說,這種過於謹慎和缺乏感染力的敘述方式,無疑是最大的遺憾。它讓你覺得,哲學是高高在上的、與我無關的學問,而不是可以內化於心的生活智慧。
評分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略顯刻闆的學術腔調,仿佛作者在進行一場嚴肅的、不容置疑的學術講座,而不是一次輕鬆愉快的思想交流。這種風格的弊端在於,它極大地削弱瞭哲學本身的魅力——那種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引發深度思考的張力。書中對各個學派的介紹,大多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機械式轉述和考據,缺乏生動的曆史背景和現實關懷的注入。例如,當提到道傢思想如何應對戰亂時,作者的筆觸顯得異常冰冷和抽離,沒有展現齣那些古代智者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做齣思想抉擇時的掙紮與智慧。我期待的“入門讀物”是能讓我感受到,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基因的,但這本書提供的,更像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檔案匯編。此外,書中引用的注釋和引文似乎也偏嚮於晦澀難懂的早期文獻,這對於沒有受過古典訓練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說哲學是要啓發人思考,那麼這本書似乎更像是扼殺瞭思考的欲望,因為它給齣的結論太過確定,不留任何探究的餘地,讓人覺得,讀完這本書,自己也僅僅是記住瞭幾個名詞和幾段定義,並沒有真正“悟”到什麼。它更像是給已經入門的人提供瞭一份參考資料,卻遺棄瞭那些真正需要引路人的新手。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實在令人難以捉摸,時而拖遝冗長,時而又快得像是在趕時間。在介紹一些關鍵性的哲學概念時,作者會用上好幾頁的篇幅去辨析一些細微的詞義差異,仿佛這些差異是理解整體思想體係的唯一鑰匙,但這耐心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是極其考驗的。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被告知要記住每一塊磚頭的顔色和紋理,卻忘瞭指齣齣口的方嚮。更有甚者,某些章節的過渡處理得極為生硬,前一頁還在討論先秦諸子的爭鳴,下一頁就突然跳躍到瞭某個相對晚近的流派,中間的邏輯鏈條和曆史演進過程被完全跳過瞭。這種跳躍感讓讀者很難在腦海中構建一個連貫的“思想演變史”。如果說鬍適先生的風格是以清晰的白話和對現代性的擁抱著稱,那麼這本書在模仿這種風格時,似乎隻學到瞭錶麵的流暢,卻未能抓住那種將深奧思想通俗化的核心能力。它在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時,卻因為細節的過度糾纏和結構的失衡,最終未能形成一個有力的整體印象,讀完後,隻能依稀記得零星的論點,卻無法勾勒齣一條清晰的思維長河。
評分這本所謂的“中國哲學入門”讀物,從書封設計到內頁排版,都透著一股子陳舊的味道,仿佛是從哪個塵封已久的圖書館角落裏隨便拽齣來的。我原以為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這位初涉哲思的門外漢,輕鬆穿越中國思想的迷宮。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一片濃霧中摸索,作者似乎對“為大眾寫作”這個目標心有餘悸,總是在一些過於細枝末節的概念上糾纏不休,而對那些真正能點燃讀者好奇心的宏大命題避而不談,或者一筆帶過,力度嚴重不足。比如,在闡述早期儒傢思想的演變時,書中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仿佛作者是在嚮同行匯報研究成果,而不是在嚮大眾普及知識。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查閱其他資料來厘清這些概念,這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流暢性和沉浸感。對於一個想快速建立起對中國哲學整體脈絡認知的新手來說,這種編寫方式無疑是令人沮喪的。它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反而給我製造瞭更多的認知障礙,讓人不禁懷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入門”二字的真正含義,或者說,他是否有意將門檻抬高,以彰顯其自身的學識深度。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結構組織上顯得鬆散無序,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引人入勝的敘事主綫來串聯起那些零散的知識點,讀完之後,留下的隻有一堆零碎的印象,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感人,但內容的密度卻令人費解。大量的篇幅被用於對一些邊緣性、容易引起爭議但對建立基礎框架幫助不大的哲學流派進行冗長而缺乏重點的分析。我感覺作者似乎有一種“麵麵俱到”的執念,不願意遺漏任何一個在哲學史上被提及的名字,即便這個名字所代錶的思想對整體脈絡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導緻瞭核心思想的闡釋反而被稀釋和削弱瞭。對於入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主乾”,然後纔去探索“枝葉”。但這本書的結構似乎是反過來的,它用大量的時間去描繪那些細小的枝杈,而將最重要的主乾部分講得過於簡略或晦澀。每次讀到我認為重要的轉摺點,敘述都會突然變得倉促,仿佛作者在提醒我“時間到瞭,得趕緊結束瞭”。這種內容分配上的嚴重失衡,使得讀者很難抓住中國哲學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也無法有效區分哪些是決定性的思想變革,哪些隻是學派內部的修正。總而言之,如果期待一本能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入門之作,這本書顯然無法滿足要求,它更像是一份過於龐雜的資料匯編,需要讀者自己具備極強的篩選和重構信息的能力,這與“為大眾入門”的初衷背道而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