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的父親威廉·詹姆斯與傳主有過親密的師生緣份,作者占有大量**手資料,對傳主的理解超過一般的寫作者,該書齣版後,次年(1931)即獲普利策傳記奬;
2.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並重、倡導選修製、提高入學標準、開展研究生教育……1869—1909年,在艾略特的帶領下,哈佛一躍成為世界**高等學府,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沒有一所高校不受艾略特哈佛改革的深遠影響。傳主在現代教育和大學管理上麵的獨特理念和**建樹,對於中國的教育改革特彆大學管理的改革,具有很強的藉鑒價值;
3.這是一部被中國齣版界和教育界長期忽視的重磅作品,從作品齣版至今80餘年,一直沒有中譯本問世。本書的齣版,可以增進大眾讀者對世界**大學的瞭解;對眾多教育從業者而言,也將是一次深度的教育理念衝擊。
查爾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曾任美國中等教育十人委員會**、美國進步教育協會**任名譽**,美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傢,被羅斯福總統譽為“共和國**公民”。 自1869年上任,艾略特在哈佛大學實施瞭一係列改革——主張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並重,積極倡導選修製,提高入學標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研究生教育,倡導學術自由……這些教育改革措施對美國教育界乃至整個人類教育的進步産生瞭深遠影響。在他的帶領下,哈佛大學從偏安一隅的傳統學院發展成為世界**大學。 1909年從哈佛退休後,艾略特積極投身公共教育事業,並主編瞭聞名**學術界的“哈佛經典”叢書,該叢書在五四時期即被鬍適、趙元任等人介紹引進中國,又稱“五尺叢書”。 本書詳述查爾斯?艾略特長達40年的哈佛校長生涯,介紹瞭傳主獨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大學管理方麵的**貢獻,並從傢庭環境、學校教育、人生經曆等方麵剖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梳理齣艾略特極富人文關懷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過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79—1947),傳記作傢,“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子,與其叔意識流小說先驅亨利·詹姆斯同名。因其父與查爾斯·艾略特有師生之誼,亨利·詹姆斯占有大量一手資料,並在哈佛大學及艾略特傢人的幫助下,詳盡而深入地探討瞭查爾斯·艾略特的傳奇一生。傳記齣版次年(1931)即獲普利策傳記奬。 此外,亨利·詹姆斯還齣版有《威廉·詹姆斯書信集》(The Letters of William James)、《美國國務卿理查德·奧爾尼傳》(Richard Olney and His Public Service)等書。
中文版序
前言
年錶和傢族成員
01 傢庭背景
02 求學擇業
03 初任教職
04 旅歐兩年
05 就職麻省理工
06 提名哈佛校長
07 就職哈佛
08 學院改革
09 校長角色
10 什麼是文科教育?
11 研究生院的建立
12 1880—1894年書信
13 成長
14 *後的任職歲月
15 退休生活
16 1914—1920年書信
17 落幕
附錄A 哈佛學院1868—1869學年鞦季學期課程
附錄B 對8所學院的分析(1868—1870)
附錄C 哈佛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院比較
附錄D 艾略特任期內哈佛大學發展比較示意圖
附錄E 艾略特撰寫的題詞
附錄F 五英尺書架
附錄G 艾略特獲得的榮譽稱號
附錄H 資料來源
附錄I 艾略特主要著述文獻索引
與市麵上常見的、側重於成功學或勵誌角度的傳記不同,這本書的視角顯得尤為獨特和批判性。作者並非一位盲目的崇拜者,而更像一位冷靜的觀察傢和審視者。他清晰地指齣瞭艾略特時代教育改革的局限性,例如新製度在推行過程中對某些群體的潛在排斥性,以及他個人在麵對更深層次社會不公時的反應遲緩。這種“雙麵性”的展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可信。書中對政策執行後果的追溯和反思部分,寫得尤為深刻,它促使讀者不僅要看艾略特“做瞭什麼”,更要思考他“沒有做什麼”以及“這種選擇在未來造成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這種帶著曆史責任感的敘事,避免瞭將曆史人物神化的俗套,反而賦予瞭這部作品更強的當代價值。它提醒我們,即便是最偉大的改革傢,其思想也必然受到其所處時代的烙印。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白地說,具有一種令人沉醉的古典美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受過良好古典熏陶的知識分子。他的遣詞造句嚴謹而考究,即便是描述極為復雜的管理學或教育理論,也能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優雅來呈現。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某些長句的結構和用詞的精準度,那是一種純粹的文字享受。這種風格與艾略特本人所代錶的“人文主義”精神似乎形成瞭完美的呼應。書中對細節的偏愛,體現在對當時社會風尚、衣著禮儀乃至於私人信件措辭的引用上,都顯示齣作者對待史料的敬畏之心。然而,這種高雅的敘事並不意味著它難以上口,相反,它提供瞭一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將讀者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帶入一個更加宏大、更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聆聽一位大師講述另一個時代的故事,語調沉穩,內涵豐富。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震撼來自於作者對“人性深度”的挖掘,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偉人功績”的贊頌上。我們通常對哈佛校長這個身份的理解,往往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象徵,但作者卻成功地剝離瞭這層光環,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艾略特在推動改革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他對自己理想主義的堅持與偶爾的妥協,以及他處理傢庭關係時的那種剋製與溫情,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關於他個人生活與公共角色的衝突部分,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而有力,沒有煽情,卻讓人讀齣一種曆史人物的孤獨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握,他知道何時該放慢速度,聚焦於一次會議的唇槍舌戰,何時又該加快節奏,概述數十年來的教育政策變遷。這種節奏的張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史讀起來充滿瞭戲劇張力。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站在時代頂端的人物,其決策也往往是在無數次自我懷疑和外界拉扯中艱難做齣的。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和結構設計,也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是一條簡單的綫性時間軸,而更像是一張精密的思維導圖,將艾略特的學術思想、政治運作、個人情感和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特彆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穿插引用一手資料時,處理得非常自然,那些曆史文獻的摘錄,仿佛是為作者的論點提供的最有力的旁證,而不是生硬的插入。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他的論證框架,如何從看似零散的事件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它成功地將一個大學校長的傳記,提升到瞭關於現代高等教育本質的哲學探討層麵。對於任何對機構治理、精英教育或者曆史發展動因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觀察和分析問題的全新方法論。讀完閤上書本,腦海中留下的,是對“領導力”與“教育理念”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思考。
評分這本書初讀下來,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在構建人物傳記的敘事手法上,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洞察力與細膩。他沒有簡單地堆砌查爾斯·W.艾略特的光環和成就,而是將這位哈佛巨人置於他所處時代的宏大曆史背景之中。你會清晰地看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如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思想解放的浪潮中掙紮與蛻變,而艾略特正是這場變革的中心驅動力之一。作者極其擅長捕捉那種時代的張力——舊秩序的堅守者與新理念的倡導者之間的微妙平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波士頓那股夾雜著學術清高與商業務實的復雜氣味。書中對艾略特在教育哲學上的演變,特彆是他對“通識教育”理念的革新,描述得極其深入,涉及的細節之豐富,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研究功底。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平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美國精英階層如何塑造現代知識體係的微觀史。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決策背後的心理博弈,比如他如何平衡董事會、捐贈者和教員之間的復雜關係,那種描寫的手法,簡直就像在看一部高智商的政治驚悚劇,引人入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