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 玉石名品鉴赏与投资 让读者了解玉石 收藏鉴赏 国学 畅销书籍

天下收藏 玉石名品鉴赏与投资 让读者了解玉石 收藏鉴赏 国学 畅销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安徽,杨立信著 著
图书标签:
  • 玉石
  • 收藏
  • 鉴赏
  • 国学
  • 投资
  • 文玩
  • 玉器
  • 艺术品
  • 文化
  • 鉴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05350
商品编码:21499241648
包装:软精装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176

具体描述




书 名:玉石名品鉴赏与投资

定 价:79元

作 者:丁安徽,杨立信 编著

出 版 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 版 日 期:2013-3-1

I S B N:9787514205350

字 数:200000

页 码:173

版 次: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天下收藏系列:玉石名品鉴赏与投资》按照中国玉石的产地分类,从玉料、玉色、玉工、玉器纹饰、传世品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重点关注玉器名品的鉴赏要点和投资方面的注意事项,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细节的展现,让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在藏玉、玩玉和赏玉的同时,获得物质上的回报。该书是一套集专业性、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收藏类图书。




名玉名品赏心悦目 

昆仑之珍,润泽精纯,岫岩之宝,佑赞生民。 

荆山贡玉,东海出晶,翠产南国,取誉世人。 

能工雕琢,巧匠运艺,品物咸亨,流芳无ji。



玉出昆冈:和田玉8

和田玉的历史/10

和田玉的传输渠道/10

和田玉的历史分期/14

和田玉的产地/18

和田玉的出产类型/20

和田玉的种类/24

羊脂白玉/24

青白玉/26

青玉/26

黄玉/27

墨玉/28

糖玉/28

碧玉/30

和田玉的真伪鉴别/32


玉石ZHI王:翡翠34

翡翠的历史/36

翡翠的产地/40

老场区/40

打木坎场区/42

小场区/43

后江场区/43

雷打场区/43

新场区/43

“八三玉”和翡翠的色地辨识/44

翡翠的真伪鉴别/46

翡翠的质量评价/52


辽东瑗莹:岫岩玉54

岫岩玉的历史/56

岫岩玉的产地和种类/59

岫岩玉的质量评价/64


南阳瑰宝:独山玉66

独山玉的历史/68

独山玉的产地和种类/70

独山玉的鉴别和评价/74


佛门珍宝:玛瑙78

玛瑙的历史/80

玛瑙的产地和特征/82

玛瑙种类鉴识/84

苔藓玛瑙/84

缟玛瑙/84

水胆玛瑙/84

火玛瑙/85

东红玛瑙/85

绿玉髓/85

红玉髓/86

蓝玉髓/86

黄玉髓/87

白玉髓/87

碧石/87

玛瑙的质量评价/88

玛瑙的鉴别/90


异彩纷呈:水晶、青金石、孔雀石、绿松石94

水晶/96

青金石/100

绿松石/104

孔雀石/108


玉器造型分类工艺鉴赏110

原材料的运用/112

“物尽其材”说切割/112

玉色的扬长避短与牵强附会/126

玉器造型设计要素/128

工艺设计的“二要三少”原则/128

雕刻技艺的施展/132

玉雕作品制作工艺的检视/140

玉雕造型的动势与平稳/140

作品结构的衔接与层次/14l

浮雕、圆雕的交互运用与地子/142

构造器皿的掏膛与薄胎/144

压丝嵌宝与雕刻/146

产品精细修饰与抛光/148

白玉成品评价的原则/150

一目三看法/150

评价三原则/154

各类玉雕工艺作品的鉴赏要点/155

附录:白玉的收藏/166



《华夏瑰宝:青铜器与陶瓷艺术的千年流光》 一部深入探索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温润的玉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塑造了早期中国社会形态与审美巅峰的两大物质文化支柱——青铜器与陶瓷。我们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图景,探讨这两类艺术品如何承载历史记忆、彰显礼乐制度,并最终演化为影响后世工艺美学的基石。 第一部分:烈火与雷霆的颂歌——上古青铜文明的铸就与礼制 青铜器,作为中国文明进入“信史”时代的第一声洪亮钟鸣,其重要性无可替代。本书将超越单纯的器物罗列,深入剖析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扮演的政治、军事与宗教核心角色。 第一章:神祇的语言——二里头至商代中期的狞厉之美 本章细致考察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重点分析了礼器组合的形成,如何通过鼎、鬲、甗等器型,确立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我们着重研究了神秘的饕餮纹饰的内涵,探讨它们究竟是简单的装饰,还是古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亦或是对原始自然力的恐惧与崇拜的投射。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重器进行纹饰、铸造工艺的微观分析,揭示出商代工匠令人惊叹的失蜡法与范铸法的结合运用,展现早期冶金技术的高峰。 第二章:周礼的典范——礼器制度与铭文的史学价值 西周青铜器标志着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的重大转折。本部分详尽解读了西周“明尊卑、辨等制”的礼器规范。读者将跟随作者一同“阅读”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并非简单的署名或祭祀记录,而是周王分封、赏赐、战争、册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档案”。我们将对比分析毛公鼎、大盂鼎等重器上的长篇铭文,阐释周代“德治”思想的萌芽及其在器物上的物质化体现。探讨铭文书法的演变,如何为后来的秦篆、汉隶奠定了重要的书法基础。 第三章:列国争锋与审美变迁——春秋战国的技术革新与世俗化 进入东周,青铜器的功能开始从纯粹的“礼器”向“实用器”和“陈设品”过渡。本章着墨于诸侯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如楚国、吴越的精湛工艺。我们将聚焦于金银错、镶嵌技术的飞速发展,探讨这种对华丽、精巧的追求,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和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倾向。楚国神话色彩浓厚的动物纹饰,与中原地区的规整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区域文化的活力与融合。 第二部分:泥土的涅槃——陶瓷艺术的千年进化与生活美学 陶瓷,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史。本书将跨越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直抵宋代瓷器的巅峰,直至明清的全球贸易。 第四章:从粗粝到温润——原始陶器与汉唐的奠基 本章追溯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分析了早期几何纹饰与写实图案的文化密码。随后,重点解析了汉代“明器”的发展,特别是绿釉陶和陶俑,它们如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庄园生活与丧葬观念。进入唐代,我们探讨了唐三彩这一陶瓷史上的“异数”。作为低温铅釉的杰作,唐三彩的色彩斑斓、造型生动,是如何服务于盛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以及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从实用到极致——宋代五大名窑的审美巅峰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审美标准与文人画境高度契合。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将对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进行深度剖析。我们着重探讨宋瓷的“君子之风”——追求素雅、内敛、含蓄的釉色与造型。例如,汝窑的天青色是如何通过极其复杂的烧制条件达成的;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如何成为一种刻意追求的残缺之美。读者将了解到,宋瓷的收藏价值并非在于繁复的装饰,而在于其对釉料化学、窑火控制的登峰造极的掌握,以及背后宁静致远的生活哲学。 第六章:青花的世界——元明清的全球影响力与创新 元代青花瓷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陶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本章详述了高岭土的成功应用、钴料的引进与改良,以及其突破性的釉下彩技术。通过研究永乐、宣德时期的精品,我们看到青花瓷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硬通货。明清两代,彩绘技术愈发成熟,本章还将详述斗彩、五彩、粉彩的技法差异,以及它们如何与清代兴盛的外销瓷贸易相互影响,成为欧洲宫廷竞相追逐的“中国白”。 结论:物质载体与文化基因的永恒对话 本书最后将总结青铜器与陶瓷艺术,尽管材质迥异、功能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因库”。它们是权力的象征、信仰的寄托,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理解这两类器物,即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制、哲学、技术与审美如何层层叠加、相互渗透的千年历史轨迹。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和珍藏这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华夏瑰宝。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礼制研究与艺术史。 高清图谱支持: 辅以大量不同时期器物的线描图、微观细节图,便于读者辨识和学习。 技术揭秘: 详细解读了古代铸造、烧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与突破。 文化语境重建: 强调器物功能与当时社会结构的强关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投资”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客观,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鼓吹暴富的指南。它非常详尽地分析了玉石市场的波动规律和风险控制。作者没有给出任何保证收益的承诺,而是侧重于教会读者如何“避坑”。比如,如何识别常见的优化处理手段,如何通过市场热点判断未来的潜力品种,以及在不同经济周期下,资金应该如何配置。我尤其喜欢它对“流动性”的分析,很多玉石虽然价值高,但在需要变现时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买家,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并给出了应对策略。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它不只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像是一个严谨的理财顾问在为我规划资产配置。通过阅读,我学会了用更理性的商业思维去看待玉石交易,而不是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这对任何一个有投资意向的读者来说,都是无价的经验。

评分

这本《天下收藏 玉石名品鉴赏与投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对玉石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它贵,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玉石的地质成因和矿物学特征。它详细解析了和田玉、翡翠、独山玉等主流玉石的形成过程,什么叫“料子”,什么叫“水头”,讲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关于玉石的“皮”和“沁色”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以前看到一块玉,我只能凭感觉判断好坏,读完之后,我能从微观结构上去分析它的温润度和透明度。书里还配有大量高清的实物图片,对比着看那些不同级别的玉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分水,一分价”。这本书不光是给收藏家看的,即便是像我这样刚入门的新手,也能从中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它让我明白,收藏玉石,绝不是光看颜值,更要看“内涵”,看它历经地壳变迁所凝结成的独特印记。这种知识的积累,比单纯的模仿古人更容易让我对这门学问产生敬畏之心,真正体会到“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这才是收藏的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鉴赏技巧讲解部分简直是“实战派”的典范,非常注重细节和可操作性。作者似乎带着读者走遍了各大玉石集市和拍卖会,手把手教你如何在现场快速做出判断。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空谈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光影、手感、声音”这三大要素。比如,书中对“灯光下看结构”和“自然光下看色根”的差异描述得入木三分,甚至细致到用什么角度的自然光最能暴露瑕疵。更有趣的是,它讲解了如何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玉料的密度和完整性,这在很多其他书籍中是鲜有提及的。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训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行家面对面交流,而不是对着一堆文字干巴巴地学习。对于渴望提高“眼力”的收藏者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远胜过看再多的图片资料。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也做得非常用心,看得出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精品。版式设计疏密有致,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大量的专业术语,也排版得清晰易读,没有丝毫的压迫感。纸张的选用也极佳,印刷出来的玉石图片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对翡翠的绿色层次和和田玉的油脂光泽的呈现,几乎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图文对照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糟糕的印刷质量会直接误导读者的判断。此外,书中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非常详尽,方便随时查阅和复习,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过程的关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内容深度到形式美感都无可挑剔的工具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将国学精髓与玉石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玉石的价值几何,更是阐述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关于玉的描述,比如《礼记》《周礼》中对“仁、义、智、勇、洁”等德行的类比,让我对一块玉石的“品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去我对国学只是泛泛而谈,觉得那些古老的哲学离我们很远,但这本书通过玉石这个载体,将那些晦涩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解析了为什么古人偏爱青玉或白玉,那不仅仅是颜色偏好,更是对应着当时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推崇。这种文化上的溯源,极大地提升了玉石收藏的境界,让我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昂贵的商品,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载体。读完之后,每次上手一块玉,都会不自觉地去联想它背后的文化意蕴,这种“有故事”的物件,才真正具有收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