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智能农业发展报告
:45.00元
作者:赵春江、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0305280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智能农业发展报告》围绕智能农业的数据智能分析、专家决策、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等主题介绍了相关技术的方法原理,对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讨论与总结,并对我国现代智能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作出了展望与建议。《中国智能农业发展报告》可作为从事智能农业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中国智能农业发展背景
1.1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历程
1.2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1.2.1智能农业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1.2.2智能农业存在的问题
1.2.3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
第2章农业智能分析
2.1农业数据挖掘
2.1.1农业数据挖掘特点
2.1.2农业网络数据挖掘
2.1.3农业感知数据挖掘
2.1.4农业数据挖掘应用
2.2农业数据语义分析
2.2.1农业数据语义模型
2.2.2农业数据存储模型
2.2.3农业数据知识表示
2.2.4农业数据语义检索
2.2.5分布式农业知识协同构建
2.3农业病虫害图像识别
2.3.1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业病虫害自动监测识别系统框架
2.3.2农业病虫害图像采集方法
2.3.3农业病虫害图像预处理
2.3.4农业病虫害特征提取与识别模型构建
2.3.5农业病虫害模式识别
2.4动物行为分析
2.5农产品无损检测
2.5.1农产品的无损检测
2.5.2农产品无损检测主要方法与基本原理
2.5.3无损检测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2.5.4问题与展望
第3章典型农业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
3.1作物生产决策系统
3.1.1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3.1.2作物生产决策系统的发展
3.1.3作物生产决策农业数据库
3.1.4作物生产决策模型
3.1.5农机农艺结合的作物生产决策系统
3.2作物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3.2.1病害诊断知识表达
3.2.2作物病害描述模糊处理
3.2.3病害诊断知识推理
3.2.4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病害诊断
3.3水产养殖管理专家系统
3.3.1水产养殖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3.3.2水产养殖环境监控
3.3.3精细喂养决策
3.3.4疾病预警和远程诊断
3.3.5水产养殖智能管理
3.4动物健康养殖管理专家系统
3.4.1妊娠母猪电子饲喂站
3.4.2哺乳母猪精准饲喂系统
3.4.3个体奶牛精准饲喂系统
3.4.4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
3.5多民族语言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
3.5.1多民族语言智能农业即时翻译系统结构
3.5.2多民族语言农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机器翻译流程
3.5.3多民族语言农业信息平台中的翻译关键技术
3.5.4多民族语言农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机器翻译结果
3.6农业空间信息决策支持系统
第4章典型农业机器人
4.1茄果类嫁接机器人
4.1.1研究背景意义
4.1.2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
4.1.4案例分析
4.1.5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4.2果蔬采摘机器人
4.2.1研究背景意义
4.2.2国内外研究现状
4.2.3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
4.2.4案例分析
4.2.5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4.3大田除草机器人
4.3.1研究背景意义
4.3.2国内外研究现状
4.3.3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
4.3.4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4.4农产品分拣机器人
4.4.1农产品分拣机器人发展现状
4.4.2农产品分拣机器人的应用特点和支撑技术
4.4.3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5章农业精准作业技术
5.1拖拉机自动导航
5.2农机作业智能测控
5.3果树对靶施药
5.3.1我国果园施药作业现状
5.3.2基于靶标探测的智能施药
5.3.3靶标探测技术
5.3.4对靶施药的经济性与环保性
5.4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
5.4.1水肥一体化在设施蔬菜中的应用
5.4.2智能灌溉施肥设备
5.4.3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发展趋势
5.5设施环境智能调控
5.5.1温室环境与作物信息采集
5.5.2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和小气候预测模型
5.5.3温室智能环境控制理论
5.5.4测控装备及平台构建方面
5.6农用无人机自主作业
5.6.1农用无人机自主作业需求背景
5.6.2农业无人机自主作业技术特点
5.6.3农业无人机自主作业发展现状
5.6.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
第6章智能农业展望
6.1当前农业发展需求分析
6.2发展重点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赵春江,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机学会副理事长、日本亚洲精准农业组织(ACPA)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精准农业学会(ISPA)中国代表、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98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取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智能系统与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研究。先后担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数字农业与装备技术主题专家、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技术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实施了我国863计划“电脑农业”“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等专项研究,主持的国家重点基金“农田土壤氨素信息现场快速获取方法与实现技术”项目在用LIBS测量方法上实现重要突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3年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文摘
序言
在我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述时,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始终将“人”置于核心地位。虽然书名聚焦于“智能农业”,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技术的神奇,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智能农业如何为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如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甚至如何重塑乡村的面貌。比如,书中在介绍无人机植保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无人机的性能有多强大,而是着重描述了无人机如何帮助农民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降低了农药中毒的风险,让原本繁重辛苦的农活变得更轻松、更安全。在讨论到智慧农场管理系统时,作者也强调了系统如何帮助农民更精细化地管理农事活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增收致富。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温暖和接地气,也让我看到了智能农业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更是服务于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农业现代化。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等内容,这些都与智能农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描绘了一幅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这本书让我觉得,智能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让农民生活更美好,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智能农业的了解,之前可能仅限于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知道一些皮毛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作者对中国智能农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书中对各种尖端技术的介绍,比如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如何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如何挖掘出隐藏的农业规律,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智能决策和精准控制,以及区块链技术如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技术变得生动鲜活。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某区域如何利用智慧气象站和卫星遥感技术,精准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提前预警,极大地减少了作物损失。又例如,在高端畜牧业领域,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和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每一头牲畜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肉品和奶品的质量安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在智能农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并且在许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我打开了中国智能农业的“知识宝库”。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充满好奇,但很多信息都零散且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却将这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智能农业发展的宏大愿景,然后层层深入,探讨了各种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业机器人”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机器人的功能,还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如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比如,在采摘机器人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采摘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农民克服人工采摘的辛苦和效率低下。在“智能农机装备”部分,作者还介绍了拖拉机、收割机等传统农机如何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这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对“智慧农业平台”的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平台如何整合各类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智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这项伟大的事业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毕竟,“中国智能农业”这个词,听起来就涵盖了太多前沿科技和复杂系统,我担心自己可能难以完全消化。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陷入晦涩的技术术语,而是先从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从传统农耕到改革开放后的初步现代化,再到如今信息技术浪潮下的深刻变革,这种纵深感让我对智能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历史坐标。书中对于“智能”的定义,也并非停留在狭义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这些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名词,而是切实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痛点、提升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方案。例如,在关于精准施肥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土壤传感器、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为每一块地、每一株作物定制最适合的营养方案,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让农业从“凭经验”走向“凭数据”,极大地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整本书的行事风格,都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耐心,层层深入,将复杂的议题剖析得条理分明,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让我“学到东西”的书。作为一个对农业现代化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我曾接触过一些关于农业科技的书籍,但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显。而这本书,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介绍各项技术时,会先交代其基本原理,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并辅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例如,在讨论到“智慧灌溉”时,书中不仅解释了传感器如何监测土壤湿度,还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算法自动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并信服。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仅仅追求效率的提升,而是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因素也纳入考量。例如,在介绍精准施肥时,强调了如何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这让我看到了智能农业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行业数据和专家观点,充满了说服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智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专业、更深入的认知,也更愿意去关注和支持相关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智能”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已经切实发生在中国农业的当下。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智能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从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再到农业物联网应用,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领域。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精准农业”的论述,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每一块农田、每一株作物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如何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生长情况和天气预报,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施肥量和灌溉量,避免了传统农业中“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书中还提到了智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通过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此外,书中还对智能农业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探讨,这让我觉得作者在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同时,也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全面”。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智能农业的技术名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观察者,将整个中国智能农业的发展图景徐徐展开。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对政策法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到微观的生产环节,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追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对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物联网技术负责采集实时数据,大数据技术负责存储和预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则负责分析和决策,最后通过自动化设备将决策执行。这种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让我对智能农业的整体运作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探讨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农民的培训和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毕竟,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农民无法掌握和应用,也只是“空中楼阁”。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了通过有效的培训和技术推广,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这让我看到了智能农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巨大潜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中国智能农业的“全景游”,对这个充满活力和前景的领域有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并与他人分享的书。它的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深刻,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书中关于“智慧种植”的章节,尤其吸引我。作者不仅介绍了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这让我看到了智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也对智能养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畜禽进行健康监测和精准饲喂,如何通过自动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养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内容都让我对现代化的畜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对中国智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重点阐述。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智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智能农业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而立体,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仿佛涌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人机在广袤的农田上空精准喷洒农药,传感器在土壤中默默监测着水分和养分,大数据平台分析着复杂的农业信息,机器人则在温室中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如何走向智能化的“编年史”。作者在书中对智能农业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智慧农业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生产环节,再到产业延伸,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农业供应链智能化”的探讨。作者阐述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这不仅能够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书中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作者认为,智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和人才引进的建议。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农业“新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可能。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智能”这个词所吸引,我期待看到各种酷炫的无人机、机器人如何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但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对技术应用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和未来走向的深度解读。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智能农业背后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以及农民接受度等社会经济因素。这让我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契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数据赋能”的部分,书中阐述了如何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如何整合分散在各个环节的海量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从而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是通过数据挖掘潜在的价值,例如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优化灌溉用水、甚至指导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作者还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大规模的粮食种植到特色化的经济作物,再到生态循环农业,都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这种贴近实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智能农业并非“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的。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对照我所熟悉的农业场景,深切体会到科技改变生产方式的可能性,也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更多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