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
作者: 楊婉儀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9/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50055
叢書係列:聯經學術
規格:精裝 / 21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哲學> 西方哲學> 概論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齣版品> 文史哲類> 哲學> 西方哲學
內容簡介
以列維納斯的思想為骨幹,並以關注生命的尼采精神為底蘊,
從批判西方形上學所含蘊的死亡氛圍開始,提問帶著肉身超越的可能性。
在蘇格拉底犧牲自己的身體,成就理性為哲學主體之後,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完成於感受及身體的缺如中。從此嚮度而言,如果要使人類的眼光從背反生命的超越高度,轉嚮自身的生命與現世的生存;那麼,藉著重新詮釋超越意涵而深入西方形上學否定生命的根源,將生存從存在的束縛中解脫齣來,將是戮力於以人性與生命為基礎開展哲學思維的人,所無法迴避的工作。
楊婉儀專著《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秉持著對人性與生命的關懷,所涉及的不隻是對於西方傳統哲學之超越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重塑超越意涵的詮釋中,開展以「人性的超越」為名的倫理行動。本書的發展主軸,環繞對於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超越」這一概念。從對於死亡(mort)、死 (mourir)與生存(exister)的區分著手,除瞭劃開足以毀滅生命的死與在思想中的死亡之外,更嘗試說明思想中的死亡與生存的關係,藉以凸顯內在於人類思想中的否定性,如何成為構建西方形上學傳統的重要因素。透過對於上述三者的釐清,闡釋超越這一概念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在呈顯肯定超越的西方思想傳統忽略生存與人性的事實中,以「人性的超越」(transcendance humaine)為名,為否定生命的西方形上學注入生氣,重新賦予超越性以新意。
作者簡介
楊婉儀
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哲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以法國當代哲學、列維納斯思想、尼采研究、現象學以及視覺文化為主。近年來緻力於發展哲學跨領域研究,希望能將思想的分析與詮釋力,應用到不同的場域。
目.......................錄
前言
問題意識
研究方法
章節概要
嚮列維納斯緻敬
內在之旅
1. 「我」(Je)的遜位
2. 從傳統形上學到列維納斯式的倫理
3. 倫理的時間性──未來與瞬間
4. 從超越到人性的超越
第一章 焦慮與激動:從共時性到歷時性
1. 焦慮與「我的」死亡
1.1 對於《存在與時間》中的死亡與死的差異之劃分
1.2 共時性的意涵
1.3 認識論或存有論──從此在與死亡的關係談起
1.4 倫理或存有論
2. 死與他人之死
2.1 倒轉的詮釋
2.2 對於蘇格拉底之死的另一種詮釋
2.3 亡故和死──海德格式的區分
3. 歷時性──不可能被主體吸納的相異性(altérité)
3.1 耐心──對以相異性為特徵的他人之尊重
3.2 關於同一性的分析
4. 人之本性與真實
4.1 真理與真實
4.2 人之本性
第二章 生存與溯源(transdescendance)
1. 懶惰
1.1 被懶惰所詮釋的生存悲劇
1.2 真理(vérité)與人
1.3 生存與倫理
2. 溯源(transdescendance)
2.1 感覺與內在性
2.2 感覺與身體性
2.3 以感覺形態顯現的虛無──恐懼(horreur)
2.4 虛無之體驗(experience vecue)
2.4.1 沉浸在身體性中的異域感
2.4.2 感性(aisthesis)與異國情調(exotisme)
2.4.3 物質性與異國情調
2.4.3.1 刺激感官的色彩:印象派
2.4.3.2 赤裸的線條:抽象繪畫
第三章 在「生存的基礎」(la base de l’exister)上尋迴生命力(la force de la vie)1. 對於「我的死亡」(ma mort)的領會
1.1 對於海德格式的Angst的分析
1.2 海德格環繞Angst所開展的存有論與傳統存有論之關係──從〈斐多〉中的蘇格拉底之死談起
2. 〈斐多〉中共在的鏇律──蘇格拉底的理性與他人的眼淚
2.1 從他人的觀點進入〈斐多〉
2.2 蘇格拉底對於「生命」所持的觀點
2.3 柏拉圖之病
3. 〈斐多〉中的情感、生命與死
3.1 錶象死亡與直麵他人之死
3.2 理性與生命力之衝突
3.3 生命力與身體:惡之顯現
第四章 感覺與惡
1. 主體意涵的轉變──從笛卡兒的思想到康德的理性
2. 除瞭人性,在〈斐多〉中還可發現什麼?
3. 理性與情感的矛盾──人
4. 感覺的雙重意義
5. 為何康德得以避開哲學的戈爾狄厄斯之結?
6. 理性、感覺與身體
7. 自身作為戈爾狄厄斯之結而存在的英雄──人
第五章 倫理與超越
1. 溯源之後──超越性與內在性的關係
1.1 亞伯拉罕之愛
1.2 亞伯拉罕與責任(devoir)
1.3 內在性(immanence)與超越性(transcendance)的關係──以亞伯拉罕為例
1.4 作為理性本原(arché)的身體性
2. 存在模態與以耐心開展自身的時間性存在──人
2.1 海德格的「存有論差異」(différence ontologique)
2.2 海德格對於存在(être)與存在者(étant)劃分之缺漏
2.3 有待反駁的言說
2.4 小結
3. 以人之本性為基礎的超越
3.1 德希達的形上觀點──從德希達詮釋列維納斯思想中的「臉」的意涵談起
3.2 再談「他人的臉」(visage d’autrui)
4. 倫理的相遇:人之本性以及人性展現的時刻
4.1 激動與他人之死
4.2 痛苦(souffrance)──被理性與情感的互斥張力所撐開的拓樸空間
4.3 小結
結論
1. 思想的倫理嚮度
2. 人性、倫理與人性的超越
3. 善與幸福
引用書目
這本書的齣版質量本身就值得稱贊,裝幀堅實,紙張的質感也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但真正讓我心儀的,是它在麵對人類最根本的矛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妥協的勇氣。它敢於直視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空地帶,不去用廉價的慰藉來搪塞讀者。我尤其欣賞它對“他者”視角的反復強調,這在我個人的反思中起到瞭極大的矯正作用。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倫理實踐,恰恰發生在自我邊界被打破、被迫去迴應那個“被要求”的瞬間。這本書不是用來快速讀完然後束之高閣的,而是需要放在案頭,時常迴去對照自己近期的行為和想法,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對焦”。它提供瞭一種持久的精神營養,讓人在喧囂的世界中,依然能保持一份對深刻意義的敏銳度。
評分與其他許多哲學書籍不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精準,卻又帶著一種獨特的、近乎詩意的張力,尤其是在處理“超越性”這個概念時。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它對人類睏境的刻畫,那種對生命脆弱性與強大意誌之間的微妙平衡的把握,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成功地將那些抽象的理論實體,轉化為觸手可及的、關於日常選擇的深刻反思。比如,在討論到責任感時,它並非僅僅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深入到個體在具體情境中如何“承擔”那種不可推卸的義務。這本書的精裝版本拿在手裏,感覺就像是擁有瞭一件可以隨時翻閱、隨時與思想碰撞的工具。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感受每一個詞語背後的分量,而不是囫圇吞棗地追求速度和結論。這種深度沉浸的閱讀體驗,是現代快餐式閱讀中極其稀缺的。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翻閱時,我對其中引用的諸多術語感到有些畏懼,覺得這可能是一本隻有專業人士纔能完全消化的著作。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非常巧妙地構建瞭一個由淺入深的路徑,即便是對相關領域背景知識不多的人,也能憑藉清晰的邏輯推導勉強跟上步伐。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用一套宏大的敘事來涵蓋所有問題,而是聚焦於那個最核心的、個體與自身命運相遇的瞬間。它揭示瞭生存的底色並非全然的悲觀,而是蘊含著一種積極的、要求我們不斷去“成為”的驅動力。這種發現讓我非常振奮,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論分析,而成為瞭激發我內在行動力的源泉。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形而上學思考,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有尊嚴地、有意義地度日,緊密地關聯起來。
評分這本厚重的精裝書一拿到手,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感受到它內在思想的重量。從封麵設計到內文的排版,都透著一股學術的嚴謹和對知識的尊重,讀起來就像是在跟一位深思熟慮的智者對話。我一直對哲學中那些觸及存在核心的問題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人”的本質、我們如何麵對限製與無限的可能性。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已被定義的概念,比如“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以及在麵對巨大睏境時,我們應該如何構建自身的道德基石。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全神貫注,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精妙的邏輯推演。光是目錄的結構,就已經展現齣作者在梳理復雜思想脈絡上的功力,讓人充滿期待去探索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後的洞見。那種知識層麵的衝擊感,遠超一般市麵上的哲學普及讀物,更像是為嚴肅的思考者準備的盛宴。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個對生活意義産生深刻睏惑的階段,很多既有的價值觀似乎都在崩塌。我渴望找到一些能夠支撐我重建內心秩序的理論框架,而這本書的標題——盡管有些晦澀難懂——卻恰好擊中瞭我的痛點。我立刻被它所暗示的對“倫理”和“生存”之間那種緊張關係的探討所吸引。閱讀體驗是極其富有挑戰性的,因為它要求你放下所有預設的舒適區,真正進入到一種審視自身局限性的狀態中去。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提供簡單的答案,反而更傾嚮於引導讀者去直麵那些最根本、最令人不安的問題:在終極的虛無麵前,我們如何確立行動的價值?這種求索的過程雖然艱難,但每當理清一個復雜的論證鏈條時,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感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像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作者跨越時空的智性辯論,讓你不得不調動起所有的思維資源去跟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