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
作者: 楊婉儀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50055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規格:精裝 / 21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哲學> 西方哲學> 概論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文史哲類> 哲學> 西方哲學
內容簡介
以列維納斯的思想為骨幹,並以關注生命的尼采精神為底蘊,
從批判西方形上學所含蘊的死亡氛圍開始,提問帶著肉身超越的可能性。
在蘇格拉底犧牲自己的身體,成就理性為哲學主體之後,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完成於感受及身體的缺如中。從此向度而言,如果要使人類的眼光從背反生命的超越高度,轉向自身的生命與現世的生存;那麼,藉著重新詮釋超越意涵而深入西方形上學否定生命的根源,將生存從存在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是戮力於以人性與生命為基礎開展哲學思維的人,所無法迴避的工作。
楊婉儀專著《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秉持著對人性與生命的關懷,所涉及的不只是對於西方傳統哲學之超越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重塑超越意涵的詮釋中,開展以「人性的超越」為名的倫理行動。本書的發展主軸,環繞對於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超越」這一概念。從對於死亡(mort)、死 (mourir)與生存(exister)的區分著手,除了劃開足以毀滅生命的死與在思想中的死亡之外,更嘗試說明思想中的死亡與生存的關係,藉以凸顯內在於人類思想中的否定性,如何成為構建西方形上學傳統的重要因素。透過對於上述三者的釐清,闡釋超越這一概念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在呈顯肯定超越的西方思想傳統忽略生存與人性的事實中,以「人性的超越」(transcendance humaine)為名,為否定生命的西方形上學注入生氣,重新賦予超越性以新意。
作者簡介
楊婉儀
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哲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以法國當代哲學、列維納斯思想、尼采研究、現象學以及視覺文化為主。近年來致力於發展哲學跨領域研究,希望能將思想的分析與詮釋力,應用到不同的場域。
目.......................錄
前言
問題意識
研究方法
章節概要
向列維納斯致敬
內在之旅
1. 「我」(Je)的遜位
2. 從傳統形上學到列維納斯式的倫理
3. 倫理的時間性──未來與瞬間
4. 從超越到人性的超越
第一章 焦慮與激動:從共時性到歷時性
1. 焦慮與「我的」死亡
1.1 對於《存在與時間》中的死亡與死的差異之劃分
1.2 共時性的意涵
1.3 認識論或存有論──從此在與死亡的關係談起
1.4 倫理或存有論
2. 死與他人之死
2.1 倒轉的詮釋
2.2 對於蘇格拉底之死的另一種詮釋
2.3 亡故和死──海德格式的區分
3. 歷時性──不可能被主體吸納的相異性(altérité)
3.1 耐心──對以相異性為特徵的他人之尊重
3.2 關於同一性的分析
4. 人之本性與真實
4.1 真理與真實
4.2 人之本性
第二章 生存與溯源(transdescendance)
1. 懶惰
1.1 被懶惰所詮釋的生存悲劇
1.2 真理(vérité)與人
1.3 生存與倫理
2. 溯源(transdescendance)
2.1 感覺與內在性
2.2 感覺與身體性
2.3 以感覺形態顯現的虛無──恐懼(horreur)
2.4 虛無之體驗(experience vecue)
2.4.1 沉浸在身體性中的異域感
2.4.2 感性(aisthesis)與異國情調(exotisme)
2.4.3 物質性與異國情調
2.4.3.1 刺激感官的色彩:印象派
2.4.3.2 赤裸的線條:抽象繪畫
第三章 在「生存的基礎」(la base de l’exister)上尋回生命力(la force de la vie)1. 對於「我的死亡」(ma mort)的領會
1.1 對於海德格式的Angst的分析
1.2 海德格環繞Angst所開展的存有論與傳統存有論之關係──從〈斐多〉中的蘇格拉底之死談起
2. 〈斐多〉中共在的旋律──蘇格拉底的理性與他人的眼淚
2.1 從他人的觀點進入〈斐多〉
2.2 蘇格拉底對於「生命」所持的觀點
2.3 柏拉圖之病
3. 〈斐多〉中的情感、生命與死
3.1 表象死亡與直面他人之死
3.2 理性與生命力之衝突
3.3 生命力與身體:惡之顯現
第四章 感覺與惡
1. 主體意涵的轉變──從笛卡兒的思想到康德的理性
2. 除了人性,在〈斐多〉中還可發現什麼?
3. 理性與情感的矛盾──人
4. 感覺的雙重意義
5. 為何康德得以避開哲學的戈爾狄厄斯之結?
6. 理性、感覺與身體
7. 自身作為戈爾狄厄斯之結而存在的英雄──人
第五章 倫理與超越
1. 溯源之後──超越性與內在性的關係
1.1 亞伯拉罕之愛
1.2 亞伯拉罕與責任(devoir)
1.3 內在性(immanence)與超越性(transcendance)的關係──以亞伯拉罕為例
1.4 作為理性本原(arché)的身體性
2. 存在模態與以耐心開展自身的時間性存在──人
2.1 海德格的「存有論差異」(différence ontologique)
2.2 海德格對於存在(être)與存在者(étant)劃分之缺漏
2.3 有待反駁的言說
2.4 小結
3. 以人之本性為基礎的超越
3.1 德希達的形上觀點──從德希達詮釋列維納斯思想中的「臉」的意涵談起
3.2 再談「他人的臉」(visage d’autrui)
4. 倫理的相遇:人之本性以及人性展現的時刻
4.1 激動與他人之死
4.2 痛苦(souffrance)──被理性與情感的互斥張力所撐開的拓樸空間
4.3 小結
結論
1. 思想的倫理向度
2. 人性、倫理與人性的超越
3. 善與幸福
引用書目
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本身就值得称赞,装帧坚实,纸张的质感也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但真正让我心仪的,是它在面对人类最根本的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妥协的勇气。它敢于直视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空地带,不去用廉价的慰藉来搪塞读者。我尤其欣赏它对“他者”视角的反复强调,这在我个人的反思中起到了极大的矫正作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伦理实践,恰恰发生在自我边界被打破、被迫去回应那个“被要求”的瞬间。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读完然后束之高阁的,而是需要放在案头,时常回去对照自己近期的行为和想法,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对焦”。它提供了一种持久的精神营养,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依然能保持一份对深刻意义的敏锐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生活意义产生深刻困惑的阶段,很多既有的价值观似乎都在崩塌。我渴望找到一些能够支撑我重建内心秩序的理论框架,而这本书的标题——尽管有些晦涩难懂——却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立刻被它所暗示的对“伦理”和“生存”之间那种紧张关系的探讨所吸引。阅读体验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你放下所有预设的舒适区,真正进入到一种审视自身局限性的状态中去。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直面那些最根本、最令人不安的问题:在终极的虚无面前,我们如何确立行动的价值?这种求索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每当理清一个复杂的论证链条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智性辩论,让你不得不调动起所有的思维资源去跟进。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我对其中引用的诸多术语感到有些畏惧,觉得这可能是一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完全消化的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非常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路径,即便是对相关领域背景知识不多的人,也能凭借清晰的逻辑推导勉强跟上步伐。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用一套宏大的叙事来涵盖所有问题,而是聚焦于那个最核心的、个体与自身命运相遇的瞬间。它揭示了生存的底色并非全然的悲观,而是蕴含着一种积极的、要求我们不断去“成为”的驱动力。这种发现让我非常振奋,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分析,而成为了激发我内在行动力的源泉。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形而上学思考,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尊严地、有意义地度日,紧密地关联起来。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一拿到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受到它内在思想的重量。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对知识的尊重,读起来就像是在跟一位深思熟虑的智者对话。我一直对哲学中那些触及存在核心的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人”的本质、我们如何面对限制与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被定义的概念,比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巨大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身的道德基石。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全神贯注,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逻辑推演。光是目录的结构,就已经展现出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上的功力,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洞见。那种知识层面的冲击感,远超一般市面上的哲学普及读物,更像是为严肃的思考者准备的盛宴。
评分与其他许多哲学书籍不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精准,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张力,尤其是在处理“超越性”这个概念时。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它对人类困境的刻画,那种对生命脆弱性与强大意志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把握,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实体,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关于日常选择的深刻反思。比如,在讨论到责任感时,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深入到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如何“承担”那种不可推卸的义务。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件可以随时翻阅、随时与思想碰撞的工具。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分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速度和结论。这种深度沉浸的阅读体验,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中极其稀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