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吴晓波企业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包邮 吴晓波企业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 著
图书标签:
  • 企业史
  • 中国近代史
  • 吴晓波
  • 商业史
  • 经济史
  • 历史
  • 传记
  • 包邮
  • 套装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书网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518
商品编码:223699324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推荐一: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跌荡一百年》书写中国企业100年大起大落、是非变迁。 
推荐二:《跌荡一百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推荐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跌荡一百年》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上) 

前言:寻找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 

第*部 1870—1910 留着“辫子”的洋务运动 
1870 未死将生的时刻 
【企业史人物】 太保赫德 
1875 买办救国 
【企业史人物】 买办世家 
1884 盛宣怀夺权 
1894 状元办厂 
【企业史人物】 一代“商父” 
1900 国变中的商人 
【企业史人物】 北方一周 
1905 立宪急先锋 

第二部 1911—1927 唯1的“黄金年代” 
1911 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业史人物】 百货四子 
1915 作为抵抗的商业 
【企业史人物】 棉花天王 
1919 广场背后的人 
1924 工商决裂 
1927 悲剧之月 
【企业史人物】 菊生印书 

第三部 1928-1937 国家主义的回归 
1929 商人的抗争 
1932 救亡的经济 
【企业史人物】费的眼睛 
1935 大收编 
【企业史人物】 嘉庚助学 
1937 沉船与拯救 
【企业史人物】 南洋兄弟 

人物索引 


(下) 
第四部 1938-1948:抗战与挣扎 
1938年 怪乱的“孤岛” 
【企业史人物】江村经济 
1941年 大后方 
【企业史人物】李氏难题 
1944年 此消彼长的中国 
【企业史人物】定县实验 
1945年 接收之乱 
【企业史人物】 
1948年 后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1949年 两陈驯沪 
【企业史人物】相纸之父 
1950年 改造的浪潮 
【企业史人物】英东“走私” 
1953年 “156工程” 
【企业史人物】工厂798 
1956年 “绝种” 
1958年 赶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1959年 苦难的三年 
【企业史人物】单干专家 
1964年 秘密的三线 
1966年 造反与浩劫 
1972年 后的冰期 
1976年 转折的前夜 

【致谢】 
人物索引 
声明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生地。吴晓波像一个勤奋的论文写作者一样,从堆满历史灰尘的报刊里,寻找被遗忘的人物与纷争,描绘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英国《金融时报》 
关于中国企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散布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晓波花费数年时间,将它们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个人观察组成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陈旧信息中,梳理出了历史的脉络。 
——《南方周末》 
在中国诡谲多变的商业战场里,企业起起落落乃是常态,能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企业必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而外人对于中国企业的兴衰常有雾里看花之感。吴晓波的企业史作品无疑替我们开启了一扇门,以一个又一个商业(公司)发展与挣扎的细节,道尽了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无限契机,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崎岖。 
——台湾 《中国时报》 
在今天的财经书市上从来不乏企业的传记,但它们总过于和写作对象接近,公正而审视的企业史著作依然匮乏。吴晓波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期待,他笔下的企业史能让读者获得一种冷静的激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晓波把目光聚集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史上,他笔下寂寞千年的男主角——企业家粉墨登场后,企业史的概念得到了市场认可,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草莽英雄传。 
——《中国经营报》 
吴晓波以一种好奇者的单纯扑入中国历史变革的复杂历程中,适时结合当年的世界“风云”,面对中国遭遇的各种“气候”,把握在各色“风云”和“气候”当中出现的特定情境。他具有相当的人文思辨,往往能回归人性本源进行解构,大浪淘沙,尽收眼底,兴衰成败,皆入囊中。 
——《新京报》

公元1869年7月7日,同治八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保定府直隶总督衙门的后花园。清帝国声望隆、权势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困坐愁城。 
  在过去的16年里,曾国藩靠团练湘军起家,“清剿”了南方的太平天国(1851-1864),将一个看上去即将覆灭的帝国重新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同治中兴”。上年,他由两江总督调任更为重要的直隶总督,可谓圣眷正隆。但是,进入中央枢纽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料,根烂叶败,国政匡废,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他对赵烈文说,当今之世已是“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到处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尽管它也时常被战争、饥荒、瘟疫和暴政所困扰,不过,却始终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从容。辽阔的疆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让它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自我愈合能力,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恐慌、破败和孤立。1839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次年,英国舰队攻击广州,第1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溃败。中英开战之时,国人对英人了解之偏缺让人咂舌。中方主将林则徐认定英国士兵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因此只长于海战,一登岸来就”一仆不能复起”,任人宰割。他在1839年9月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代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大人已是举国“开化”的官员,以此“知彼”,焉能不败?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在一艘叫做“皋华丽”号的英舰上签署,清廷割让香港、开放通商口岸并赔偿巨款。从这个原本称为“万年条约”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中国步入了屈辱的100年。在一个陌生的、冉冉升起的外域文明面前,一向自大的帝国突然变得无比的惊惶和不自信。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抑郁中病逝。半年后的9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旧金山来电”,报道第1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到美国访问过的中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朝廷拨出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这条快电有两个小小的错误,首先,30名俊秀的少年都是男孩,或许因为他们留着辫子,所以实在很难进行辨认。其次,他们也不是经过精心选拔的、优秀的中国少年,30人中有24个来自广东,其中更有多名都来自香山乡村。事实上,负责选拔事务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远渡重洋去留学的富足家庭,只好在南方勉强凑到了一些贫穷子弟。临行之前,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押签字。在这些学生中,日后出名的是修建了京张铁路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开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后,当再度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也在第1时间向美国派出了第1批留学生。 
  曾国藩没有亲眼看到帝国的崩溃。不过,在生命的后几年里,这位才智卓越的湖南人一直在做一件比击溃太平天国更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他和他的同党们试图让暮霭中的国家重新振奋起来。向美国委派留学生就是他临终前后批准的计划之一。这是一项更为庞大的复兴工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工程日后被称为“洋务运动”,它便是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源。 
  洋务运动的启灶,先是与镇压各地民变的军事活动有关。早在1855年,起兵不久的曾国藩就在江西设立了小型兵工厂,1861年,又在安徽安庆建了兵工厂和船坞。1862年,他从官库中调出6.8万两现银交给35岁的容闳,派遣他前往美国购买建造兵工厂所需设备。容闳出生于澳门附近的贫穷家庭,少年时被教会学校送进著名的耶鲁大学读书,是第1个毕业于美国高校的中国人。他赴美期间途经正在修建中的苏伊士大运河,预感世界将被打通。 
  1864年5月,曾国藩得力的助手、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此议不但提出要学习西方,还试图修改千年科举制度的取士标准,在当时十分惊世骇俗。 
  1865年,中国第1艘实用蒸汽船“黄鹄”号建造成功。同年,苏淞太道道员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开办的旗记铁厂,李鸿章又将丁日昌原来开办的炮局及总兵韩殿甲的炮局并入,并新配备了容闳在美国购买的一批机器,曾、李两人由此正式奏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9月20日写了一份很长的奏折《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详细说明开办此厂的重要性。他认为“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而且现在制造的机器是为军事所用,日后一定运用普及,“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他甚至预言道,“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

《包邮 吴晓波企业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 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脉络与企业命运 本书是吴晓波先生深耕中国商业史研究的力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笔触,全景式地描绘了自1870年至1977年间,中国企业从蹒跚起步到风云变幻的百年历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企业名录,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合力作用下,民族资本主义如何挣扎求存、发展壮大,并最终迎来深刻转折的深度剖析。 一、时代的宏大背景与企业的萌芽(1870-1911:晚清的艰难起步) 本书的叙事始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转折点——洋务运动时期。1870年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作者没有将叙事局限于朝堂决策,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内忧外患中,最早意识到“富国必先富商”理念的实业家们。 重点关注领域: 洋务企业的兴衰: 考察官督商办体制下的早期工业尝试,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分析其体制上的先天不足与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些企业是早期中国资本的集中体现,它们的成败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商业格局。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破局: 聚焦于张謇、范广源等实业先驱如何顶住外国资本的挤压和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创办纺织、面粉等民用工业,完成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初探索。作者深入挖掘了他们“实业救国”情怀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困境。 商业模式的本土化与冲突: 探讨传统商帮(如山西票号)在金融体系剧变中的衰落,以及新式商业组织和现代会计制度的引入过程。这一时期,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传统伦理与现代契约精神的激烈碰撞。 二、民国的黄金十年与战争的阴影(1912-1949:资本的勃兴与抗争)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机遇期”。作者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如何在政治动荡中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扩张,并同时承受巨大风险。 重点关注领域: “黄金十年”的产业结构: 分析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工业集群如何形成,特别是轻工业领域(纺织、面粉)的集中发展。本书详细展现了荣氏家族、刘鸿生等中国著名企业家的商业手腕和管理哲学。 战争与资本的共生关系: 考察抗日战争对中国工业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民族企业如何进行“内迁”求生。这一部分不仅是经济史,更是企业面对国家存亡时的生存抉择史。作者强调了抗战后期,政府对关键物资的控制如何改变了企业的运营环境。 垄断与竞争的博弈: 探讨在缺乏有效市场监管的环境下,新式企业如何通过兼并、联合来巩固市场地位,以及私营企业与官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计划经济的奠基与体制的重塑(1949-1977: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度)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的性质和运作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描绘了这一时期企业所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角色的重新定位。 重点关注领域: 从私有到公有: 详细记录了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的过程,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被纳入国家掌控的具体模式和时间节点。这不仅是所有权的变化,更是管理哲学和激励机制的彻底颠覆。 “大跃进”与“文革”时期的工业实践: 考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导下,企业如何完成“既定任务”。作者审视了在特定政治运动背景下,企业决策的非经济性因素,以及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所面临的巨大阻碍。 国营企业的组织形态: 分析了50年代后建立的国有工厂体系的组织结构、劳动分配制度和技术管理模式。这些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几十年工业生产的基础框架,其优点和弊端都深深植根于这段历史。 企业家的命运: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篇章。本书也关注了那些曾经缔造商业奇迹的企业家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下,他们如何适应、如何被重新安置,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如何被利用或被搁置的。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叙事跨度超过一个世纪,核心在于揭示:在缺乏稳定法治和成熟市场环境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政治周期和外部冲击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 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独特视角,将经济活动置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进行考察。读者将从中看到,现代企业的要素——产权、治理、融资、激励——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进行扭曲、适应与重塑的。这套典藏版,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命运百年沉浮的深刻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很大,时间跨度也相当长。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充满兴趣,而《跌荡一百年》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吴晓波老师用一种非常连贯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转型和变革。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那些早期创业者的描绘。他们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技术、资本、管理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凭借着一股敢闯敢拼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书中对于他们如何获取技术、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都十分精彩,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 另外,这本书的分析也相当有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社会思潮、国际环境等因素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比如,作者在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企业的兴衰时,就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其局限性,以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局限性是如何形成的。 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每一个企业的故事,每一个改革的节点,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如何进行技术革新,这些都非常有启发性。 总而言之,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细致的中国企业史视角。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智慧与韧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一部史诗级的中国企业发展编年史!吴晓波老师的笔力深厚,将1870年至1977年间中国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娓娓道来。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商业都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太多让我着迷的内容。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早期中国企业家。他们身处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却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经历创业的艰辛、发展的喜悦和挫折的痛苦。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的分析。无论是清末的保守势力,还是民国时期的战乱频仍,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制转型,每一种外部环境都对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晓波老师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影响的逻辑,让我们理解为何有些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而有些则黯然离场。 而且,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有引人入胜的个案分析。读到那些具体的企业故事,我常常会为其中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比如,书中对某些企业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上的努力,就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企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民族奋斗的史诗。它以一种史诗般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企业在过去一百多年中所经历的辉煌、磨难、转型与重生。对于任何希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启迪之作。

评分

读完这套书,感觉像是走了一趟中国近百年的经济长河。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运用非常到位,将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尤其吸引我的是,他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而是直面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起伏的企业和企业家。书中对一些企业从辉煌到没落的描写,虽然带着些许的遗憾,但却更显真实。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民国时期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崛起和衰落。那个年代,虽然战乱频繁,政治动荡,但却涌现出了一批极具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投资,如何管理庞大的资产,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政治压力,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晓波老师的分析鞭辟入里,他不仅仅是描述“发生了什么”,更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 还有,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力量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这种改造虽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是中国经济迈向新方向的重要一步。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保持了一种客观的态度,既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也提及了其中的挑战和代价。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许多细节描写,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比如,对某位企业家在艰难时刻的内心独白,或是某个管理层在重大决策前的激烈争论,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商业,更是关于时代、关于人的奋斗史。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也提供了微观的细节,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着实不小,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是理解其社会变迁的关键。吴晓波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将中国企业从1870年到1977年这段时间内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早期民族资本家的塑造。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能够白手起家,创办实业,并与外资抗衡,这份勇气和魄力令人钦佩。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行业是如何兴起的,某个企业又是如何突破技术瓶颈的,都写得非常具体,让人脑海中能勾勒出清晰的画面。 而且,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谁做了什么”,更在于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吴晓波老师在分析企业命运时,非常注重结合宏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他解释了政策的变动、技术的革新、乃至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走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描述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所吸引。无论是企业的初创期,还是在重大变革中的挣扎,亦或是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应对,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思考。作者的叙事风格也很接地气,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企业的发展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的机遇和挑战。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企业在过去一百多年里所经历的辉煌、挫折、变革与重生。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企业充满好奇。吴晓波老师的这部《跌荡一百年》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他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从1870年到1977年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企业是如何从萌芽、发展到经历风雨的。翻开书,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那些早期民族资本家的描写。他们是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个小作坊、小工厂发展壮大的。那些名字,虽然很多现在已经不再耳熟能详,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比如,书中对荣氏家族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通过勤奋、诚信和长远的眼光,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棉纺织业到面粉业,他们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当然,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还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政策、社会环境对企业命运的影响。无论是清末的洋务运动,还是民国时期的战乱,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都像是一场海啸,席卷着这些企业。吴晓波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叙述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外部力量如何与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创新能力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它们的兴衰。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最欣赏的是,《跌荡一百年》并非一本枯燥的商业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吴晓波老师的笔触细腻且富有张力,他用生动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个个商业事件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到那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创业者们内心的激动与彷徨;读到那些艰难的抉择和牺牲,我又不禁为他们的付出感到动容。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商业智慧。 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企业史,更是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缩影。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经济独立和富强道路上的探索与牺牲。从第一批民族工业的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故事性,也充满了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那些在特殊时期,企业如何转型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转变,更是理念、组织架构乃至人心向背的巨大挑战。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企业史,是人、是事、是时代的交织,是不断适应与变革的传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