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參數:
《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圖解版)第2版》由旅遊教育齣版社齣版。
第一篇 進入岩茶世界 / 001
一、岩茶之旅 / 002
(一)大紅袍母樹/ 002
(二)萬裏茶路起點:下梅/ 003
(三)印象大紅袍/ 006
(四)岩茶與儒釋道的關係/ 006
二、武夷茶與武夷岩茶 / 009
三、走進博物館的“大紅袍” / 010
四、屏幕上的武夷茶 / 011
第二篇 岩茶之齣/ 013
一、現今岩茶産地 / 014
二、正岩、半岩與洲茶 / 016
(一)正岩産地與特點/ 017
(二)半岩産地與特點/ 021
(三)洲茶産地與特點/ 021
(四)正岩、半岩與洲茶的品質比較/ 021
三、岩茶知名企業(商會) / 021
(一)百年傳統茶行/ 021
(二)現今武夷山岩茶品牌企業(商會)/ 023
第三篇 岩茶之生/ 025
一、岩茶的生長環境 / 026
(一)土壤/ 026
(二)溫度/ 027
(三)水分/ 027
(四)光照/ 027
二、岩茶栽培 / 027
三、岩茶種植品種 / 030
四、茶樹花名 / 033
第四篇 岩茶之成/ 035
一、岩茶采摘 / 036
(一)采摘時間/ 036
(二)采摘標準/ 037
(三)采摘方式/ 037
(四)茶青貯運/ 037
二、手工製作岩茶 / 037
三、機製岩茶 / 040
第五篇 岩茶之辨:大紅袍·水仙/ 043
一、岩茶名叢 / 044
二、名叢之冠大紅袍 / 045
(一)大紅袍母樹與“奇丹”/ 045
(二)拼配大紅袍/ 046
(三)優質大紅袍的辨識與選購/ 048
三、岩茶望族水仙 / 049
(一)春季水仙與鼕片水仙/ 049
(二)老樅水仙/ 051
(三)老樅水仙的選購/ 051
第六篇 岩茶之辨:名叢/ 053
一、岩茶主要名叢辨識 / 054
二、岩茶的陳放與優劣鑒彆 / 059
三、如何辨識岩韻 / 062
(一)岩韻是什麼/ 062
(二)岩韻是武夷岩茶的獨特風格/ 062
(三)岩韻的顯著特徵/ 063
(四)岩韻的形成原因/ 064
四、武夷岩茶的儲藏 / 064
(一)存放條件/ 064
(二)具體保存方法/ 065
第七篇 岩茶之享/ 067
一、岩茶與健康 / 068
(一)消除疲勞,提神益思/ 068
(二)消食除膩,止渴生津/ 068
(三)利尿排毒,殺菌消炎/ 069
(四)補充營養,增強體質/ 070
(五)減肥健美,強心健體/ 071
(六)科學飲茶,有利健康/ 071
二、岩茶衝泡品飲 / 072
(一)武夷岩茶的生活泡法/ 072
(二)武夷岩茶的審評泡法/ 074
(三)武夷岩茶的茶藝泡法/ 074
三、特色茶飲、茶餐、茶點 / 075
(一)特色茶飲/ 075
(二)特色茶餐/ 077
(三)特色茶點/ 078
第八篇 岩茶之美:茶藝·茶席/ 083
一、岩茶茶藝 / 084
二、居傢茶席 / 091
第九篇 岩茶足跡/ 097
一、岩茶的興衰 / 098
二、因茶市而盛的下梅村 / 099
三、岩茶傳播中的兩個重要傢族—晉商常氏、下梅鄒氏 / 100
四、武夷岩茶原産地産品保護申請獲批 / 101
五、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武夷岩茶(大紅袍)
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 101
六、武夷岩茶在北京 / 101
七、武夷岩茶在東北 / 102
八、武夷岩茶香飄海外 / 103
九、海峽兩岸的茶緣 / 104
第十篇 岩茶禮俗/ 113
一、飲茶風俗 / 114
(一)敬茶/ 114
(二)鬥茶/ 114
二、茶與婚禮 / 116
三、祭祀用茶 / 116
四、喊山與開山 / 117
(一)何為“喊山”/ 118
(二)何為“開山”/ 118
五、武夷采茶歌謠 / 119
第十一篇 岩茶曆史與詩文/ 121
一、悠久的曆史 / 122
(一)武夷山何時有茶/ 122
(二)武夷茶興盛於唐宋/ 124
(三)元定為貢品,明改製炒青綠茶/ 125
(四)曆史上武夷茶的對外貿易/ 126
(五)武夷茶之妙,正當興盛時/ 130
二、曆代高僧與武夷茶 / 133
(一)扣冰古佛(唐、五代)/ 133
(二)禪月大師貫休(唐、五代)/ 134
(三)圓悟、大慧、道謙(宋)/ 135
(四)茶烹香水勝曹溪:超位禪師、鐵華上人(明、清)/ 135
(五)一宵茶話留韆載:釋超全(清)/ 136
三、文人逸士與岩茶 / 138
(一)道傢內丹南五祖白玉蟾與武夷茶/ 138
(二)纔子袁枚品武夷茶/ 138
四、武夷詠茶詩賞析 / 138
五、茶事詞麯 / 145
(一)茶詞/ 145
(二)茶麯/ 147
專題一 探尋茶湯的奧秘—茶百戲的傳承與創新 / 148
專題二 武夷岩茶術語 / 156
專題三 地理標誌産品:武夷岩茶 / 158
專題四 武夷岩茶衝泡與品鑒方法 / 172
專題五 武夷山茶産業發展現狀與措施 / 180
專題六 岩茶熱點問題問答 / 188
參考文獻 / 190
本書引領茶友:
?1?78?1?75瞭解岩茶山場 認識武夷名叢
?1?78?1?75探究茶湯奧秘 思索産業發展
內容簡介
《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圖解版)第2版》是由在武夷山從事茶葉生産二三十年的茶人、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茶學專業教師,以及北京、長春愛好岩茶的茶人一起編寫的。他們非常刻苦求真、講究科學,在編寫過程中,翻閱大量古今書籍,查找相關專業資料,並親自前往岩茶生産第一綫,與茶農、茶商以及茶文化人、行政官員交朋友,虛心求教,對原稿多次修改。
李遠華,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茶學、分子生物學項目評議評審專傢,福建省茶葉學會副會長,南平市茶葉學會理事長,福建省武夷茶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種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它的代錶性事物入手。岩茶,特彆是武夷岩茶,在我心中一直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它代錶著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也承載著悠久的曆史。這本書的“分類等級文化”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深入瞭解岩茶背後深厚文化底蘊的希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品鑒一杯茶,更能夠帶我走進岩茶的世界,瞭解它的曆史淵源,比如武夷山這片神奇的土地是如何孕育齣如此獨特的茶葉的。我期待書中能講述一些關於岩茶的傳奇故事,比如大紅袍的由來,以及曆代文人墨客對岩茶的贊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釋清楚不同等級的岩茶是如何劃分的,這種劃分是基於哪些標準?是産地、品種、采摘時間,還是工藝?我希望書中能夠有關於這些等級劃分的詳細介紹,讓我明白為什麼有的岩茶價格會如此昂貴,而有的則相對親民。瞭解這些,不僅能幫助我更好地選擇茶葉,也能讓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岩茶的“靈魂”,而不僅僅是它錶麵的香氣和滋味。這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滿足,也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意。
評分作為一個非常注重實用性的人,一本好書對我來說,意味著能夠解決我實際遇到的問題,並且給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這本書的“正版包郵 現貨”這樣的信息,首先讓我覺得購買起來很放心,不用擔心買到盜版或者缺貨。而“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 圖解版 第2版 辨彆識彆品鑒岩茶分類等級文化”這些字眼,則精準地抓住瞭我想要學習岩茶的幾個關鍵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讓我能夠快速入門,並且在實際操作中能夠看到效果。我最期待的是書中關於“辨彆識彆”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簡單易學的技巧,比如在購買茶葉時,如何通過觀察乾茶的外形、聞乾茶的香氣,就能初步判斷茶葉的品質。同時,在衝泡之後,如何通過觀察茶湯的顔色、香氣、滋味,以及葉底,來進一步驗證和判斷。我希望這本書的“圖解版”能夠真正做到圖文並茂,用清晰的圖片輔助我理解文字內容,讓我能夠做到“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而“分類等級”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對照錶或者說明,讓我能夠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預算,來選擇適閤自己的岩茶,而不是盲目地購買。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學有所用”的工具書,我期待它能讓我在這個夏天,真正地享受品味岩茶的樂趣,並且對岩茶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不再被各種信息所睏擾。
評分我一直認為,學習一門新事物,如果能有直觀的視覺輔助,會事半功倍。這本書的“圖解版”這三個字,讓我眼前一亮。我對茶葉的外形、衝泡過程的很多細節,總是憑空想象,缺乏一個具象化的參照。想象一下,如果這本書能夠用清晰的圖片,展示不同岩茶品種的乾茶形態,比如條索的粗細、捲麯程度,甚至不同工藝處理下的細微差彆,那將是多麼直觀的學習方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如何觀察葉底的圖示,因為葉底往往能反映齣茶葉的品質和製作工藝。還有,衝泡過程中的水溫、齣湯時間這些關鍵點,如果能配上圖來演示,我這種動手能力一般的人也能更容易掌握。更何況,它還提到瞭“辨彆識彆品鑒岩茶分類等級文化”,這讓我聯想到,會不會有圖片對比不同等級的岩茶,或者不同産區岩茶的特色圖集?我希望它能通過大量的圖片,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和實際茶葉聯係起來,不用再費力地去腦補那些文字描述中的畫麵。這種“眼見為實”的學習方式,對我來說比乾巴巴的理論知識要管用得多。對於我這樣既想瞭解岩茶,又希望學習過程不枯燥的讀者來說,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無疑是最佳的選擇。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做到“圖解”,而不是敷衍的幾張示意圖,而是真正能夠幫助我“看見”岩茶的本質。
評分我平時比較喜歡喝茶,也接觸過一些不同種類的茶葉,但對於岩茶,總覺得隔著一層紗。市場上岩茶的種類繁多,什麼“武夷岩茶”、“大紅袍”、“肉桂”、“水仙”,聽著名字就讓人眼花繚亂,更彆提去區分它們的口感、香氣和等級瞭。這本書的“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以及“辨彆識彆品鑒岩茶分類等級文化”這些內容,正是我迫切需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友,耐心地給我講解岩茶的世界。它應該能告訴我,到底什麼是岩茶?它的産地有什麼特色?不同品種的岩茶,在香氣、滋味、口感上究竟有什麼顯著的區彆?比如,肉桂的桂皮香是怎麼來的?水仙的“蘭花香”又有什麼特彆之處?還有,那些關於“岩韻”、“骨韻”的說法,書中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有所體會。我更關心的是如何“辨彆識彆”和“分類等級”。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通過衝泡、品鑒,來判斷一款岩茶的好壞,以及它可能屬於哪個等級?我希望它能避免過於學術化的術語,而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教會我如何從一杯茶中讀齣它的故事和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套完整的“岩茶知識體係”,讓我能夠從一個完全的“小白”成長為一個能基本鑒賞岩茶的愛好者。
評分這本關於岩茶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挺實在的。我一直對茶葉有點興趣,但岩茶這個領域總是覺得有點深奧,尤其是要區分不同的品種、等級,還有那些關於産地、工藝的說法,聽起來就頭大。這本書的“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和“圖解版”這些字眼,就像是給我這樣的新手打瞭一針強心劑,感覺終於有瞭一本能夠真正帶我入門的書。我特彆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比如圖文並茂地講解,讓我能快速掌握識彆岩茶的關鍵點。我常常在茶葉店裏看到琳琅滿目的岩茶,但自己卻分辨不齣好壞,有時候買迴來覺得味道和預期不一樣,心裏挺不是滋味的。如果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從乾茶的外形、色澤,到衝泡後的葉底、湯色,甚至香氣和滋味,都有一個係統性的判斷方法,那對我來說就是無價之寶瞭。而且,它提到“辨彆識彆品鑒岩茶分類等級文化”,這幾個詞眼都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它能打破那些“玄乎”的說法,用科學、實用的方法,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自信地挑選齣自己喜歡的岩茶,並且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被商傢忽悠。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成為我認識岩茶的啓濛導師,讓我在品鑒岩茶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能夠真正享受其中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