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图解版)第2版》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篇 进入岩茶世界 / 001
一、岩茶之旅 / 002
(一)大红袍母树/ 002
(二)万里茶路起点:下梅/ 003
(三)印象大红袍/ 006
(四)岩茶与儒释道的关系/ 006
二、武夷茶与武夷岩茶 / 009
三、走进博物馆的“大红袍” / 010
四、屏幕上的武夷茶 / 011
第二篇 岩茶之出/ 013
一、现今岩茶产地 / 014
二、正岩、半岩与洲茶 / 016
(一)正岩产地与特点/ 017
(二)半岩产地与特点/ 021
(三)洲茶产地与特点/ 021
(四)正岩、半岩与洲茶的品质比较/ 021
三、岩茶知名企业(商会) / 021
(一)百年传统茶行/ 021
(二)现今武夷山岩茶品牌企业(商会)/ 023
第三篇 岩茶之生/ 025
一、岩茶的生长环境 / 026
(一)土壤/ 026
(二)温度/ 027
(三)水分/ 027
(四)光照/ 027
二、岩茶栽培 / 027
三、岩茶种植品种 / 030
四、茶树花名 / 033
第四篇 岩茶之成/ 035
一、岩茶采摘 / 036
(一)采摘时间/ 036
(二)采摘标准/ 037
(三)采摘方式/ 037
(四)茶青贮运/ 037
二、手工制作岩茶 / 037
三、机制岩茶 / 040
第五篇 岩茶之辨:大红袍·水仙/ 043
一、岩茶名丛 / 044
二、名丛之冠大红袍 / 045
(一)大红袍母树与“奇丹”/ 045
(二)拼配大红袍/ 046
(三)优质大红袍的辨识与选购/ 048
三、岩茶望族水仙 / 049
(一)春季水仙与冬片水仙/ 049
(二)老枞水仙/ 051
(三)老枞水仙的选购/ 051
第六篇 岩茶之辨:名丛/ 053
一、岩茶主要名丛辨识 / 054
二、岩茶的陈放与优劣鉴别 / 059
三、如何辨识岩韵 / 062
(一)岩韵是什么/ 062
(二)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独特风格/ 062
(三)岩韵的显著特征/ 063
(四)岩韵的形成原因/ 064
四、武夷岩茶的储藏 / 064
(一)存放条件/ 064
(二)具体保存方法/ 065
第七篇 岩茶之享/ 067
一、岩茶与健康 / 068
(一)消除疲劳,提神益思/ 068
(二)消食除腻,止渴生津/ 068
(三)利尿排毒,杀菌消炎/ 069
(四)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070
(五)减肥健美,强心健体/ 071
(六)科学饮茶,有利健康/ 071
二、岩茶冲泡品饮 / 072
(一)武夷岩茶的生活泡法/ 072
(二)武夷岩茶的审评泡法/ 074
(三)武夷岩茶的茶艺泡法/ 074
三、特色茶饮、茶餐、茶点 / 075
(一)特色茶饮/ 075
(二)特色茶餐/ 077
(三)特色茶点/ 078
第八篇 岩茶之美:茶艺·茶席/ 083
一、岩茶茶艺 / 084
二、居家茶席 / 091
第九篇 岩茶足迹/ 097
一、岩茶的兴衰 / 098
二、因茶市而盛的下梅村 / 099
三、岩茶传播中的两个重要家族—晋商常氏、下梅邹氏 / 100
四、武夷岩茶原产地产品保护申请获批 / 101
五、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101
六、武夷岩茶在北京 / 101
七、武夷岩茶在东北 / 102
八、武夷岩茶香飘海外 / 103
九、海峡两岸的茶缘 / 104
第十篇 岩茶礼俗/ 113
一、饮茶风俗 / 114
(一)敬茶/ 114
(二)斗茶/ 114
二、茶与婚礼 / 116
三、祭祀用茶 / 116
四、喊山与开山 / 117
(一)何为“喊山”/ 118
(二)何为“开山”/ 118
五、武夷采茶歌谣 / 119
第十一篇 岩茶历史与诗文/ 121
一、悠久的历史 / 122
(一)武夷山何时有茶/ 122
(二)武夷茶兴盛于唐宋/ 124
(三)元定为贡品,明改制炒青绿茶/ 125
(四)历史上武夷茶的对外贸易/ 126
(五)武夷茶之妙,正当兴盛时/ 130
二、历代高僧与武夷茶 / 133
(一)扣冰古佛(唐、五代)/ 133
(二)禅月大师贯休(唐、五代)/ 134
(三)圆悟、大慧、道谦(宋)/ 135
(四)茶烹香水胜曹溪:超位禅师、铁华上人(明、清)/ 135
(五)一宵茶话留千载:释超全(清)/ 136
三、文人逸士与岩茶 / 138
(一)道家内丹南五祖白玉蟾与武夷茶/ 138
(二)才子袁枚品武夷茶/ 138
四、武夷咏茶诗赏析 / 138
五、茶事词曲 / 145
(一)茶词/ 145
(二)茶曲/ 147
专题一 探寻茶汤的奥秘—茶百戏的传承与创新 / 148
专题二 武夷岩茶术语 / 156
专题三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 / 158
专题四 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 / 172
专题五 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 / 180
专题六 岩茶热点问题问答 / 188
参考文献 / 190
本书引领茶友:
?1?78?1?75了解岩茶山场 认识武夷名丛
?1?78?1?75探究茶汤奥秘 思索产业发展
内容简介
《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图解版)第2版》是由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二三十年的茶人、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茶学专业教师,以及北京、长春爱好岩茶的茶人一起编写的。他们非常刻苦求真、讲究科学,在编写过程中,翻阅大量古今书籍,查找相关专业资料,并亲自前往岩茶生产第一线,与茶农、茶商以及茶文化人、行政官员交朋友,虚心求教,对原稿多次修改。
李远华,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茶学、分子生物学项目评议评审专家,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南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这本关于岩茶的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挺实在的。我一直对茶叶有点兴趣,但岩茶这个领域总是觉得有点深奥,尤其是要区分不同的品种、等级,还有那些关于产地、工艺的说法,听起来就头大。这本书的“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和“图解版”这些字眼,就像是给我这样的新手打了一针强心剂,感觉终于有了一本能够真正带我入门的书。我特别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比如图文并茂地讲解,让我能快速掌握识别岩茶的关键点。我常常在茶叶店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岩茶,但自己却分辨不出好坏,有时候买回来觉得味道和预期不一样,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从干茶的外形、色泽,到冲泡后的叶底、汤色,甚至香气和滋味,都有一个系统性的判断方法,那对我来说就是无价之宝了。而且,它提到“辨别识别品鉴岩茶分类等级文化”,这几个词眼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能打破那些“玄乎”的说法,用科学、实用的方法,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自信地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岩茶,并且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被商家忽悠。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成为我认识岩茶的启蒙导师,让我在品鉴岩茶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能够真正享受其中的乐趣。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新事物,如果能有直观的视觉辅助,会事半功倍。这本书的“图解版”这三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对茶叶的外形、冲泡过程的很多细节,总是凭空想象,缺乏一个具象化的参照。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图片,展示不同岩茶品种的干茶形态,比如条索的粗细、卷曲程度,甚至不同工艺处理下的细微差别,那将是多么直观的学习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如何观察叶底的图示,因为叶底往往能反映出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还有,冲泡过程中的水温、出汤时间这些关键点,如果能配上图来演示,我这种动手能力一般的人也能更容易掌握。更何况,它还提到了“辨别识别品鉴岩茶分类等级文化”,这让我联想到,会不会有图片对比不同等级的岩茶,或者不同产区岩茶的特色图集?我希望它能通过大量的图片,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茶叶联系起来,不用再费力地去脑补那些文字描述中的画面。这种“眼见为实”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比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要管用得多。对于我这样既想了解岩茶,又希望学习过程不枯燥的读者来说,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做到“图解”,而不是敷衍的几张示意图,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看见”岩茶的本质。
评分作为一个非常注重实用性的人,一本好书对我来说,意味着能够解决我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且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本书的“正版包邮 现货”这样的信息,首先让我觉得购买起来很放心,不用担心买到盗版或者缺货。而“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 图解版 第2版 辨别识别品鉴岩茶分类等级文化”这些字眼,则精准地抓住了我想要学习岩茶的几个关键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能够快速入门,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看到效果。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辨别识别”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技巧,比如在购买茶叶时,如何通过观察干茶的外形、闻干茶的香气,就能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同时,在冲泡之后,如何通过观察茶汤的颜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来进一步验证和判断。我希望这本书的“图解版”能够真正做到图文并茂,用清晰的图片辅助我理解文字内容,让我能够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分类等级”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对照表或者说明,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预算,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岩茶,而不是盲目地购买。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够帮助我“学有所用”的工具书,我期待它能让我在这个夏天,真正地享受品味岩茶的乐趣,并且对岩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不再被各种信息所困扰。
评分我平时比较喜欢喝茶,也接触过一些不同种类的茶叶,但对于岩茶,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市场上岩茶的种类繁多,什么“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水仙”,听着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更别提去区分它们的口感、香气和等级了。这本书的“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以及“辨别识别品鉴岩茶分类等级文化”这些内容,正是我迫切需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友,耐心地给我讲解岩茶的世界。它应该能告诉我,到底什么是岩茶?它的产地有什么特色?不同品种的岩茶,在香气、滋味、口感上究竟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比如,肉桂的桂皮香是怎么来的?水仙的“兰花香”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那些关于“岩韵”、“骨韵”的说法,书中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体会。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辨别识别”和“分类等级”。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通过冲泡、品鉴,来判断一款岩茶的好坏,以及它可能属于哪个等级?我希望它能避免过于学术化的术语,而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教会我如何从一杯茶中读出它的故事和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套完整的“岩茶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一个完全的“小白”成长为一个能基本鉴赏岩茶的爱好者。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种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它的代表性事物入手。岩茶,特别是武夷岩茶,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这本书的“分类等级文化”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岩茶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希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品鉴一杯茶,更能够带我走进岩茶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渊源,比如武夷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独特的茶叶的。我期待书中能讲述一些关于岩茶的传奇故事,比如大红袍的由来,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岩茶的赞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不同等级的岩茶是如何划分的,这种划分是基于哪些标准?是产地、品种、采摘时间,还是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关于这些等级划分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为什么有的岩茶价格会如此昂贵,而有的则相对亲民。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选择茶叶,也能让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岩茶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它表面的香气和滋味。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