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儒家遗产与《春秋繁露》中华书局鲁惟一9789888488483

董仲舒:儒家遗产与《春秋繁露》中华书局鲁惟一97898884884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董仲舒
  • 春秋繁露
  • 儒家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汉代
  • 中华书局
  • 鲁惟一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9888488483
商品编码:234610709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為魯惟一教授近年新作,英文版由Leiden & Boston: Brill出版社2011年出版,將董仲舒和他的聲望放到西漢歷史和思想發展的層面上,對公元前2世紀董仲舒在思想和決策上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具有顛覆性的觀點。

董仲舒的生卒年約為公元前198年至約前107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太可能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的封建統治政策。作者認為,董仲舒的某些觀點,例如〈天人三策〉中的內容後來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但因此認為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一個統一連貫的思想體系,或者說董仲舒等人是在傳播這一系統化的學說,顯然是不成熟的。一直要到東漢時,這樣的系統才逐漸建立起來,而儒家學說真正發揮效力至少要等到唐代。我們在西漢的歷史文獻中並不能找到證據證明在董仲舒的時代,「儒家」已經成為一種治理百姓的理想或方式,或是壓倒其他各家而取得了「勝利」。

董仲舒所謂的「一統」也無關朝代和政治的統一。

從研究古代文獻的普遍標準來看,現在很難再承認董仲舒是整部今本《春秋繁露》的作者。




《汉代学术的转向:从黄老到儒学的思想脉络》 导言:帝国构建与思想重塑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代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从秦代以来的黄老清静之学向独尊儒术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思想碰撞、政治博弈与学术积累的过程。在秦朝统一六国、奠定大一统帝国版图后,如何有效地治理庞大且多元的疆域,成为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初期奉行的黄老之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在恢复社会生产力、休养生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帝国步入稳定发展期,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构建意识形态统一性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历史进程中,各主要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局限,最终聚焦于儒家思想如何通过适应时代需求、结合本土实践,最终确立其作为帝国正统思想的地位。 第一部分:汉初的底色——黄老之学的遗存与困境 第一章:秦制解构与黄老复兴 秦朝的严酷统治及其速亡,使汉初统治者对强力推行法制产生了深刻的戒心。高祖刘邦及其追随者们深谙“德主刑辅”的道理,在实践中不自觉地采纳了老庄学派中“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思想。本章将分析《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如何被抽象化、政治化,并内化为汉初治国方针的理论基础。重点考察文景之治中,具体体现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背后的思想逻辑。 第二章:黄老学说的内在张力与实践瓶颈 尽管黄老之学在恢复经济方面卓有成效,但其“无为”的内核在面对日益膨胀的帝国治理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深入探讨黄老学说在处理诸侯王权力、边疆安全及社会等级固化等问题时的理论困境。随着社会矛盾的深化,简单回归自然、顺应民心的理念已无法提供一套系统化的伦理和政治规范,这为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的学说腾出了空间。 第二部分:儒学的艰难入场与理论预备 第三章:早期儒家思想的零星实践 在黄老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儒家思想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以较为边缘和保守的形式存在。本章考察了早期如陆贾、贾谊等思想家如何尝试将儒家的“仁义”和“礼制”概念,以一种相对柔性的方式引入政治论辩中,批评黄老的“无所为”带来的消极后果。贾谊的《过秦论》等作品,既吸取了法家“大一统”的政治遗产,又试图用儒家的历史教训来警示当权者,展现了思想融合的早期努力。 第四章:汲黯与田蚡的政治角力 汉初朝堂上,主张“以儒治国”与“以黄老循吏”的两种路线的代表人物之间的争论是思想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本章聚焦于以汲黯为代表的儒家卫道士,如何利用对景帝朝政的批评,凸显儒家在道德约束、纲常伦理构建上的优势。同时,分析田蚡等拥护黄老思想的大臣如何利用短期政绩来巩固其地位,为最终的路线选择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董仲舒之前的思想集成与铺垫 第五章:阴阳五行说的汉代化 在儒家真正确立正统地位之前,一套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宇宙论和政治哲学必须先被构建出来。本章详细梳理了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是邹衍以来,如何被汉代思想家吸收和改造,成为连接天道与人事、君权与伦理的桥梁。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吉凶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为后来的政治合法性论证提供了强大的“天命”框架。 第六章: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知识精英 汉初的封国与郡县并存的格局,使得地方知识精英们在保持自身学派传承的同时,也在为地方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本章分析了这些区域性学派,如巴蜀的神秘主义传统、东方沿海的重视礼仪的遗风等,如何为后期儒学吸收和整合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土壤,使得最终的“儒学”不再是单纯的孔孟之学,而是融入了时代所需的综合性学说。 第四部分:武帝时代的决断与儒学的新生 第七章:汉武帝的政治需求与思想选边 汉武帝的统治标志着帝国从“休养生息”向“积极扩张”的重大战略转移。这一阶段对内需要强大的思想工具来巩固皇权、规范官僚体系,对外需要一套具有进取精神的意识形态来支持征伐与开疆拓土。本章将阐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如何被重新诠释,以满足中央集权对“忠君”与“道德楷模”的迫切需求。 第八章:法家遗绪与儒家的新形态 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独尊儒术”并非对法家的彻底抛弃,而是一种巧妙的融合。本章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吸收了秦代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官僚选拔的实用主义经验后,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一套既有道德外衣又有强大制度支撑的统治哲学。这种新形态的儒学,实际上是儒家伦理与法家制度的结合体,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奠定了基本范式。 结论:思想史的典范转移 本书最终论证,汉代思想的转向,是特定历史阶段内政治实用性、社会需求与既有学术资源互动的结果。从黄老的松弛到儒学的严谨,是帝国从婴儿期走向成熟期的必然选择。这一典范转移不仅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结构,更在深层次上定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与社会责任,为后续所有学术流派的兴衰提供了参照系。本书避免了将思想史视为线性进步的简单叙事,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展现了思想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阅读此书的体验,如同经历了一场精妙的智力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涧般清澈明快地铺陈史实,时而又如深海般层层递进地剖析义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董仲舒的哲学体系还原为一套服务于特定社会结构和统治需要的工具。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却不显得堆砌,每一个引述和论断都服务于整体的论点。通过对“天道运行”与“君权神授”之间关联的深入探讨,作者揭示了儒家在转型期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和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被塑造、被赋予权力并最终统治一方天下的精彩史诗。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如何实现“合法性”构建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灯塔般的存在。

评分

二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如行云流水,但其间蕴含的思辨深度却令人不敢有丝毫松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概念时所采取的清晰梳理方式,仿佛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繁复的古代语境之中,最终抵达思想的核心地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似乎总能捕捉到董仲舒思想的兴奋点和矛盾之处,并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那种对传统儒学进行“汉代化”改造的创造性,那种试图在孔子思想与秦朝强权政治之间架设桥梁的政治智慧,都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读完后,我不再将董仲舒视为一个刻板的教条化身,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关口做出关键抉择的、充满人性光辉的古代思想家。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评分

三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厚重之作。它超越了对单一思想家生平的叙述,而是将董仲舒的思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细致,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词源和演变过程的追溯,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礼”与“法”在汉初的紧张关系这一章节,它揭示了董仲舒学说背后的现实政治考量。这种将抽象哲学与具体政治操作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全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历史的温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儒学如何成为国家正统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参照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反思意识形态构建的复杂机制。

评分

一 这部著作简直是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以一种极为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汉代大儒的恢弘气象与独特智慧。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礼乐崩坏、思想争鸣的时代,亲眼目睹这位大学者如何力挽狂澜,构建起一套宏大而严密的学说体系来回应时代的呼唤。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不仅梳理了董仲舒思想的脉络,更进一步探讨了其学说在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它如何被官方意识形态所接纳并最终塑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格局。书中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特别是其“天人感应”理论的建构,展现了一种将道德秩序与宇宙律令相结合的雄心,这种将内圣外王之道统一起来的努力,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未陷入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保持了一种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审慎,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维的董仲舒形象。

评分

五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乐趣是兼具的,这在中国古代思想研究领域并不多见。作者的笔调是冷静克制的,但其背后蕴含的热情和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捕捉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关注董仲舒的思想内核,更着眼于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漂流”与“变异”。特别是书中对董仲舒思想的“实用性”分析,打破了我过去对这位圣人只知抱残守缺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解构”的姿态,审视了儒家如何在汉代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蜕变,从而确保了其长久的影响力。全书结构清晰,逻辑推演严谨,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有了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认识。这是一部足以传阅并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