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务员制度香港中华书局黃湛利9789888366682政治制度进口

香港公务员制度香港中华书局黃湛利9789888366682政治制度进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公务员制度
  • 政治制度
  • 香港中华书局
  • 黄湛利
  • 9789888366682
  • 进口图书
  • 社科
  • 政治学
  • 公务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中华书局
ISBN:9789888366682
商品编码:2378912607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公務員制度是現代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嘗試參照著名學者伯克等人設計的比較公務員制度的分析架構,對香港公務員制度展開研究,系統而深入地介紹香港現行公務員制度,包括香港公務員的職位分類與編制、招聘與晉升、任用、培訓與發展、評核與獎勵、薪酬、福利、紀律及勞資關係各個範疇。既重視描述性的敘述,也進行概念及學術闡釋,力求造到理論與實踐兼備、描述與分析兼備。

香港公務員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有效率、為廉潔、具活力的公務員隊伍之一,這支隊伍的形成,靠的是世界各國公認的科學的公務員管理制度設計和有效實施。

本書可作為公共事務部門、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及有關機構的公務員及相關人員工作、學習和研究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大學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學科及相關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及MPA學員學習和培訓用書。一般讀者若對香港公務員制度感到興趣,本書正可使他們得到全貌的認識。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变迁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演变历程。全书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结合丰富的史料和多元的理论视角,详细考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瓦解、共和制度的艰难探索、威权政治的兴衰以及最终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初步确立等重大历史阶段。重点分析了不同政治形态下,权力结构、选举制度、法律体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本书不仅关注制度表层形态的更迭,更深入探讨了推动这些变迁的社会力量、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晚清的“两难困境”与制度的萌芽(1840-1911) 本章首先回顾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王朝体制面临的内忧外患。在内部分裂和外来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性的改革,这些改革为后来的制度变迁埋下了伏笔。 1.1 洋务运动的制度意涵:探讨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领域的变革如何触及到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以及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隐性制度后果。 1.2 戊戌变维新的昙花一现:聚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尝试,分析其失败的深层原因——既在于守旧势力的顽固抵抗,更在于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成熟的政治运作经验。 1.3 预备立宪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详述清末“新政”中推行的地方自治、资政院和咨议局的设立,指出这些看似现代化的举措是如何在皇权与士绅、中央与地方之间制造出难以调和的矛盾。预备立宪最终成为加速清朝灭亡的催化剂,而非稳定器。本节将细致剖析“皇族内阁”的设立如何彻底摧毁了立宪派对改良道路的最后希望。 第二章:民初共和的试验与挫折(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转向,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共和的理想很快被军阀割据和权力斗争所吞噬。 2.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与局限性:分析这部宪法草案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并对比其在实践中如何受到袁世凯强权政治的挑战。重点探讨了早期政党政治的脆弱性,以及地域性和军事力量对中央权威的侵蚀。 2.2 “五四”运动与政治文化的重塑:考察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理论的引入(如自由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深刻反思,这为后续的政治力量重组奠定了思想基础。 2.3 训政的提出与国民党的崛起:分析孙中山在革命屡遭挫折后,从“宪政”转向“训政”的理论逻辑转变,即将国家权力集中于革命政党手中,通过指导和教育国民来实现最终的宪政目标。 第三章:国民政府的威权统治与制度化尝试(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制度建设既有引入西方现代国家管理模式的努力,也深受其自身党国体制的约束。 3.1 党治与国治的张力:深入分析国民党“以党治国”的体制设计,即党纲、党章如何凌驾于国家法制之上,探讨这种双重权力结构在日常行政中的运作方式与效率问题。 3.2 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的博弈:考察国民政府在统一过程中,与地方实力派、新军阀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妥协,分析其税收、军事和人事任命权力的渗透程度。 3.3 宪政的回归与停滞:详述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为兑现“还政于民”的承诺而进行的修宪过程,特别是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颁布。然而,由于内战爆发和紧急状态的持续,这部宪法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实施,其“纸面上的”宪政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第四章:解放区的政治试验与新政权的奠基(1927-1949) 本章将视角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分析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探索出的独特政治制度模式。 4.1 苏维埃制度的初步构建:考察早期工农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以及土地革命中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重点分析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萌芽。 4.2 “三三制”的实践与统一战线策略: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在政治结构上推行的“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和中间派按比例参与政权,这是对建立广泛民主联盟的重大制度创新。 4.3 政治协商会议的酝酿: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超越传统的议会民主观念,提出并积极筹备召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协商会议,以确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 结论: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 全书最后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传统权力文化、西方现代思潮以及具体历史机遇相互作用下的复杂产物。从帝制到共和,再到最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构想,每一步的制度创新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重组与代价。理解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关键钥匙。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结合: 不仅关注中央大政方针,也细致考察地方层面的具体制度实施情况。 理论深度: 引入比较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视角,对制度的生命力与局限性进行批判性分析。 史料扎实: 充分利用了档案文献、政府公报、党派文献及学人回忆录,确保论述的可靠性与细节的丰富性。 叙事清晰: 结构严谨,逻辑推进自然,适合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和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的某些严肃的政治学著作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操作手册”与“历史画卷”的完美结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不同级别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角色差异分析,细致入微,让人看到权力是如何在层级之间流动和制衡的。我曾疑惑,如此庞杂的体系如何能保持高效运作,书中关于“职业化精神”的论述给予了解答——那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工作流程中的具体规范与文化传承。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和引用的法例条文进行思考,这迫使我跳出日常的政治情绪,回归到制度本身的冷静审视。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时事热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显得有些“慢热”,但正是这种沉淀下来的叙事,才构建了理解当下局面的坚实基础。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制度,更是在探究一个制度如何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特质与韧性,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精确性交织在一起,引人深思。

评分

初捧此书,便觉一股沉稳之气扑面而来,装帧设计雅致,纸张触感温润,尽显中华书局一贯的匠心。我本是初涉香港政治领域,对“公务员制度”这一宏大议题尚感陌生,但作者黄湛利的笔触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公务员体系的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殖民地时期、回归前后等关键节点。尤其赞赏其对“问责制”的探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剖析,更有许多鲜活的案例支撑,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张力与智慧。他并未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架构娓娓道来,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书中对于人员选拔、薪酬体系、培训机制等方面的论述,详略得当,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本地情境的深刻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治理逻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拼凑出的印象,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体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香港社会运作核心的窗口,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他者视角”下的理解框架。作为一名身处不同政治文化环境的读者,要理解香港的治理模式,必须跳出自身的文化定势。黄湛利先生的文字,恰恰提供了一个冷静的、立足于香港本土实践的观察点。书中关于“公务员的政治中立性”与“对特区政府政策的忠诚度”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这种平衡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制度惯性、法律约束以及不成文的政治默契来维持的。这种对“微妙平衡”的捕捉和记录,远比简单地罗列规章制度要高明得多。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联想到其他一些城市的行政管理模式,但这本书所展现的香港经验,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它成功地将制度的历史性、法律的约束性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既具学术深度又富含实践价值的宏大图景,是一部值得所有关注城市治理者深思的力作。

评分

这部书的阅读体验,带着一种独特的“抽丝剥茧”的满足感。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查阅完一个概念后,会立刻翻到书的另一部分寻找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法律依据,因为作者非常巧妙地在全书各个章节之间建立了多重参照的线索。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使我对公务员制度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在讨论到“政治委任”与“常任文官”之间的权限边界时,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他用一系列对比和对照,清晰界定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和政治责任的承担机制。这种细致的区分,对于理解香港特区政府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装帧上的精致感也为阅读增色不少,厚实的篇幅中,排版疏朗有致,注释详尽,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质量的尊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工具书与学术专著的混合体,未来在处理相关议题时,我一定会经常翻阅其中的特定章节进行印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官方背景较强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担心其内容会过于侧重于官方叙事,缺乏批判性的反思。然而,黄湛利的这部作品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设。它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对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未来挑战进行了坦诚的探讨。例如,在涉及廉政公署与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章节,作者并未回避早年间存在的灰色地带,而是将其置于香港法治环境不断强化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解析,这种“历史的辩证法”非常高明。此外,书中对科技进步对公务服务带来的冲击的分析,也展现了作者的前瞻性视野,他讨论了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论据扎实,数据详实,绝非空泛的理论推演。对于希望从深层次了解香港行政体系“为何如此”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教会我,理解一个治理体系,必须深入到其基础规则和文化基因之中去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