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阴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2359722048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J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ZM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FC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FC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J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WQ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FC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J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JT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J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FC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JT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FC平淡,WQ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J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FC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J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FC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J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J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J变成了FC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J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FC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J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J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J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J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长久的,也是Z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FC难堪,FC尴尬,也FC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J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FC复杂的内容和FC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FC重要的,这J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J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FC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J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WQ。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WQ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J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JT,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J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FC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WQ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J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WQ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J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FC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FC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J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J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FC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SJ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FC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与《蒋勋说宋词(修订版)》:穿越时空,感悟文学之美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星空中,唐诗与宋词无疑是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细腻的感悟和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两扇通往唐诗宋词艺术殿堂的大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与《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作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这两大文学体裁的一次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温柔回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盛唐风骨,诗意人生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如同盛唐的缩影,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壮丽山河、家国情怀、个体生命体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刻对话。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并非枯燥的学术考据,也不是生硬的诗歌鉴赏,而是一场与唐代诗人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他带领读者走进诗人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 本书的魅力在于,蒋勋先生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将唐诗置于整个唐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他不会止步于字词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诗歌背后隐藏的社会脉络、政治风云、哲学思想以及审美取向。读者可以了解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他游侠般的经历、盛唐开明的社会氛围以及道家思想的浸润有着怎样的关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又是如何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身处战乱年代的艰难与坚韧。 更重要的是,蒋勋先生将唐诗的解读与当下人的情感体验连接起来。他能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触及那些隐藏在诗句深处的普遍人性,比如离愁别绪、对故土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当我们读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仅是欣赏其辞藻的优美,更是被其中超越时空的友情所感动,感受到即使相隔遥远,心灵的契合依然能够带来温暖。当我们读到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更能体会到那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爱情愁绪,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当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对诗人的选取极具代表性,从初唐的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几乎涵盖了唐代诗坛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代表人物。蒋勋先生并不拘泥于对名家名作的剖析,也同样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诗歌,发掘它们独特的价值。他会带领读者品味高适的边塞诗,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壮美;也会带领读者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与洒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不乏幽默和情趣,让枯燥的文学赏析变得生动有趣。蒋勋先生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为你描绘诗歌的世界。他会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诗歌意境具象化,让你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例如,在解读杜甫的诗歌时,他可能会将诗人的情感比作汹涌的潮水,将诗人的忧虑比作沉重的石头,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修订版的推出,更是为这部经典之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或许在史料考证、文学阐释,乃至排版设计上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内容更加严谨,阅读体验更加舒适,让这本关于唐诗的经典著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提升读者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的指南。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婉约风情,词韵人生 如果说唐诗是盛唐的壮丽史诗,那么宋词便是宋朝细腻的内心独白。宋词以其婉约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抒发了宋代士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如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风雅生活的大门,让人们在字里行间,触摸宋词的脉搏,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本书与《蒋勋说唐诗》一样,同样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解读理念。蒋勋先生深知,词,尤其是一些婉约派的词,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个人内心世界的袒露。他会将读者带入词人的生活情境,去体会他们身处的时代,他们的爱情、友情、家国之思,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与豁达。 在解读宋词时,蒋勋先生尤其擅长挖掘词句背后隐藏的“情绪”。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词人表达的喜悦、哀伤、相思、愁苦,并将这些情绪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共情的方式进行阐释。当我们读到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仅是欣赏其描绘相思的极致,更是被其中那种执着而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仿佛能看到那个为爱而消瘦的身影。当我们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能体会到那种极度的孤独与凄凉,感受到词人身处乱世,家国飘零,独守孤寂的那份无助。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的选词极具代表性,涵盖了宋词的各个重要流派和代表词人。从温婉细腻的柳永、晏殊,到豪放旷达的苏轼,再到婉约大家李清照,以及辛弃疾的爱国豪情,都得到了深刻的解读。蒋勋先生的解读,不会局限于某个词牌的格律,而是深入到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他能够巧妙地将词句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加立体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 例如,在解读苏轼的词时,他会带领读者感受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能体味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温情,更能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感受到他在逆境中的一份超然。而对于李清照,他会细致地描摹词人细腻的少女情怀,也会深刻地解读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沉痛与哀伤,让读者感受到女性在历史中的坚韧与脆弱。 本书的语言依然保持着蒋勋先生一贯的风格:亲切、流畅、富有哲思。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生活化的例子,阐释最复杂的艺术。他会运用意象化的语言,将词中的景物、情感,以及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读者眼前。例如,在解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时,他可能会用画面感极强的描述,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萧瑟、孤寂的意境,从而理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的魅力所在。 修订版的推出,无疑是对这部宋词解读经典的又一次完善。在保留了原有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同时,可能在文本的梳理、例证的补充,以及视觉呈现上都进行了优化。这使得《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将宋词的精髓传递给新一代的读者。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与《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作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重要组成,共同构筑起了一道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桥梁。这个系列,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哲学思考以及历史变迁的一次全面呈现。 蒋勋先生通过对唐诗和宋词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仅让读者欣赏到了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畏与热爱。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那些古老的诗句中,蕴含着怎样的生命智慧;在那些曾经的悲欢离合里,映照着怎样的普遍人性。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拉近了古典文学与当代读者的距离。它打破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壁垒,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深厚的文化滋养。 这两本书,如同两盏明灯,照亮了唐诗宋词的艺术殿堂。它们不仅仅是提供知识的读物,更是触及心灵的启迪。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那些千古传唱的诗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体味人生,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总而言之,《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与《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蒋勋先生献给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优美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最终,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之美,以及文学之美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人生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从喧嚣走向了宁静,从壮阔走向了细腻。与唐诗的激昂不同,宋词更像是一种低语,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蒋勋先生引导我走进了那个文人荟萃的时代,让我得以窥见晏殊的温润,柳永的婉约,辛弃疾的豪迈,以及李清照的哀婉。他不仅仅解读了词牌的韵律和词句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读《蝶恋花》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又被那份雄心壮志所震撼。蒋勋先生的讲解,总能触及到最柔软的心灵。他对于词人情感的剖析,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普通读者的感悟。他让我明白了,宋词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吟咏,更是士人阶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情感寄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智者对话,他用浅显的语言,为我揭示了宋词的无穷魅力,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去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去体味那些深刻的人生。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不像传统的文学史著作那样,以时间为线,罗列史实,而是以“美”为切入点,从一个更加感性、更加人文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蒋勋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用最贴近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这里看到了诗经的朴实与真挚,看到了楚辞的浪漫与想象,看到了汉赋的华丽与气魄,也看到了明清小说的世态炎凉与人情百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学的美,不仅仅在于文字的雕琢,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民族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让我不再视文学为束之高阁的象牙塔,而是感受到了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它就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载体,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镜子。

评分

读蒋勋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遥远的古人拉近到我们身边,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耳边低语。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和《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这两本书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更是他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对于诗词的解读,往往能够触及到最本质的情感,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他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诗句的含义,让我瞬间就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比如,他讲杜甫的诗,总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疾苦,也让我更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讲李白的诗,则让我感受到那种不受束缚的自由精神,仿佛自己也跟随他一起在天马行空地畅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温度,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照。每一次读完,都觉得内心得到了充实,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评分

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给我带来了如同漫步盛唐街巷般的沉浸式体验。我本以为读唐诗只是为了了解诗歌本身,但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长安城的繁华,到边塞的苍凉,再到江南的烟雨,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他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地讲解格律和历史背景,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方式,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娓娓道来。我能感受到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禅意宁静。蒋勋先生的叙述,仿佛一位老友在轻轻诉说,他的语言洗练而富有画面感,时而让我会心一笑,时而又被诗句中的深情所触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唐诗的生命力,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流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尤其喜欢他将诗歌与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在品读诗句的同时,也仿佛触摸到了唐朝的脉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与那些诗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如今也化作了我心中一份淡淡的感怀。

评分

蒋勋先生的书,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在我感到疲惫或者迷茫的时候,翻开他的书,总能找到一份平静和慰藉。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分析,而是深入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人文精神。我特别欣赏他对文学作品中“情”的挖掘,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并将其用一种温和而充满力量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读他的书,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他讲述的故事,总是有血有肉,有温度,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他让我明白了,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是因为它回应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他的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懂得欣赏身边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