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二版 姚乃礼 中医诊断与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辨证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二版 姚乃礼 中医诊断与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辨证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乃礼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症状鉴别
  • 诊断学
  • 姚乃礼
  • 中医诊断
  • 辨证学
  • 临床
  • 第二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送琴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36139
商品编码:2386591657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1-12-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
作者:姚乃礼 主编
ISBN:9787117036139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1




内容介绍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辩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侯”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侯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讲座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侯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虎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证候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了现,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如:血虎舌麻的特点是舌淡而麻,瘘症有面白萎黄、心悸气短、脉搏细无力等;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症有语言不利、或有卒仆、脉弦而细数等;痰阻舌订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临床鉴别时,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规律,提示了它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目录

总论
一、症状的概念和意义
二、症状与病机的关系
三、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四、症状与治疗的关系
五、症状鉴别诊断之作用
六、症状鉴别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 恶风
2 恶寒
3 畏寒
4 寒战
5 身热肢寒
6 恶寒发热
7 寒热往来
8 但热不寒
9 壮热
10 低热
11 潮热
12 五心烦热
13 无汗
14 战汗
15 自汗
16 盗汗
17 绝汗
18 黄汗
19 汗出偏沮
20 头汗
21 心胸汗出
22 手足汗出
23 腋汗
24 身重
25 身痛
26 骨痛
27 身振摇
28 筋惕肉*
29 瘫痪
30 半身不遂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拨开迷雾,精准施治的智慧之光 在中医药浩瀚的理论宝库中,症状鉴别诊断无疑是基石中的基石,是连接疾病与治疗的桥梁。它不仅关乎医者对病情的洞察力,更直接影响着治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无数医者与求索者探寻岐黄之道、精进医术的道路上,《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由国医大师姚乃礼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倾力打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微之处。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症状罗列,而是集数代中医智慧之大成,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中医病证的症状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套清晰、准确的诊断思维体系。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完善。内容上,它紧密围绕“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将海量的临床经验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为一体。不同于以往分散的知识点,本书以“症状”为切入点,将繁杂的病症归纳为可辨识的表征,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它所阐释的,是中国辨证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一、 洞察秋毫:症状的本质与辨识 中医诊断的精髓在于“辨证”,而辨证的基础则是对“症状”的准确把握。本书开篇便着力于阐释症状的本质。作者指出,中医所谓的“症状”,并非仅仅是患者主观的感受,更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在人体外部所呈现出的客观反映。每一个症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病理信息,是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宏观整体观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 本书详细列举了常见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中的典型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心悸、头痛、肢体疼痛、月经不调、夜啼等。但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每个症状的发生机制。例如,对于“发热”,本书会详细阐述其与外感六淫、内伤积滞、阴阳失调等多种病因的联系,并根据发热的特点(如寒热、高低、时间、伴随症状等)进一步细分,指出其可能对应的证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证、湿热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等。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从单一症状到复杂证型的逻辑链条。 二、 辨证析微:症状之间的关联与区分 在中医辨证过程中,单一的症状往往不足以做出准确判断,必须将多个症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比较鉴别,来区分看似相似的病症。 本书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鉴别诊断体系。它会针对某一类症状(如腹痛),列出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因和病机,并一一分析其伴随症状的差异。例如,腹痛伴呕吐,可能提示胃肠实证;腹痛喜温喜按,可能提示虚寒;腹痛胀满,可能伴有矢气,则多为气滞。通过对这些细微差异的剖析,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即使是同一种症状,在不同的证候下,其性质、原因和治疗原则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的鉴别。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程、体质等因素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候,需要针对性治疗。反之,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机相似,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症状,这时就需要仔细辨别,找出其根本的病因病机,避免误诊误治。本书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在实践中掌握鉴别诊断的技巧。 三、 治病求本:症状与治疗的无缝对接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将症状鉴别诊断与中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每一个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后,本书会明确指出其对应的治则治法,以及常用的方剂。 例如,在鉴别出风寒感冒证后,本书会提出“辛温解表”的治则,并推荐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代表性方剂,同时还会详细解释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如何通过君臣佐使的组合,达到疏风散寒、宣肺平喘的目的。反之,对于风热感冒证,则提出“辛凉透表”的治则,推荐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这种将诊断与治疗紧密相连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临床实用性。 书中不仅提供了经典方剂,还包含了姚乃礼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方和临证配伍的独到之处。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年轻医者提升临床疗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 学术传承与时代发展 作为第二版,本书在继承中医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学术思想与研究进展。姚乃礼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年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着对疾病的认识,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在不偏离中医整体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吸收与融合,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都能从中获益。它既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也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提升临床技能的良师益友。 五、 结语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无疑是中医诊断学领域的一部力作。它以其系统性的理论构建,精微的辨证分析,以及与临床治疗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工具。本书所倡导的,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精神,是“执简驭繁,辨证施治”的治学之道。阅读本书,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更是对中医思维方式的深刻体悟。它将帮助医者拨开笼罩在复杂症状之上的迷雾,精准锁定病机,从而制定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最终实现“去邪已尽,扶正已安”的治疗目标。这本书,是每一位热爱中医、致力于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的学子与医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深入了解中医在“辨证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就在于“辨证论治”,也就是通过分析病人的具体症状、体征,结合其他因素,来判断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辨证学”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希望能通过它,系统地学习中医辨证的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是如何在辨证过程中应用的。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实际病例来演示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辨证。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中医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辨证来找出突破口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高级的辨证技巧,或者是一些经验方与辨证之间的关系,那我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中医学习境界,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症状的简单认知,而是能真正掌握辨证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风格相当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语,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我拿到的是第二版,封面上“姚乃礼”的名字也比较显眼,这对于研究中医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专业性的初步信任。我平时对中医的兴趣主要在于一些日常养生和常见病症的调理,所以拿到这本书,最想了解的就是它在“症状鉴别诊断”这块能提供多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条理清晰地教我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到关键点,并推导出病症的本质。例如,对于同一个“头痛”,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是肝阳上亢还是痰湿内阻?这本书能不能给出详细的鉴别思路和方法,这是我最期待的。我期望它不仅仅是罗列症状和诊断,而是能深入讲解背后的病理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这些深层的逻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迪智慧的书。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是一名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感兴趣的学习者,平时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在“鉴别诊断”这一块,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能够将复杂的诊断思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详细地讲解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中医病症,并针对每一种病症,给出清晰的鉴别要点。例如,对于“咳嗽”,如何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内伤咳嗽又如何进一步区分肺虚、脾虚、肾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鉴别流程,帮助我系统地梳理思路。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不失中医特色的前提下,与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和融合,这样能让我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动力,主要源于我对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体化思考模式的渴望。很多中医书籍侧重于治疗,或者仅仅是简单罗列诊断,而我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将两者紧密结合,尤其是在“鉴别诊断”这个环节做得尤为出色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在明确了疾病的“症”之后,如何才能精准地“辨证”,进而指导“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症状的临床表现,以及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病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鉴别思路,帮助我区分相似的病症,避免误诊。比如,同样是“腹泻”,是脾胃虚寒、肝郁乘脾、还是湿热蕴结?这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鉴别指引,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在我探索中医诊断与治疗的道路上,给予我清晰的指引和坚实的支撑。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临床思维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我的痛点所在。我常常在临床实践中遇到这样的情况:病人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但如何将这些症状融会贯通,找到一个核心的病机,并由此推导出准确的诊断,却常常让我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鉴别方法论,能够教会我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那样,从细微之处入手,层层剥茧,最终找到疾病的根源。我特别关注书中的“诊断”部分,它是否能够提供不同疾病之间的鉴别要点,比如区分相似的病症,或者在同一病症的不同分型中进行准确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表、流程图,或者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鉴别要点,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帮助我理解和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