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如何定义成功——家庭美满,拥有知己,腰缠万贯,经济有保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成功等等,往往都需要具备几个品质。心理学家在寻找能预示成功的个人品质时一致发现, 智力和自制力*能预示成功。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仍然不知道如何永性地提高智力, 但是他们发现了,或者至少重新发现了,提高自制力的方法。
我们认为,研究意志力和自我控制,是心理学家*有希望为人类幸福作出贡献的地方。意志力让我们在大大小小的方面改变自己和社会。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里写道:“当我们认识到应该控制自己思想的时候, 便是道德修养到达了*高阶段的时候。” 维多利亚时代的意志力理念后来不再受欢迎了,因为 20 世纪有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意志力连存在与否都值得怀疑。 鲍迈斯特本人*初也对意志力持怀疑态度,但是他后来在实验室观察到了意志力:意志力如何让人有力量坚持下去,意志力耗尽的人如何失控, 血液里的葡萄糖如何给心智能量补充燃料。他和合作者发现,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 自从鲍迈斯特的实验首次证明了意志力的存在,意志力就成了社会科学领域被人研究*多的主题之一(而那些实验现在是心理学中被人引用*多的研究之一)。他和世界各地的同行发现,增强意志力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保险的方式。
他们认识到了,*主要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核心都在于缺乏自我控制: 不由自主地花钱借钱,冲动之下打人,学习成绩不好,工作拖拖拉拉,酗酒吸毒,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长期焦虑,大发脾气……自制力差几乎与各种人生悲剧都有关: 失去朋友, 被炒鱿鱼,离婚, 坐牢……它会让你输掉美国公开赛, 就像著名网球运动员塞雷娜·威廉姆斯(小威廉姆斯)曾经发生的悲剧; 它会毁掉你的事业,就像一个又一个卷入性丑闻的政客。摧毁整个金融体系的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要部分归咎于人们的自制力太差;很多人没有存够养老钱, 前景凄凉, 也要部分归咎于人们的自制力差。
让人们说说自己*大的优点, 他们往往会说自己诚信、善良、幽默、勇敢、富于创造力, 甚至谦虚等,但是很少有人说自己的优点是自制力强。 研究者在问卷中列出了二十来个“性
格优点”,在世界各地调查了几千人,发现选择“自制力强”作为自身优点的人*少。不过, 当研究者问到“失败原因”时,回答“缺乏自制力”的人*多。
当今人们面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让人防不胜防。你的身体也许在尽职地上班,但是你的思想却可能随时开小差。你可能查看电子邮件、上脸谱网、聊MSN或者玩游戏,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干活。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用户每天登录不止三打网站。你也许疯狂购物10分钟就用完甚至超过1年的预算——诱惑无时不在。我们经常认为意志力是临时动用处理紧急事件的力量,但是鲍迈斯特及其同事在*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德国中部招募了200个配有BP机(传呼机)的男女, 每天从早到晚不定时传呼他们7次,让他们报告自己当时是否正在体验某种欲望或者刚刚体验过某种欲望。这项辛苦的研究,由威廉·霍夫曼(Wilhelm Hofmann)主持,一共收集了1万多次报告。
原来,有欲望才是正常的。 BP机响起的时候, 10次中大约有5次,人们正在体验某种欲望;还有 2 次,人们在几分钟前刚刚体验过某种欲望。这些欲望,很多是人们努力抵制的。
结果表明,人们醒着的时候,把大约 1/4 的时间用来抵制欲望——每天至少4小时。换句话说,你随便哪个时间碰到的4个人当中就有1个正在用意志力抵制欲望,但那并不涵括所有运用意志力的情况,因为有时人们也运用意志力做其他事情,比如决策。
在 BP机研究中,人们*常抵制的欲望,首先是食欲,其次是睡欲,然后是休闲欲——像工作期间休息一下,猜猜谜语、玩玩游戏,而不是整理备忘录。接下来是性欲,再往后是其他各种交往欲——像查看电子邮件、 上社交网站、 浏览网页、 听音乐或看电视。 人们报告说, 为了抵制欲望, 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普遍的是找些什么事做以分散注意力,不过有时候会直接压抑或者苦苦忍受。 这些策略能否成功, 因具体欲望而异, 对抵制睡欲、 性欲或购物欲来说,效果非常好,对抵制看电视或上网的欲望或者一般休闲欲来说,效果不是太好。平均而言,用意志力抵制欲望,10次当中只有5次是成功的。
50%的失败率听起来让人灰心, 而且根据历史标准来看这个失败率也许还要更糟。 我们无法知道,BP机和实验心理学家出现之前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运用自制力的,但是那时的人所承受的压力普遍小于现在的人。
在中世纪,大部分人是农民,在田地里长时间干着单调的农活儿, 身边经常备着大量麦芽酒。 他们不会削尖脑袋往上爬,所以不记考勤(也不是非常需要保持清醒)。除了酒、性、闲散以外,他们的村庄也没有多少显而易见的诱惑。
人们之所以修身养性, 主要是因为不想在公众面前丢脸,而不是因为热衷于追求完美。中世纪天主教的救赎,更多地在于敦促人们加入教会、 遵守教规, 而不是在于运用意志力做出英勇之举。但是,到了19世纪,农民迁入工业城市,不再受村庄教会、社会压力和普世信念的约束。 宗教改革让宗教变得更个人主义, 启蒙运动弱化了人们对所有教义的信仰。 随着中世纪欧洲的道德确然性和僵化制度渐渐消逝, 维多利亚人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 当时有个流行的辩论话题, 即道德能否离开宗教存活下去。 维多利亚时代的很多人开始怀疑基于神学的宗教原则, 但是他们假装自己是忠实信徒, 因为他们认为维护道德是他们的公共职责。 今天, 我们很容易嘲笑他们的虚伪和假正经, 就像嘲笑他们套在桌腿上的花边套子一样——不准裸露脚踝!不准挑逗人! 如果你读过他们*诚挚的有关上帝和职责的布道, 或者他们比较古怪的性理论, 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转向奥斯卡·王尔德的哲学寻求解脱:“我可以抵制一切, 诱惑除外。” 但是, 因为新的诱惑不断出现, 他们自然而然地寻找新的力量源泉。 随着城市集中出现的道德败坏和社会病让维多利亚人担忧, 他们开始寻找某种比神恩更有形的东西,某种连无神论者都保护的内在力量。
他们开始使用“意志力” 一词, 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其中涉及某种力量——某种内在的等价于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的东西。为了增加意志力储备,人们听从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
斯在《自助》中的劝勉。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 是19世纪大西洋两岸*受欢迎的一本书。“天才就是耐性”, 他提醒读者, 然后从伟大科学家牛顿列举到美国内战期间著名南军将领“石墙”杰克逊, 解释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我克制” 和“坚持不懈” 的结果。 维多利亚时代的另外一位大师, 美国牧师弗兰克·钱宁·哈多克出版了一本后
来畅销国际的书, 书名很简单——《意志的力量》(The Powerof Will)。 为了显得具有科学性, 他把它称为“一种量可以增加、 质可以发展的能量”,但是他不知道——更没有证据证明它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看法, 他提出理论说自我依靠的是涉及能量转移的心智活动。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一般并不理会弗洛伊德的能量自我模型。直到*近, 在鲍迈斯特的实验室,科学家们才开始系统地考察这个能量源泉。之前几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等一些饶舌的人,一直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它并不存在。
意志的衰退
不管是查阅各种学会年鉴还是阅读机场励志书, 你都会清楚地发现,19世纪的“修身养性”(character-building)理念早过时了。 20 世纪的人之所以不再那么迷恋意志力, 部分是因为维多利亚人太过迷恋意志力, 部分是因为经济变化和世界大战。“一战” 持续很久的流血杀戮, 似乎就是因为太多固执的绅士恪守“职责” 直到枉死。美国以及大部分西欧的知识分子提倡更轻松的生活观——不幸的是, 德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相反,他们发展出了“意志心理学”(psychology of will),在惨淡的战后恢复期引导德国走下去。那个主题后来得到了纳粹的拥护, 臭名昭著的政治宣传片《意志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Will)就是*好的证据。 这部片子是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为纳粹拍摄的, 专门记录了 1934年的纳粹集会。 纳粹人“广大民众服从一个反社会者” 的理念,
实际上就是维多利亚人“个人道德力量” 的理念, 只是前者没有后者光彩。 如果纳粹代表了意志的胜利……好吧, 说到对公众的坏影响, 没人堪比阿道夫·希特勒。
意志的衰退好像不是一件那么坏的事情, 而且,“二战”过后又有其他力量让意志继续变弱。 技术进步让商品越来越便宜、人们越来越富裕, 因此刺激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广告催促大家立即就买。 社会学家识别出新一代“受他人引导的人”,引导这些人的,不是他们内心强烈的道德信仰, 而是周围人的看法。 维多利亚时代严肃的励志书,渐渐被人视为坐井观天。 新的畅销书是欢快的,像戴尔·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和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 的《积极思考的力量》(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卡内基花了 7 页笔墨教人如何微笑。 他解释说,正确的微笑能赢得别人好感,而赢得了别人好感, 成功就有了保障。皮尔和其他作者想出了更简单的办法去获得成功。
“物理学的基本因素是力,心理学的基本因素是可以实现的愿望,” 他说,“坚信自己会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 卖了几十万本。 在书中,他首先让读者决定自己想要多少钱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然后让读者“相信你自己已经拥有了那么多钱”。这些大师们的书会继续卖到本世纪末, 他们的成功学可以浓缩成一句口号:“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人们性格的这种转变被一位精神分析师注意到了。 这位精神分析师名叫艾伦·惠理斯(Allen Wheelis),他于 20 世纪 50年代末揭露了精神分析行业的一个小秘密(他认为是肮脏的小
秘密):弗洛伊德学派的治疗方法变样了。 在划时代巨著《身份的追寻》(The Quest for Identity)中, 惠理斯介绍了自弗洛伊德时代以来人们的性格变化。 弗洛伊德的病人, 大多是维多利亚中产阶级公民, 意志非常坚强, 治疗师很难瓦解他们的牢固防御、 改变他们的是非观。弗洛伊德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瓦解病人的防御, 让病人明白自己为什么神经质、 为什么痛苦,因为病人一旦获得了那些领悟就会相当容易地作出改变。
然而,到了 20 世纪中叶,人们的性格变了。惠理斯及其同事发现, 与弗洛伊德时代的人相比,现代的人能更快获得领悟,但是病人获得领悟后, 治疗往往就会陷入僵局、 *后失败。 现代人不如维多利亚人坚毅, 因此没有力量在领悟之后改变自己。 惠理斯使用弗洛伊德学派术语讨论西方社会超我的衰退,但是他说的实际上是意志力的衰退。 在意志力衰退的同时, 出现了一句反主流文化口号——“只要觉得好, 那就做吧! ”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 即婴儿潮出生的那代人成年之前。
大众文化一直在为 20 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唯我的一代”(Me Generation)庆祝自我放纵, 而且意志力再次遭到批判。这次批判来自社会科学家, 他们的人数和影响力在 20 世纪末急剧增加。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从非个人因素那里寻找品行不端的原因: 贫穷, 相对地被剥夺、 压迫,环境或者说经济政治体系的失败。寻找外部因素, 能让每个人都更舒服一些, 特别是能让很多学者舒服一些。这些学者担心,暗示人的问题是由人的
自身原因造成的, 就有可能犯下政治上不正确的罪孽——“责怪受害者”。 而且, 社会问题好像比性格缺陷更容易解决, 至少那些提出新的政策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是这么认为的。
“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的理念, 曾经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怀疑。 弗洛伊德学派宣称, 成人的很多行为是无意识的力量和过程造成的。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bus Frederick Skinner)根本不尊重意识等心理过程的价值,认为只需把它们看做强化的权变因素。 他在《*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中说, 为了理解人性,我们必须*书名中那些过时的价值观。斯金纳的很多具体理论都被弃而不用了, 不过他的一些思想在那些坚信意识服从无意识的心理学家中间却获得了新生。 意志变得如此不重要, 以致现代人格理论没有考虑甚至提到意志。有些神经科学家宣称已经证实意志并不存在。 很多哲学家拒绝使用“意志” 一词。他们在辩论“意志的自由”这个经典哲学话题时宁愿说“行动的自由”而非“意志的自由”,因为他们怀疑是否存在“意志”这种东西。 而有些人提到“意志” 时则轻蔑地说“所谓的意志”。*近,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必须修订法律体系,废除“自由意志和责任”这个过时的理念。
鲍迈斯特 20 世纪 70 年代在普林斯顿作为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刚刚开始工作时, 也和很多人一样怀疑意志的存在。当时,心理学家们没把焦点放在自我控制上, 而是放在自尊上。 他也随大溜地研究自尊,还成了那个领域的佼佼者,证明了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人往往更幸福、 更成功。 那么为什么不帮助人们通过想办法提高自信来获得成功呢? 对心理学家以及广大民众来说, 这个目标看似足够合理。 当时,很多人购买了大力提倡自尊和“赋能授权”(empowerment)方面的畅销书,像《我好,你好》(I’m OK, You’re OK)、《唤醒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 Within) 等等。但是,*终结果令人失望,不管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实验室外。国际调查表明, 美国八年级学生超级相信自己的数学能力, 但是他们在数学测验上的得分远远低于没有他们那么自信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学生。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 几个研究者开始对“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感兴趣——心理学家用自我调节指称大众意义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复兴运动并不是由理论家领导的, 他们当时仍然认为意志力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古怪的迷思。但是, 一些在实验室或现场工作的心理学家, 不断碰到某种特别像意志力的东西。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认识到了“专注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地去提升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干扰,手机通知、社交媒体、各种信息流,都在不断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专注。作者没有简单地讲一些“少玩手机”这样的道理,而是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出发,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轻易分心,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注意力资源”的比喻,它把我们的注意力比作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消耗就很难恢复。这让我意识到,我以前对自己的注意力分配方式是多么的低效。书里提供的一些“深度工作”的技巧,比如如何设定专注时段、如何创造无干扰的环境,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尝试着在工作中使用了一些书中的方法,比如在写报告的时候,我会刻意关闭所有的通知,并且设定一个固定的专注时间。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很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更高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专注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升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有温度”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的语言流畅,行文风格也很亲切,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和鼓励的感觉。虽然它深入探讨了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原理,但并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相反,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普通人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困惑,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克服这些困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它强调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以前总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反而更加难以继续前进。这本书让我明白,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要变成一个机器人,而是要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相处,找到一个平衡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提升效率的技巧,更是对自己的内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找到了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态度。
评分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它并没有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效率”的本质。很多市面上的效率书籍,往往只会告诉你一些“方法论”,比如 GTD、番茄工作法等等,但很少去解释这些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揭示了为什么这些方法会有效,以及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最有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精力管理”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我只关注时间管理,但这本书告诉我,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精力。精力充沛的时候,效率自然高;精力耗尽时,再好的时间管理方法也无济于事。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我们精力的各种因素,包括睡眠、饮食、运动,以及情绪状态,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读完之后,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健康,尝试着调整自己的作息,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放松练习。让我惊喜的是,当我开始关注并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后,我发现自己在处理工作时,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感觉也更轻松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疲惫不堪。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最近终于有时间翻开看了。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写得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励志鸡汤。作者在开篇就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剖析“意志力”这个概念,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理论到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层层递进,让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延迟满足”的解释,他不是简单地让你克制当下,而是深入分析了大脑的奖励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一些小技巧来“欺骗”自己的大脑,让它更愿意为了长远目标而付出努力。书中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意志力是一种消耗品”的观点,这颠覆了我以前对意志力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意志力越强越好,怎么用都行,但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意志力也需要“充电”和“合理分配”。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尝试去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精力。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根本上理解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方面面,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可以反复咀嚼、指导实践的。
评分拿到这本《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市面上关于提升效率、自控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惊喜。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书中关于“习惯的形成”那一章,我就学到了很多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心理学原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解释了习惯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以及如何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我尤其对“启动效应”和“惯性”这两个概念印象深刻。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懒得动”或者“坚持不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启动”方法。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五分钟法则”,就是当你不想做某件事时,先强迫自己做五分钟,很多时候一旦开始,就没那么难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心理学小白也能轻松读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要求自己“坚持”,而是知道如何更有策略地去应对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