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新校本 |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原九洲圖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7-08-01 |
| 作者:錢穆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4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1085432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1.本書由《八十憶雙親》和《師友雜憶》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可見錢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後一部分廣泛記錄瞭錢穆先生一生之師友交誼。
2.書中描述瞭錢穆先生遇到的很多趣事,不同凡響。
3.書中記述瞭《國史大綱》《古史地理論叢》等著作之成書經過,讀者可略知錢穆先生所著書背景
先生自言:餘之一生,老而無成。常念自幼在傢,經父母之培養;齣門在外,得師友之扶翼;迄今已八十八年。餘之為餘,則胥父母、師友之賜。孟子曰:“知人論世”,餘之為人不足知,然此八十八年來,正值吾國傢民族多難多亂之世。傢庭變,學校變,社會一切無不相與變。學術思想,人物風氣,無不變。……讀者庶亦由此一角度,有以窺此八十八年來國傢、社會、傢庭、風氣、人物、思想、學術一切之變,而豈餘之一身一傢瑣屑之所萃而已乎!善論世者,其終將有獲於斯書。
錢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锡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10月,錢穆先生移居颱北。1990年8月在颱北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韆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曆史的通論方麵,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 次
八十憶雙親
一 前言
二 七房橋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學及科名
六 懷海義莊
七 先父對餘之幼年教誨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來歸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師友雜憶
序
一 果育學校
二 常州府中學堂
附 私立南京锺英中學
三 三兼小學
四 私立鴻模學校與無锡縣立第四高等小學
五 後宅初級小學
六 廈門集美學校 附 無锡縣立**高等小學校
七 無锡江蘇省立第三師範
八 蘇州省立中學
九 北平燕京大學
一○ 北京大學 附 清華大學及北平師範大學
一一 西南聯大
一二 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一三 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一四 昆明五華書院及無锡江南大學
一五 新亞書院 (一)
一六 新亞書院 (二)
一七 新亞書院 (三)
一八 新亞書院 (四)
一九 新亞書院 (五)
二○ 在颱定居
附錄
一 懷念我的母親
二 懷念我的父親
三 鬍公秀鬆墓碑記
四 紀念張曉峰吾友
五 故友劉百閔兄悼辭
六 迴憶黃季陸先生
七 悼念蘇明璿兄
八 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張蒓漚先生
一○ 王貫之哀辭
一一 我和新亞書院
一二 九十三歲答某雜誌問
一、文行忠信
先父以文、行、忠、信,受社會普遍尊崇。然先父與親族交遊間,語不及私。往來酬酢,皆守禮節,絕不奢縱,亦不示人以貧窘窮迫相。他人亦絕少知餘傢之經濟實況。一日,先伯父傢從兄途中與一不相識人語,此人盛道先父為人不去口。從兄曰:“外人都知傢叔父為人,卻不問傢叔父闔傢生活。”語聞於先父,特召先兄與從兄誡之曰:“生活各傢不同,非年輕人所當過問,更不宜與外人道之。”先母日常,戚族來往,亦絕不談及傢庭經濟。
二、穆樓適樓與未名湖之得名
一夕,燕大監督司徒雷登在其宅招宴,席上皆新同事。餘終不能忘以往十八年半在中小學校中故態,視校事如傢事,有問輒直吐胸臆,不稍隱避。燕大校務全由司徒雷登一人主持。校長乃應中國教育部規定,必任用中國人,但徒擁虛名而已。司徒雷登問諸人到校印象。餘直答:“初聞燕大乃中國教會大學中之*中國化者,心竊慕之。及來,乃感大不然。入校門即見‘M’樓、‘S’樓,此何義,所謂中國化者又何在?此宜與以中國名稱始是。”一座默然。後燕大特為此開校務會議,遂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一律賦以中國名稱。園中有一湖,景色絕勝,競相提名,皆不適,乃名之曰“未名湖”。此實由餘發之。有人知其事,戲謂餘曰:“君提此議,故得以君之名名一樓,並與鬍適名分占一樓,此誠君之大榮矣。”
三、《國史大綱》之齣版風波
餘之《國史大綱》稿,既交商務印書館,仍由上海舊印刷廠付印。當時規定,書籍著作須經中央某處審查,始可齣版。審查凡分三例。一、審查通過即齣版。二、依照指示改定後始齣版。三、遵照指示改定後,須呈請再審。上海商務舊廠將餘之《史綱》稿送重慶審查,批迴屬第三類。批雲:“此書齣版當獲國人重視,故尤當鄭重。”商務得此批示,即函昆明西南聯大告餘,久不得覆。不知餘在何處,付印事遂擱置。
餘在蘇州,久不聞此書齣版,親往上海商務舊廠探詢。乃得讀審查處批示。所命改定者,盡屬“洪楊之亂”一章。批示需改“洪楊之亂”為“太平天國”。章中多條亦須重加改定。餘作答雲:“孫中山先生以得聞洪楊故事,遂有誌革命,此由中山先生親言之。但中山先生排除滿清政府,創建中華民國,始是一項正式的民族革命。至於洪楊起事,尊耶穌為天兄,洪秀全自居為天弟,創建政府稱為太平天國,又所至焚毀孔子廟,此斷與民族革命不同。前後兩事絕不當相提並論。凡本書指示需改定語,可由審查處徑加改定。原著作人當保存原稿,俟抗戰事定,再公之國人,以待國人之公評。”審查處得餘函,乃批示可一照原稿印行。然已為此延遲近半年。
……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新校本”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氣息,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記憶匣子。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泛黃的老照片,以及長輩們口中娓娓道來的過去。讀這本書,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象作者在書寫時的情景,或許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手中捧著一杯熱茶,思緒如同潮水般湧來,將那些往昔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勾勒。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雙親”的部分充滿瞭好奇。在我看來,“雙親”二字承載瞭太多情感,有養育之恩,有教誨之情,更有那份深沉的、難以言說的親情。我想象作者筆下的父母,一定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可能充滿瞭平凡的瑣碎,卻也蘊含著不平凡的愛與智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捕捉父母的言行舉止,如何描繪他們為傢庭付齣的辛勞,以及他們身上那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的品質。這種迴憶錄式的書寫,往往最能觸動人心,因為它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因為它講述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過的關於“傢”的故事,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瞭解作者的父母,去感受那份深厚的親情。
評分“新校本”這個後綴,則引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並非首次齣版?或者說,這是一個經過重新整理、修訂、甚至是補充的版本?如果是這樣,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在“新校本”中,注入瞭更多新的想法,或者對過往的記憶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的心境發生瞭變化,他對往事的解讀也因此更加成熟和 nuanced。 我設想,這本書在“新校本”的呈現上,可能會在文筆上更加老練,在情感的錶達上更加收放自如,也可能是在內容的取捨上更加精煉。或許,作者在重新審視過往時,發現瞭更多值得挖掘和分享的細節,從而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飽滿。我希望,這個“新校本”能夠讓我看到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留下的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記,感受到他隨著歲月沉澱而來的智慧和洞察。這種“新”,讓我對這本書的品質有瞭更高的期待,相信它一定有其獨特之處。
評分總而言之,“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新校本”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充滿溫情、智慧與人生哲思的書籍。我將其視為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作者的過去對話,與作者的雙親和師友對話,甚至,也與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對話。我期待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作者對親情、友情、師恩的珍視,能夠從中汲取生活的養分,能夠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尤其喜歡這類帶有個人印記的書寫,它們往往比任何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來源於一個鮮活的生命,來源於真實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作者真摯的情感流露,無論是對親人的懷念,還是對朋友的感激,亦或是對師長的敬意。我想,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本這樣充滿人文關懷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它能讓我們放慢腳步,迴味過往,從而更好地走嚮未來。
評分“雜記”這個詞,似乎預示著這本書的內容並非單一的主題,而是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作者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片段。這反而讓我感到更加期待,因為我喜歡那些看似零散卻又內在關聯的敘事。我設想著,作者可能在書中穿插講述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一些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甚至是一些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種“雜”的風格,反而能展現齣作者思想的廣度,以及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力。 我期待看到,這些“雜記”的內容,如何在作者的筆下,巧妙地與“雙親”和“師友”的主題融閤在一起。或許,父母的一些生活習慣,會在某個“雜記”片段中得到生動的展現;又或許,與師友們的一次尋常的談話,會因為作者的獨到見解而變得意義非凡。這種多角度、多層麵的敘事方式,就像是在欣賞一幅精心繪製的浮世繪,細節之處引人入勝,整體又構成一幅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畫捲。我喜歡這種不按常理齣牌的寫作方式,它總能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一種持續的好奇和探索欲。
評分“師友”二字,更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我們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師長的指引和朋友的相伴。我想象,作者在這本書中,會不會記錄下那些曾經教導過他、啓發過他的老師,以及那些與他一同走過青春歲月、分享過歡笑與淚水的摯友。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刻畫這些師友的形象,他們可能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知識的甘露滋養著求知的幼苗;也可能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朋友,在你失意時伸齣援手,在你迷茫時給予鼓勵。 在我看來,優秀的傳記或迴憶錄,不僅僅是記錄個人的經曆,更是通過個體生命的軌跡,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社會的人情世故。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讀到那些關於師友的情誼,看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連接是怎樣的。也許,書中描繪的師友故事,會勾起我對於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迴憶,讓我更加珍惜眼前人,更加懂得感恩。這類敘事,往往能夠超越時空的限製,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因為師長和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