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 刘笑敢,程宜山,陈来 著

中华的智慧 刘笑敢,程宜山,陈来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中国哲学
  • 传统智慧
  • 文化史
  • 刘笑敢
  • 程宜山
  • 陈来
  • 国学
  • 思想史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27
商品编码:245480516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的智慧》收入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学家(个别是哲学著作,如《周易》),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极具有贡献与闪光点的精华,尤其是对后人有所启迪之处,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最终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另外,本书对这些哲学家生平有生动的介绍,每篇之前配有哲学家的插图,也是更立体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书又具有当下意义,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提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

    作者简介

序 言


  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何谓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识。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疑难问题的智慧。《战国策》记载春秋之末晋国贵族知伯与赵襄子的斗争。赵襄子抗拒知伯的要求,知伯决水灌晋阳,围晋阳三年。城中粮食将尽,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智士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于是设法出见韩、魏之君,共攻知氏,取得了消灭知伯的胜利。这个故事说明,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救亡图存、转危为安要依靠智士的智慧。“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妙用。这类解决危难问题的智慧,虽然和哲学有关,但还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我们这本书所讲的“智慧”,基本限于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讲的“道”。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学说包含哪些智慧呢?


    目录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为仁由己 / 10

三 过犹不及 / 13

四 “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为万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30

四 柔弱胜刚强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 “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学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为贵,君为轻 / 55

二 “恒产”与“恒心” / 58

三 “生”与“义”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传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72

二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 76

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77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79

庄子 / 85

一 逍遥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无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气变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与小一 / 108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异”与“大同异” / 110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 111

七 今日适越而昔来 / 111

八 连环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113

公孙龙 / 115

一 名,实谓也 / 118

二 白马非马 / 119

三 离坚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 134

五 化性起伪 / 137

六 虚壹而静 / 139

韩非 / 143

一 道尽稽万物之理 / 146

二 参验 / 147

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149

四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 161

二 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 163

扬雄 / 169

一 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 177

五 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无为 / 184

二 自然感应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贵通、贵用、贵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与“体用” / 207

三 “名教”与“自然” / 211

向秀与郭象 / 217

一 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 221

二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 227

三 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 235

二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 “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 248

二 动静未始异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 253

范缜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质神用 / 262

三 “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体、体即用 / 271

二 “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圆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 285

二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286

韩愈 / 289

一 文以载道 / 294

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预 / 304

二 天人交相胜 / 307

三 理昧而言关 / 309

四 “生人之意”与“势” / 311

周敦颐 / 313

一 孔颜乐处 / 316

二 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 318

三 诚、神、几 / 319

四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 320

五 太极本无极 / 321

六 一与思 / 322

张载 / 325

一 虚空即气 / 329

二 凡象皆气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两故化 / 334

五 合内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与 / 337

程颢 / 341

一 浑然与物同体 / 345

二 动静皆定 / 347

三 形上与形下 / 349

四 无独必有对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颐 / 355

一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 359

二 动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为理 / 360

四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361

五 道则自然生万物 / 363

六 物极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对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与事 / 373

二 理与气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两端相对 / 377

五 阴阳交变 / 379

六 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 380

七 “道心”与“人心” / 383

八 心统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养 / 388

陆九渊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义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与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气是实体 / 414

二 气种有定 / 415

三 理载于气 / 416

四 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变 / 419

六 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 426

二 物有则,空亦有则 / 426

三 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气、形、光、声四几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圆∴三点 / 431

八 交、轮、几 / 433

九 “质测”与“通几” / 433

黄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体用胥有 / 454

二 气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诚者实有 / 456

五 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 457

六 阴阳具于太虚之中 / 458

七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穷理 / 460

十 知以行为功 / 461

十一 由野蛮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势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务义 / 469

颜元 / 473

一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 476

二 践形以尽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 483

五 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记 / 502

引用书目 / 503

后 记 / 509

陈来中国哲学书单 / 511

刘笑敢中国哲学书单 / 516


《智慧的星辰:古今中外思想撷英》 本书旨在汇集人类思想史上的璀璨星辰,从古老东方到西方大陆,从哲学思辨到科学探索,从艺术表达的独特韵味到社会治理的智慧演变,全方位展现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并非要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而是希望以一种轻松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遨游于思想的长河,体味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所孕育出的独特洞见。 第一卷:东方智慧的古韵流长 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孔孟之道,不仅是道德伦理的基石,更是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仁、义、礼、智、信,这些穿越千年的概念,至今依然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准则,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以其玄妙而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无为而治”的深刻哲理。道家思想对自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为我们理解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佛教的传入,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关于“苦海”、“轮回”、“涅槃”的教义,以及“八正道”的修行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和生死观。禅宗的顿悟,以其直指人心的精炼,成为了中国化佛教的独特表达。 除了儒释道,我们还将触及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百花齐放。墨子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严刑峻法,兵家的孙子十三篇中的制胜之道,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多元而又充满活力的图景。这些思想并非束之高阁的陈迹,而是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启示。 第二卷:西方理性的光芒闪耀 当我们跨越丝绸之路,来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巨匠的身影映入眼帘。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以及其独特的诘问法,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永恒追寻。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理想国构想,描绘了超越感官世界的纯粹理性境界。亚里士多德则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奠定了西方科学和哲学的许多基础,他的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至今仍被广泛研究。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在整合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宏伟的神学体系。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上帝和世界的独特视角。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芒重新点燃。人们开始将目光从神转向人,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巨匠,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思想的先驱。 启蒙运动的到来,更是将理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是目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洛克的自由、平等、财产权观念,共同塑造了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和人权思想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世界近现代史的进程。 第三卷:科学探索的无尽征程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旧观念、拓展认知边界的壮丽史诗。本书将简要回顾这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 我们将探讨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如何解释宇宙的运行,化学如何揭示物质的奥秘,生物学如何展现生命的奇迹,以及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其优雅与力量。从原子到星系,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科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实证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最有力工具。 第四卷:艺术与社会的多彩表达 智慧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和科学之中,艺术同样是人类情感、想象力和深刻洞察的载体。从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到西方的音乐、雕塑、戏剧,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审美理念。我们将品味那些穿越时空的艺术杰作,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和哲学思考。 社会治理的智慧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应对社会挑战、构建和谐秩序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从古代的君臣之道,到现代的民主制度,从集体主义的价值,到个人自由的张扬,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都反映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结语:智慧的传承与创新的未来 《智慧的星辰》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思想的旅行。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和呈现这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智慧火花,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鼓励人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创新,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新的智慧。这本书,愿成为你探索智慧星空的一盏明灯,让你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读《中华的智慧》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本书,我感觉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传承。刘笑敢、程宜山、陈来这三位作者的名字,在学术界早已享有盛誉,他们分别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因此,当他们共同署名《中华的智慧》时,我毫不怀疑这本书的价值和深度。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系统梳理,它可能会深入探讨那些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比如仁爱、诚信、孝悌、勤劳等等。我猜想,它不会止步于对传统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会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学艺术等多元视角的解读,来阐释这些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被体现和传承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中华民族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共存的独特视角。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华的智慧”并非是一种停滞不前的古老遗物,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能够与时俱进的东方哲学。它或许会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来自古老文明的深刻洞见和解决方案。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进一步坚定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伟大的民族。

评分

读《中华的智慧》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又句句珠玑。虽然我并没有直接深入到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和作者阵容,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刘笑敢、程宜山、陈来,这三位学者名字的组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洞察。想象一下,他们各自在哲学、历史、思想领域深耕多年的智慧,汇聚成一本关于“中华的智慧”的书,这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知识盛宴!我常常在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会探讨那些渗透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内核,那些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以及那些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如何运用智慧去应对挑战、创造辉煌。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不乏对儒释道等传统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华的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活态的、不断演进的生命力,一种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在冲突中寻求和谐的独特方式。它或许会解答我心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疑问,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

《中华的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先哲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追溯。尽管我尚未真正打开它,但书名本身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刘笑敢、程宜山、陈来这三位名字的组合,足以让我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深邃学识和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我忍不住去想象,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将那些沉淀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精华呈现出来。或许,它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人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是如何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又是如何构建起一套影响深远的道德伦理体系。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摘录和解读,更可能是一种对这些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与启示的探讨。它或许会触及关于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一种独特的东方视角。我深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就在于我们民族所独有的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智慧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华的智慧”。

评分

阅读《中华的智慧》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心灵的窗户,尽管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根源的好奇与渴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穿越千年的箴言,是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刘笑敢、程宜山、陈来这三位学者的名字,在我眼中,是智慧的象征,是知识的灯塔。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他们联手,共同探讨“中华的智慧”,这本身就预示着一本书籍的非凡价值。我猜想,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它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深度挖掘,是对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影响了我们价值取向的智慧结晶的梳理与呈现。或许,书中会涉及那些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古老智慧,那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秩序有序运行的哲学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智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或许会为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指引和启迪,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在我尚未翻开《中华的智慧》这本书时,我脑海中已经涌现出无数关于这本书的联想,它在我心中,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刘笑敢、程宜山、陈来这三位学者,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和深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中华文明的腹地,去发掘那些蕴藏在历史深处、流传在民间生活中的智慧。我设想,它可能会探讨中国人是如何看待“道”,是如何理解“德”,又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礼”。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智慧的实用性和普适性,理解它如何指导着一代代中国人安身立命,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所谓的“中华的智慧”,并非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哲学,一种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力量源泉。它或许会为我在迷茫和困惑时,提供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去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