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性: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631
版次: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法研究系列
开本:456000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
字数:430
正文语种:32开
内容简介:
《损害赔偿》为王泽鉴先生全新新力作。损害赔偿是民法的核心制度,作者编写本书旨在综合整理分析判例与学说,参照比较法上的发展,阐述损害赔偿法的构造原则与解释适用的基本问题。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由浅入深,论述精细,注重实例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名作品繁体字版率先出版,大陆简体字版及时补充并更新了作者对大陆新近通过的《民法总则》中相关条文的说明。
作者简介:
王泽鉴先生,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生,台北人。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毕业,国立大学法律学系学士、硕士。在大学法律研究所学习期间,以名考取公费留学,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半年后转学至慕尼黑大学,师承德国法学家卡尔·拉伦茨(Karl Larenz)教授研究民法及法学方法论,于1968年获该校法学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大学法律系,讲授民法总则、民法债编、民法物权、比较民法等课程。
此外他创办台大法学论丛,并出版台大法学丛书,前者已有三十余卷,后者多达数百册。先生精通数国语言,曾先后在德、英、美、澳等国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出版民法学说及判例研究、民法总则、民法债编、民法物权等法学专著近二十册。据统计,先生著作之转引率高居华人法学界位,先生对中国法学研究水准之提升、研究方法之启发与法学人才之培育等,均可谓贡献至伟,堪称华人民法人。
王泽鉴从不在外校兼课,但东吴大学校长端木恺曾三顾茅庐上门请求,东吴成了他兼任过的学校。(民国80年代,王泽鉴曾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学)法律系兼任过民法总则)。
试读章节:
序言:
损害赔偿是民法的核心制度,本书旨在综合整理分析判例与学说,参照比较法上的发展,阐述损害赔偿法的构造原则与解释适用的基本问题。
2016年5月间,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校阅本书,想起早年师从Karl Larenz教授学习民法的情景,并反省检视多年来研究民法的思考方法,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学上的概念形成与利益评价,以及如何运用请求权基础方法解析案例,尤其是致力于结合体系思考与法律原则,建构损害赔偿法释义学(法教义学)的体系。诚如萨维尼所强调,法学的进步在于方法的更新,希望本书能有助于地区损害赔偿法的进步与开展。
损害赔偿法的发展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变迁,zui近“zui高法院”林大洋庭长发表“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之分与合”的论文〔《法令月刊》第67卷第10期,第60—77页(2016)〕,以说明“zui高法院”如何引导理论与实务的发展。1972年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竞合的论文,评释“zui高法院”1972年台上字第200号判决〔拙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95页(1975)〕,认为应检讨法条竞合说,改采请求权竞合说。当时“zui高法院”推事游开亨写了一封信给我,肯定拙见。其后游推事又寄给我一份“zui高法院”采取请求权竞合说的判决书。数年后,游庭长的家人告知我,游庭长不幸逝世,生前嘱咐要我在追思会上致词。德高望重的法学界前辈对后辈的爱护鼓励,尤其是实践理论与实务的沟通交流,活化了法律的生命,人格风范,思之念之,永难忘怀,促使我持续不断地从事民法的教学研究。
1988年11月1日,“zui高法院”1988年第19次民事庭会议明确采取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竞合说。在此基础上,1999年“民法”债编修正增订“民法”第227条之1:“债务人因债务不履行,致债权人之人格权受侵害者,准用第192条至第195条及第197条之规定,负损害赔偿责任。”更进一步整合了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完善了民事责任体系,促进了损害赔偿法的发展。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应向本书所参引著作论文的作者表示敬意,尤其要感谢挚友曾世雄教授经典巨著《损害赔偿法原理》的启发及鼓励。zui要感谢的是 的恩典,保守我的身心,坚定我的心志,以卑微的工作彰显祂的荣耀。
王泽鉴
2017年12月15日
目录:
简 目
di一章 社会、保护国家与损害赔偿制度
di一节 社会与保护国家
第二节 的
第三节 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章 损害赔偿法的规范体系、目的、归责原则及发展趋势
di一节 损害赔偿法的规范体系
第二节 损害赔偿法之目的
第三节 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第四节 损害赔偿法的发展
第五节 回顾与瞻望
第三章 损害赔偿之债、请求权基础及体系构造
di一节 损害赔偿之债
第二节 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第三节 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与责任范围
第四节 损害赔偿的体系构造及案例解说
第四章 损害概念、损害分类、损害的计算时点
di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损害概念
第三节 差额说理论的建构
第四节 损害分类
第五节 损害的计算时点
第六节 两个核心问题
第五章 损害归责
di一节 问题说明
第二节 责任成立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第三节 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法规目的论
第四节 合法性替代行为
第五节 假设因果关系(损害的保留原因)
第六章 损害赔偿的方法及内容
di一节 恢复原状与金钱赔偿
第二节 财产上损害赔偿
第三节 非财产上损害的金钱赔偿
——慰抚金
第七章 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
——损害赔偿人的范围
di一节 问题说明:债权人利益理论
第二节 契约责任的请求权人
第三节 侵权责任:直接被害人与间接被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四节 第三人损害求偿
第八章 损害赔偿的范围
——减免损害赔偿的三个制度
di一节 损益相抵
——“民法”第216条之1
第二节 与有过失
——“民法”第217条
第三节 损害赔偿的酌减
——“民法”第218条
第九章 惩罚性赔偿
di一节 填补性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赔偿
第二节 美国法上的惩罚性赔偿
第三节 中国地区法上的惩罚性赔偿
第四节 结论:美国惩罚性赔偿的继受与本土化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详 目:
di一章 社会、保护国家与损害赔偿制度
di一节 社会与保护国家
一、社会
二、保护国家
第二节 的
di一款 行政法与危险
一、管制行政法
二、行政管制危险手段
三、行政管制危险原则
第二款 刑法与危险
第三款 私法与
一、契约法
二、侵权行为法
三、不作为请求权
第四款 法秩序的统一性与各部门法律的协力义务
一、保护他人之法律
二、整合型的特别民法
三、环境法
第三节 损害赔偿制度
di一款 国家保护义务与损害赔偿或补偿制度的建立
第二款 损害赔偿法的建构
一、规范体系
二、损害赔偿法的重要性
三、学说理论的建构
四、损害赔偿案例法
五、比较法的发展:德国法的继受
六、大陆民法上的民事责任制度:损害赔偿法的建构
七、研究课题及方法
第二章 损害赔偿法的规范体系、目的、归责原则及发展趋势
di一节 损害赔偿法的规范体系
一、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
二、责任法与赔偿法
三、得请求赔偿的损害:概念和思考方法
四、任意规定、排除及限制
五、宪法与损害赔偿法
第二节 损害赔偿法之目的
di一款 损害填补
一、损害填补与“民法”第213条的基本原则
二、全部损害赔偿与禁止得利原则
三、加害人的故意过失与资力
四、全部损害赔偿原则及其限制
第二款 损害
一、损害的功能
二、与有过失与损害
三、责任保险与损害
四、损害的经济分析
第三款 惩罚制裁
一、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
二、慰抚金
三、惩罚性赔偿金
四、结语
第三节 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di一款 契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过失责任
二、无过失责任
第二款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一、过失责任
二、衡平责任
三、无过失责任(危险责任)
第三款 无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因某种合法或可危害他人行为而享受利益者,应就因此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
二、使用他人之物
三、担保、信赖责任
第四节 损害赔偿法的发展
一、责任原因的扩大
二、损害赔偿范围的扩大
三、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选择自由的扩大
第五节 回顾与瞻望
第三章 损害赔偿之债、请求权基础及体系构造
di一节 损害赔偿之债
一、债之关系
二、赔偿之债的种类
第二节 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一、契约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二、类似契约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三、无因管理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四、物权关系上的损害赔偿
五、不当得利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六、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
七、属关系上的损害赔偿
八、其他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三节 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与责任范围
一、责任成立规范
二、责任范围规范
第四节 损害赔偿的体系构造及案例解说
di一款 体系构造
第二款 案例解说:产前遗传诊断失误案件:Wrongful Birth及Wrongful Life
一、问题
二、甲妇对丙医院及丁检验员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三、得请求赔偿的损害
第四章 损害概念、损害分类、损害的计算时点
di一节 概说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得请求赔偿的损害
第二节损害概念
一、学说及判例:差额说与自然的损害概念
二、实务上见解:公平正义及社会通念的评价
三、研究课题
第三节 差额说理论的建构
一、差额说的意义及历史背景
二、差额说
三、差额说的肯定及损害的规范评价
第四节 损害分类
di一款 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
di一项 “民法”第213条第1项规定的全部损害赔偿
第二项“民法”第216条的规范目的及解释适用
一、规范目的
二、所失利益的概念、法律适用及排除
三、举证责任
第二款 财产上损害及非财产上损害
第三款 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
第四款 履行利益的损害及信赖利益的损害
第五节 损害的计算时点
di一款 恢复原状
第二款 金钱赔偿
一、实体法上的准据时点
二、诉讼法上的准据时点
第六节 两个核心问题
一、损害的规范评价
二、非财产上损害的财产化
第五章 损害归责
di一节 问题说明
第二节 责任成立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一、双重因果关系
二、分析说明
第三节 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法规目的论
di一款 思考架构的构成
一、相当因果关系的构造
二、相当因果关系的适用:三层次检查
第二款 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的等值性
di一项 意义及功能
第二项 因果关系的态样
一、多数因果关系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三、直接因果关系及间接因果关系
四、物理的因果关系与心理的因果关系
五、经由第三人行为引起权益侵害的因果关系
六、被害人自己的行为肇致权益受侵害及损害
第三项 责任成立的条件因果关系
一、实务案例
二、综合分析
第四项 责任范围的条件因果关系
第五项 条件因果关系不能合理限制损害归责
第三款 相当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相当性
di一项 基本理论
一、构造及功能
二、判断基准
三、故意侵害行为
四、举证责任
五、两个应予区别的思考层次
第二项 责任成立的相当因果关系
一、肯定案例
二、否定案例
第三项 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一、问题说明
二、否定案例
第四款 规范目的论
di一项 规范目的论与相当因果关系
第二项 规范目的论的依据
一、契约责任
二、侵权责任
第三项 规范目的论的适用
一、责任成立与规范目的
二、规范目的与责任范围
第五款 思考方法、体系构成、案例研究
di一项 思考方法
第二项 体系构成、案例研究——损害赔偿法上的请求权基础
一、体系构成
二、案例研究
第四节 合法性替代行为
di一款 问题说明
第二款 劳工违法终止契约,雇主得否请求征才广告费用?
第三款 医生未尽说明告知义务
第五节 假设因果关系(损害的保留原因)
di一款 问题说明
第二款 损害体质
一、人身伤害
二、物之毁损
第三款 直接损害(客体损害)与间接损害(财产结果损害)
一、直接客体损害
二、间接财产结果损害
……
坦白讲,一开始是被“民法研究系列”这个标签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民法是社会关系的基石,而“损害赔偿”又是民法中最为贴近生活、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领域。翻开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王泽鉴先生的文笔虽然严谨,但逻辑清晰,即使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书中关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有了更深的体悟。原来,并非所有产生损害的行为都需要追究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在某些情况下,仅仅因为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种“无过错责任”的理念,在保护受害人利益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侵权行为的分类和构成要件的讲解,也让我对各种侵权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区分一般侵权和特殊侵权,以及在不同侵权行为下,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有何不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法学教育课,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社会运行的规则。
评分作为一名对法律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民法基本概念的读物。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损害赔偿”为切入点,将民法的诸多重要原则融会贯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因果关系”的严谨论证,这是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关键前提。书中详细阐述了条件因果、相当因果等不同学说,并结合大量案例进行说明,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上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并非简单的“有因必有果”,而是经过了更为审慎的考量。此外,书中对“减轻损害”的义务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受害人并非完全被动,在损害发生后,也有一定的责任去减轻其损失,这体现了法律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思维的拓展,让我看到了法律理论的魅力,也为我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关于“损害赔偿”的专著,带我进入了一个更为精妙的法律世界。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有些伤害看似微小,却会引发巨大的赔偿,而有些明显的损失,赔偿金额却相对有限。本书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更为宏观的考量。书中对“损害的量化”这一难题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如何将精神上的痛苦、身体上的残疾等非财产性损害,转化为具体的金钱赔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王泽鉴先生通过对判例和学说的梳理,展现了法律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时所做的努力和平衡。我了解到,法律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不仅要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还要顾及社会经济承受能力、个案的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也看到了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那沉甸甸的纸张和王泽鉴先生严谨的笔触所吸引。虽然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对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损害”以及随之而来的“赔偿”问题,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事故,到工作中的合同纠纷,亦或是邻里之间的小摩擦,似乎都离不开“损害”与“赔偿”的影子。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一步步地走进法学领域,用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理论,解析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损害”分类的细致阐述,从财产损害到人身损害,再到精神损害,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意识到损害的维度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而关于“赔偿”的部分,书中对各种赔偿方式、计算标准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赔偿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考量和平衡。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让我对公平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与合同打交道的从业者,对“损害赔偿”理论的深入理解,直接关系到风险管控和权益保障的有效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书中对于违约责任的探讨,特别是如何界定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合理的赔偿金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复杂的合同纠纷,双方对于损失的认定和赔偿范围争执不下,如果当时能有书中这样的理论指导,或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书中对“可预见性原则”的阐释,让我理解到,并非所有的损失都可以要求对方赔偿,法律在平衡双方利益时,也有其审慎的考量。此外,书中对于免责事由的分析,也帮助我更好地识别合同中的风险点,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工具,让我在面对合同纠纷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