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纵观刑法发展史,在刑法体系中,变动大、争议多的问题,恐怕非罪过莫属。可以说刑法思想的一切变革几乎都以罪地为契机。拟乎脱离罪过,便无法探讨一切刑法问题。
姜伟的《罪过形式论》一书是其1992年群众出版社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一书的再版,该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本书在出版16年以后再版,说明这本书的学术生命力仍然存在,这是值得庆贺的。
本书中,除对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这两种罪过形式本身进行探讨以外,我欣赏的还是关于复杂罪过的研究,包括混合罪过、复合罪过、共同罪过等。这些研究成果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至今都有过时,它成为我国罪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兴良
内容简介
《元照法学文库:罪过形式论》为作者二十年前的研究心得,曾以《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为题出版。在撰写此书时,作者研究了当时国内可以收集到的有关罪过心理问题的全部资料,是我国法学界第一部研究罪过心理的专著,记录了刑法理论研究的历史痕迹。此次再版,作者针对刑法的修改做出相应的注释说明,期望《元照法学文库:罪过形式论》能够成为繁荣刑法科学研究的铺路之石、引玉之砖。
作者简介
姜伟,1957年生,山东龙口人。曾下乡插队、入伍当兵。1978年10月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得刑法专业法学硕士(1985年)、法学博士(1989年)学位。1985年7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教、讲师(1987年)、副教授(1990年)、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2年9月—1993年9月任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1997年4月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公诉厅厅长。现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罪过形式概述
第一节 罪过形式的概念
一、罪过的涵义
二、罪过的形式
三、罪过形式的特征
四、罪过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罪过形式的沿革
一、古代刑法的罪过观
二、近代刑法的罪过观
三、现代刑法的罪过观
四、我国刑法的罪过观
五、罪过观的未来趋向
第三节 罪过形式的心理成因
一、罪过形式的心理要素
二、认识和意志与罪过心理
三、罪过心理的研究动向
第二章 罪过形式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罪过形式是构成要件
一、罪过形式与犯罪构成
二、罪过形式是犯罪要件
第二节 罪过形式与其他要件
一、罪过形式与犯罪主体
二、罪过形式与犯罪客体
三、罪过形式与犯罪客观方面
第三节 罪过形式的地位
一、罪过形式是核心要件
二、罪过形式的主导作用
第三章 罪过形式与刑事责任
第一节 罪过形式与责任根据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
二、罪过形式是主观根据
三、罪过责任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罪过形式与刑罚
一、罪过形式与犯罪
二、罪过形式与刑罚目的
三、罪过形式与刑罚适用
第三节 罪过形式与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说
二、期待可能性对罪过的影响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价值
第二编 犯罪故意论
第三编 犯罪过失论
第四编 复杂罪过论
后记
再版后记
名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罪过形式概述
第一节 罪过形式的概念
顾名思义,罪过形式便是罪过的表现形式。诚然,罪过及其罪过形式已是我国刑法理论的惯用术语,但是,确切探讨它们的实际涵义,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罪过的涵义
刑法理论中的“罪过”一语源于俄文BHHa,英文fault,德文Schuld等,简言之,特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态度。或许笔者孤陋寡闻,据已知资料可以推断,建国以前的旧中国刑法学者并未使用过“罪过”一词。我国最早采用“罪过”概括犯罪的主观方面的专业书刊是由彭仲文先生于l950年翻译出版的《苏联刑法总论》。该书指出“罪过乃是刑事责任的条件”,“亦即该有责任能力者对其所为之犯罪行为在故意或过失形式上的心理关系”。自此,罪过便成为犯罪的主观方面的专用术语,并为刑法学界所公认。
对此,我国一些学者也曾提出异议,认为用罪过的译语概括心理态度,不甚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罪过的涵义比较模糊,可以是责任的类概念,也可以是犯罪的代名词,还可以是报应的同义语,难怪西方学者对我国刑法理论的罪过一词感到费解。其实,不仅在我国,即便在罪过的“母国”苏联也曾于20世纪20年代一度取消罪过的概念。究其缘由,固然因为苏联刑法学界当时受到西方社会学派思潮的冲击,但学者们也指出罪过概念本身的歧义性,“罪过概念从它出现以来,就一方面与意志自由的思想,另一方面与正义报复的思想过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笔者认为,罪过一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论使用什么概念,人们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无疑是定罪量刑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从问题的实质出发,那问题的形式倒在其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前言/序言
姜伟的《罪过形式论》一书是其1992年群众出版社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一书的再版,该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本书在出版16年以后再版,说明这本书的学术生命力仍然存在,这是值得庆贺的。
罪过形式,这是十分中国化的一种表述。它是对俄文BHHa一词的翻译,相当于德文的schuld一词或者英文的fault一词。现在,该词越来越多地被翻译为责任或者罪责。尽管表述形式有所不同,但罪过是指犯罪的主观条件,而罪过形式则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上位概念,对此并无争议。本书第一版书名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第二版改为《罪过形式论》,第二版的书名更为简洁,因而也更为可取。
在犯罪构成各个要件中,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最为复杂的,也是刑法理论上的难点。我以为,这种复杂性主要在于如何处理罪过之中的心理要素与规范要素的关系。关于罪过中的心理要素与规范要素的分离,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随着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的转变而得以完成。但在苏俄犯罪构成理论中,对于在罪过中引入归责要素始终持一种排斥的态度。美国著名刑法学家弗莱彻曾提出了一个“无归责的罪过”的命题,经过对苏联法律理论与英美法律理论的比较研究,弗莱彻指出:
仔细观察苏联法律理论和英美法律思想近来对归责的态度,可以得知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比我们预想的要多。两种法律制度都寻求培植一种没有归责概念的刑事责任理论。苏联曾经努力培植一种‘无归责的罪过’的理论,对该理论的研究特别能够说明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元照法学文库”其他系列图书的简介,重点突出该文库的广阔范围和学术深度,但不涉及《罪过形式论》的具体内容。 --- 元照法学文库:构建当代法学思潮的深度基石 “元照法学文库”旨在汇集国内外前沿、经典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学研究成果,致力于为法学教育者、实务工作者及法律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权威、富有洞察力的知识平台。该文库的选书标准极为严苛,不仅要求作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其对现实法律问题的深刻回应与未来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文库的整体规划覆盖了公法、私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核心领域,力求展现当代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公法学系列:权力、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再审视】 在当代社会治理结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公法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照法学文库”的公法系列,聚焦于宪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等关键领域,呈现了一系列对国家权力运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及国际法秩序构建的深刻剖析。 宪法与基本权利研究: 本系列收录了多部对宪法基本原则进行前沿解读的专著。例如,关于“违宪审查制度的本土化路径”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违宪审查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国特定国情下的实践困境与发展潜力。这些研究不仅是对既有宪法文本的诠释,更是对国家根本大法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运行、如何持续回应人民对权利保障的新期待的哲学反思。我们关注的焦点包括比例原则在不同领域(如行政处罚与刑事立法)的应用差异、基本自由权的边界划定,以及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性基础。 行政法前沿探索: 行政法部分,文库侧重于探讨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效率之间的张力。涵盖了对“电子政务中的行政程序法适用”的专题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公共决策中的介入所带来的法律挑战,例如算法透明度、责任归属和救济途径的重建问题。此外,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许可的精细化管理以及行政强制的合法性控制,文库也引入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旨在提升国内行政法治的规范水准。 国际法与全球治理: 国际法系列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角色变迁。其中不乏关于国际人权法在国家实践中的具体落地问题,以及国际经济法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时的规范调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库收录了关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与公正性”的深度分析,力求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律论据。 【私法学系列:私权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法治保障】 私法,作为规范个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元照法学文库的私法系列,涵盖了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各个模块,以期构建一个完整且逻辑自洽的私法理论体系。 民法典时代下的理论重塑: 随着我国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该系列投入了大量资源关注新法条背后的深刻理念变迁。例如,关于“绿色民事责任的构造”的研究,探讨了生态环境损害如何纳入私法救济体系,以及环境权益如何被赋予具体的客体化形态。在合同法领域,文库深入分析了“平台经济背景下的格式条款的有效性审查标准”以及“情势变更原则在不可预见的风险分配中的适用界限”。 物权与用益物权的前沿: 物权法部分,文库着眼于财产权利在新型经济活动中的复杂展现。特别关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对交易安全的影响”以及“用益物权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制度价值”。对于数字资产和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界定,也进行了理论上的先导性探索。 侵权责任与损害赔偿的精细化: 侵权责任法系列,突破了传统的过错责任范式,着力于风险分配和补偿机制的创新。关于“医疗损害鉴定标准的科学化与程序公正”的研究,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的解决方案;而在产品责任领域,文库探讨了如何有效追究复杂供应链中各方的连带责任,以最大化受害人的获得补偿的可能性。 【诉讼法学系列:程序正义与司法效率的动态平衡】 诉讼法是实现实体法价值的“桥梁”。元照法学文库在诉讼法方面的选书,高度重视程序保障、司法公开和效率提升的统一。 民事诉讼的能动司法与当事人主义: 民事诉讼部分,文库对“证据开示制度的审慎引入与适用”进行了深入研讨,分析了其在平衡当事人举证能力与司法资源消耗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关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与法院诉讼程序的衔接与效力认定”,也提供了具有实操价值的分析框架。 刑事诉讼的保障与改革: 在刑事诉讼领域,文库侧重于人权保障的深化。收录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与适用风险控制”的批判性考察,强调了在保障效率的同时,如何确保被告人意愿的真实性与自愿性。此外,对电子证据的提取、保全和认证规则的完善,也构成了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理学与比较法:理论溯源与跨界视野】 文库的法理学与比较法部分,构成了其学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法理学:价值、规范与正义的追问: 法理学研究回归到法治的根本问题。文库收录了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理论的当代对话”的经典重述,并着眼于“法律的社会治理功能转型”——即法律如何超越传统的惩罚与规范,更有效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对于“法律的伦理基础”的探讨,也为所有具体法部门的研究提供了价值指南。 比较法:他山之石与本土借鉴: 比较法系列采取审慎的“引介而非移植”的态度。通过对欧洲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特定制度(如信托法、行政救济)上的异同分析,揭示不同法律传统背后的文化逻辑。这些研究并非简单的制度介绍,而是旨在提炼出普适性的法律原理,并审视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转化的可行性与潜在成本。 总结: “元照法学文库”的整体面貌,是一个致力于构建严谨、开放、具有时代关怀的法律知识体系的工程。每一部著作都力求在学理上精深,在方法上科学,在对现实的关照上深入,共同构筑起中国当代法学研究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