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
| 作者: | 韩毓海 |
| 市场价: | 76.00 |
| ISBN号: | 9787514844009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毛泽东?如何认识毛泽东?《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从思想史、学术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把握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地位和作用;从史学角度认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读者勾勒了毛泽东为了穷苦人民谋解放、为新中国谋富强的光辉一生。 |
| 目录 | |
| 前言 掌上千秋史 第一章 “地才” 第二章 “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 第三章 从“兄弟”到“同志” 第四章 “说空话”与“办实事” 第五章 “谁主沉浮” 第六章 “朋友”与“敌人” 第七章 父老与“子弟兵” 第八章 古田与“星星之火” 第九章 “战友乱发的流弹” 第十章 毛主席与“毛派” 第十一章 北斗在长征路上升起 第十二章 血的哲学 第十三章 倚天抽宝剑 第十四章 朴素的政治,朴素的文明 第十五章 “观世音” 第十六章 赶考 |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克制的叙事力量。它没有急于将人物推向神坛或深渊,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近距离的观察,记录了从1893到1949年间,那些奠定他未来影响力的关键心路历程。尤其是在处理1920年代初期国共合作与分裂的那些复杂篇章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的错误或阴谋,而是将之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生态中进行剖析。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历史事件不再是黑白分明的对错题,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博弈。最终,读者获得的是一个更具历史厚重感的认识:这个时代的英雄,是如何在无数次关键路口,被时代推着、又主动选择着,最终走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这本厚重的作品,读完后留给我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更深刻的、对历史进程的敬畏。
评分我常常在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抓住那些塑造了时代灵魂的人物。《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它对重大历史节点的叙述,而是它对“人”的刻画。作者仿佛拥有魔力,能将那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人情感和决策背后的微妙动因挖掘出来。比如,在描述他早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时,行文风格陡然一转,变得像是一场激烈的内心辩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了某个理论。那种在不同思潮间徘徊、最终做出选择的历程,被描绘得极具戏剧张力。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滋长、成型的。这使得全书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时而如急流勇进,时而又沉静如深潭,让读者在跟随历史洪流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那个灵魂如何被历史打磨、塑造成型。
评分这本《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不禁好奇,作者究竟会以怎样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领袖的早期岁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年代史梳理,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陷入简单的歌颂或批判的窠臼,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试图还原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描述他青年时期在湖南的求学生涯和早期革命活动时,那种对环境、思想碰撞的细致描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觉醒。那种对文本、对事件的反复推敲,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扎根于大量一手资料的深厚积累,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溯源之旅。
评分对于这类严肃的历史著作,阅读体验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在场感”。很明显,这本书的作者是“在场”的。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历史,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读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比如,在描述井冈山时期那种近乎绝境的生存斗争时,文字不再是平铺直叙的战役记录,而充满了对资源匮乏、人心浮动的深刻体察。这种笔触的温度和韧性,使得原本冰冷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立刻带上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它没有回避那个时期决策的艰难性与残酷性,反而将这种两难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读到某些关于早期组织建设的章节时,甚至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找到了理解后续几十年走向的一个关键逻辑链条。
评分坦率地说,我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打开了这本书,毕竟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汗牛充栋。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平衡感。它成功地在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与微观的个人行为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支点。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利用地理环境作为叙事线索,从韶山冲的田野到长沙城的喧嚣,再到后来的鄂南赣南山地,环境的变化如何反塑了革命的形态和领导者的性格,这一点被探讨得非常精妙。这种环境决定论与个人能动性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扎实,你不会觉得任何一段论述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哪里”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何”会那样发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地域性的强调,让历史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